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
張慧慈
張慧慈

「線性培育」的問題

2016/10/28 08:41:23 網誌分類: 生活
28 Oct
        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的正式報告快將出爐,有消息指,當中會建議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而教育制度應肯定非學業的成績,成就亦不一定要跟學術成績掛鈎。報告又強調目前教育制度穩定,跟學生自殺率突然波動沒有可解釋的關係,故此不應視教育制度為自殺的成因。

        其實寫報告的學問相當吊詭,分析建議可以寫得動聽,但如果內裏早已預設意圖目的,那麼所有資訊和建議都是幌子。倘若該報告最後強調教育制度無問題,或跟學生自殺無直接可解釋的關係,相信家長及教育界相關的持份者都覺得理由牽強。

        影響學生自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先天基因、性格發展和後天環境等。學生有更強的抗壓能力固然好,可是外在環境,例如社會氣氛、家教、學校和朋輩等各個系統的壓力不斷增加,即使「鐵人」也會被壓壞。所以從壓力源頭去疏導,必然快過要大腦發展未成熟的學生加強抗壓能力。

        要達到標本皆治,學生要有生涯規劃外,整個教育制度、社會經濟、政治發展都要有全面性的「生涯規劃」。由於未來充滿變數,線性培育人才的方法容易製造資源錯配,浪費人才和機會;相反,運用類似情景規劃的視野去推動教育政策和調整社會發展需要,才能有效提高社會,以至市民面對未來挑戰的適應能力。

        張慧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