恒聲集
恒聲集
恒聲集

補地價不公礙工廈重建

2016/08/02 08:41:52 網誌分類: 經濟
02 Aug
        筆者月前在本欄曾提到,建議政府如想真正做到「地盡其用」,應把早已過時的框框條條摒棄,為舊工廈「拆牆鬆綁」,鼓勵重建,讓其所佔用的土地資源釋放出來,可以解决社會土地不足而積存的很多問題。有朋友看過該文章後,最近相遇,話匣子扯到工廈問題,他問:「工廈重不重建,不是業主可以决定的嗎?與政府何干?」

        相信不少人心中都有這個疑問,那是因為大部份人對現時的工業條例和土地用途限制並不熟悉,故值得解釋一下。首先要知道的是,香港的土地是分門別類的,工業用地如未經批准,不能改變用途,故工廈如欲重建為商廈或工商兩用大廈,除要城規會審批,業主還需向政府補地價,但補地價的計算方法,卻對工廈業主極不公平。

        如何不公平?原來政府是把整幢工廈的價值當零,只計算工廈所佔地皮的價值,若改為商業用途,兩者地價的差距,就是工廈業主要補的地價。

        換言之,工廈業主如欲重建,先要用商業地的「時價」取回自己本已擁有的地皮,再花一筆錢把工廈拆卸,才能重新起樓,其間還要損失工廈租金的收入,成本變得比正常買一幅政府已平整好的土地高很多,手續亦更複雜和費時。就是這些原因,以致香港的舊工廈業主對重建卻步。

        令人摸不着頭腦的是,特區政府早前推出的工廈活化政策,鼓勵業主「免補地價」把工廈改建為商業用途,其實等於容許該工廈的用地不需補錢便可以轉為商用,但為何重建就要補地價?而且補地價的計算方法對業主如此不合理?

        須知道,全港約有1400幢舊工廠大廈,共佔面積2000公頃(約相當於118個維多利亞公園的面積),大都建造於上世紀70年代香港工業蓬勃時期,樓齡超過半世紀。這千多幢舊工廈,設計和設施均已相當落後,不切合時代的需求,就算怎樣改建,也難達現今的要求標準。

        這些工廈分佈於港九及新界不同區域,難得的都是「熟地」,即所處地點周圍已有基本的社區設施配套,包括交通網絡、消防局、警署、學校、醫療服務、水電煤供應和去水道等,都一應俱全,政府不用再投放大量資源來提供上述配套,比起要找一個新地方來開發,顯然簡單、快捷和划算得多。

        特區政府一直強調土地短缺,嚴重窒礙社會和經濟發展,但明知道有2000公頃的「熟地」可以重新規劃發展,但卻不肯創造條件,提供誘因鼓勵工廈業主重建,實在是浪費資源。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