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和潮流

2016/09/15 08:41:43 網誌分類: 生活
15 Sep
        新一屆立法會選舉結束,八十後和九十後新人陸續上場,完成「世代交接」,為香港由九七至今完成蛻變的過程,畫上一個句號。

        年輕一代沒有政治包袱,也不必受利益或架構之制衡約束,固然是優勝之處,但缺乏經驗和歷練的缺陷,也十分明顯。立法會是政治競技場,進入立法會,對於升呢的要求,不同於中學生升讀大學。從政,尤其是中國政治,對於年輕人來說,先天就局勢不利,在中國歷史上,年輕熱血,勇字當頭,一般下場都很悲慘。

        西方政治要好一點,但是年輕人如果想參與,也要少年老成才行得通,像英國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首相皮特,二十四歲就當上首相,但英國古典的精英教育,風氣跟今天完全不一樣,主張老成持重,把每一個青少年學生當作成人看待,老師和學生都以先生互稱,學生必須盡快戒除乳臭未乾的狀態,像成年人一樣處事接物。

        但這種教育風格,又跟中國不一樣,中國的科舉制度和四書五經,規限自由思想,內容陳腐乾枯,令人提前衰老,因為靈魂和內涵老朽:從小就思想守舊,不敢突破,表面年紀輕輕,其實並沒有年輕的內涵:譬如想像力、創造力和對於生活的熱情。相反,英國所取的只是老成的外表,內容則由人自己定義。中西文化對於老成,或者成熟的定義和要求不同,也導致香港的價值觀內在錯亂。

        香港的問題是潮流盲目推崇年輕,而輕視內涵和經驗,加上不讀歷史,造成斷層。英國的議會制度流傳幾百年,地點、儀式、傳統都保持不變,與時俱進的是議會的組成,而不是議會的形式。

        但香港是一個不重視傳統的地方,立法會搬離舊址,重新裝修門面,恰恰是切斷舊有傳統之舉。議會最重要的傳統則是議員的表現,議員的天職是議事,論辯的口才和內容是議會的核心,但是口才、邏輯思考、學養和內涵,一概都是香港教育和文化的弱項。

        英國下議院的首相答問大會,不但電視直播,在互聯網上也吸引全球觀眾捧場,因為發言精采,詞鋒犀利,語帶幽默,議員與官員都必須竭盡全力表現,證明自己頭腦清晰,邏輯嚴密,滿腹經論。本來,香港立法會議員當中,也有極少數人口才了得,飽讀詩書,能言善辯,其存在本身就能為立法會增加份量。

        但是,在手機和社交網絡長大的一代,受到美國高科技影響,普遍不喜歡讀書,熱衷於網絡即時效應,缺乏實質和內涵,是今天社會的通病。自從電視直播競選開始,從甘迺迪對陣尼克遜,以貌取人之風大盛,克林頓、貝里雅、卡梅倫、奧巴馬,全部受益於影像世代的偏愛,如果邱吉爾託生在今天,也未必選得上。

        選民投票,票投需要的人,而不是喜歡的人,這才叫獨立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邱吉爾下台,並不是因為他低民望失民心,而是因為英國人當時知道國家需要重建,普通人需要提高福利,支持工黨的艾德禮上台,邱吉爾民望再高也沒有用。邱吉爾得知大選失利之後,留下名言:對領袖無情,是一個偉大民族的特徵。

        事到如今,西方政治也物極必反,英國新首相文翠珊上台,也不是憑年輕和上鏡作賣點;今年美國總統大選,也捧不出年輕的明星面孔了,竟然由七十歲的老人特朗普重新披甲上陣。香港的選舉結果,從這個角度看,與新的政治潮流還有一段距離。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