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勿錯解「食色性也」這四個字之第一義諦

2016/10/12 22:39:09 網誌分類: 文化
12 Oct

 

「食色性也」這一句話不是孔子所說的,而是告子所說,告子他是一個重視本性的儒家賢人,故他認為「性非善,非惡」,因此世人的善心、惡心、慈悲心、同情心、分別心、比較心、嗔恨心、貪婪心、癡迷心、愛慾心、貢高心、我慢心或嫉妒心…等等的「凡心」都不是人的真正本性,故告子所說的「食」與飲食完全無關而是跟性有關,而其中所說的「色」也是與色情完全無關,這裡所說的「色」即是指相或物質而言,也就是《心經》中所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色」,而「食」字則是指去掉或袪除之意,因此所謂「食色」就是指我們世人應該去掉對凡塵物質諸相的執著心之意,故「食色性也」這四個字之第一義諦即是指沒有物質的執著心的性即是世人最初之本性也。

亦有人將「食色性也」的「食」字解釋為迷惑,而將「色」字解釋為物質諸相,並將「性」字解釋為習性,如果是這樣解讀的話,那麼「食色性也」這四個字的意思便會成為「迷惑物質諸相是世人的習性」,這樣的解釋雖然也並無不可,但是我們若再深入的探討一下則可知道此種解釋應當不是告子之本意,因此當我們看到了這種解釋之後,我們就會認為此種解釋應是一位佛教信徒所說的,為什麼呢?因為他所說的「迷惑」或「習性」完全是佛教徒的用語而非儒家的告子之原意,為什麼呢?因為告子所說的「性」跟習性完全無關,如果告子在「食色性也」中的「性」字是指習性的話,那麼告子就不會說:「性非善,非惡」這一句話,「性」是一種中道的思維,而「習性」是有善的習性與惡的習性之分別,「善」與「惡」是兩端,跟告子所說的「本性」是完全相背離的,因為本性根本無善亦無惡,所以才有告子:「性非善,非惡」這一句話,我們世人經常誤解了古聖賢的一些度世之語,因此無法契合真機與古聖賢一心,故不能悟道也,因此所有的修行人應重新再去深入探討古聖賢遺留後人之哲理,如能細嚼體會則必有所獲也。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