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巴黎

2016/09/22 08:41:52 網誌分類: 生活
22 Sep
        台灣遊客在巴黎遇襲墮軌,不幸身受重傷。巴黎的劫案當中,華人似有成為目標之勢,一個中國商人在巴黎街頭遇劫被毆,結果重傷不治,引發當地華人遊行示威,控訴法國當局管治不力。但在華文網絡上,指責肇事兇徒的人少,居然稱台灣遊客乃是受到連累,華人被劫屬咎由自取。

        其實,巴黎的旅遊名聲,在恐怖主義之前,早已因為治安不靖大打折扣,即使在《我愛巴黎》那樣一齣對巴黎含情脈脈的電影當中,也有一段以地鐵罪案為背景,遊客經常成為偷竊打劫的目標,是甚麼種族倒在其次,只要看上去是遊客就很難避免。

        加上巴黎人本來就生性高傲,我行我素,對任何人都不假辭色,法國政府也不像其他國家那樣有意開拓旅遊業,既無台灣式的熱情,也無日本式的禮貌,仗着巴黎的名氣,只吃老本也不會餓死。

        巴黎的本錢雖然雄厚,眼前見不到坐吃山空的危機,但是一再遭受侵蝕,是全人類的損失。巴黎的勝景,經六十年代荷里活電影的反覆吹捧,塑造為浪漫之都,甚麼《甜姐兒》、《花都奇遇結良緣》、《花都舞影》等,自此巴黎一直是新人度蜜月,伴侶慶祝紀念之首選目的地;羅浮宮、奧賽博物館、塞納河沿岸,乃是文藝青年啟蒙的精神故鄉。

        近年活地亞倫也拍了一齣懷舊致敬之作《情迷午夜巴黎》,表達美國人對於巴黎之嚮往,感激巴黎為創作帶來的不絕靈感。

        但全球化時代到來,第三世界中產階級興起,浪漫巴黎終於被消費巴黎取代,自從遊客大舉進攻巴黎,直奔春天百貨和老佛爺掃貨,羅浮宮外的遊客大排長龍不止,還在水池裏洗腳開始,巴黎當然不可以延續文藝風情的路線,就好像一個開花店的美女,本來猶抱琵琶半遮面,高雅矜持。

        如今面對遊客四面八方湧至,一片喧嘩擁擠,也只好拋頭露面,變成叫賣的小販。今天到訪巴黎的遊客,即使年輕人,主要目的也不會是去王爾德的墓前獻花,這種「情懷」,於這個年代而言,畢竟有嫌造作。

        台灣遊客遇襲,是不是關整體華人的事,很難用科學證據來判斷。但是華人遊客的行為表現,是不是應該與時俱進,倒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華人遊客出門在外,是不是應該多幾分自我控制?譬如盡量保持低調,因為當地的華人移民提醒,巴黎人比較「酷」:臉上沒有甚麼笑容,不會手舞足蹈,輕舉妄動,但是許多華人遊客卻好像開籠雀,一路聒噪不停,喜歡成群結隊,大聲談笑旁若無人,這樣的人,自然容易成為目標,即使被劫,至少當地人不會同情。

        當地華人還有幾條忠告,也十分有用,譬如多講英文,不要講自己的本國語言,可以避免被認定是某國遊客;最好在衣着上也採取含蓄風格,像巴黎人那樣多穿簡約的深色服飾,表情嚴肅深沉,也可以為形象加分。後者是許多華人從不注重的細節,衣着五顏六色,喜歡名牌加身,在視覺上形成一種無聲的喧嘩,也不利於自身安全。

        在法國政府願意「強力管治」之前,每一個華人遊客如果都能遵從以上告誡,自我檢點的話,就幫了大忙。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