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失

2016/09/21 08:41:37 網誌分類: 生活
21 Sep
        中秋賞月,已非中國人獨有之情趣。今年中秋之圓月特別光亮,甚至蓋過城市的燈光,吸引許多人外出賞月。

        但洋人賞月,並無離別和團圓的概念,而是從天文的角度去欣賞,有興趣的只是月光的亮度,月球和地球轉動之軌跡和角度,像觀賞極光、流星雨一樣,非常客觀。這是西方文化的一種超脫,欣賞自然景觀,並沒有主觀感情的投射和牽絆,反而對環境有一份尊重,至今歐洲各地雪山皚皚、綠野如茵,清溪幽澗,幾百年風物依然,天人合一,河水不犯井水。

        但是中國人喜歡為自然客觀的存在,賦予個人意識:看到滚滾長江,聯想起「浪花淘盡英雄」;登高望遠,又感慨「遍插茱萸少一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都屬強行附會的組合,中國文化對於自然現象,有點反客為主的意識,自顧添加人文價值,中秋節的賞月也在其次,對月思人才是節日的主題。

        中國文化重視人為因素,所謂名山勝水,都必須有人力為證:五嶽、西湖、赤壁、三峽、普陀峨眉,都因人跡物力出名,中國人不會像美國人欣賞黃石公園那樣看待環境,而是以人先入為主,環境必須服從人的意志,而不是任其獨立存在。

        但今天全球一體化,中秋節也從「人月團圓」變成「中秋快樂」,新一代的中國人不再像過去那樣思親,他們看見月亮,也像美國人一樣忙着拍照,活得比過去灑脫,只是中國文化損失了一點而已。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