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間

2016/10/13 16:37:58 網誌分類: 生活
13 Oct
        立法會年輕女議員在公堂上大鳴大放,以粗俗用語控訴香港年輕人無性生活空間,公眾為之嘩然;湊巧的是,另一位女傑青自豪「分享」買樓方程式,如何憑犧牲個人生活,得以在短短幾年內供斷樓債,又掀起一場波瀾。

        兩件事恰好構成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這個硬幣當然就是香港的房屋問題。房屋於香港人而言,已超越了現實功能的意義,不但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及人生奮鬥目標,甚至已經有份塑造香港人的人格特點,深入香港文化血脈,如果幾百年後香港還存在的話,抽取香港人的DNA來化驗,其中必有房屋這個元素。

        香港的房屋設計本身已經向超現實發展。戰前的唐樓,即使沒有各種歐洲名牌家電及裝修的配套,其建築也符合人性需求:包括露台、天台、樓梯之寬闊,上居下舖,走下樓就是鬧市大街,與城市生活融為一體,樓上曬衫,樓下買菜,生活十分便利。這樣的唐樓,一梯兩伙,空間寬裕,鄰舍和諧,何以後來愈住愈殘舊,直至產生七十二家房客之畸形生態?這個問題,就跟北京的四合院也終於淪為大雜院的答案一樣。

        七十年代開始香港經濟大有起色,這時候香港地產商發展的私立樓宇,今天都成了最有質素保障的「高尚住宅」,因為這等房屋設計間隔四正,內籠寬廣,其空間面積合乎中產家庭的需求標準,或者說,是以一對夫婦生一雙兒女為設想目標。此時香港人尚無空間之危機感,至少年輕人不會但求有個角落,也不費一分前戲之心思,像女議員所稱的那樣「直奔主題」,此時香港的電影還有所謂的「新浪潮」,還有花前月下之訴求和粵語情歌的流行。

        但自從人口不斷湧入,房價不斷騰升,香港的經濟終於與地產骨肉相連,再也無法割捨,買樓、收租、炒樓,漸成香港人安身立命的三部曲,擁有一層樓的「人生願景」如泰山壓頂,籠罩所有香港人的命運,香港的市容也開始蛻變,直至扭曲,時至今日,香港房屋之密集、樓層之高聳,內部空間的壓縮,直至出現不足百呎的「樓盤」,以及全不透氣的整體空間佈局,不但讓遊客大開眼界,還成為西方攝影師獵奇的新景觀。

        如此房屋佈局,不但以犧牲每個住宅的內部空間為代價,同時還壓縮了保持人際之間的基本距離感,香港的普通樓房,屋內都必須長期關窗,才能保證私隱;而景觀開揚也可以成為索價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奢侈品——如果所有稍微符合人性的需求:寧靜、潔淨、新鮮空氣,看得見風景的窗口,都可以直接以金錢換算的話,香港人的價值觀,又有甚麼辦法不扭曲?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