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的中國會怎樣?一份來自德國人的中國未來構想

2016/11/12 10:12:06 網誌分類: 經濟
12 Nov

 

 

 

 

“2030年,北京書寫了工業發展史的新篇章:"中國新絲綢之路公司"收購了西門子公司的能源業務。而並購合同的締結也選擇了非常有象征性意義的一天:整整127年前,西門子簽署了在中國修建第一家發電廠的協議。”

 

 

以上一段摘自今年10月份由德國貝塔斯曼基金會主導的「中國2030:德國可能面臨的發展場景及相應對策」研究報告。該報告將14年之後的中國分爲六個場景,推測在各個場景之下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德國企業可能面對的利弊,以及如何應該采取對策。

而開篇所展現的場景,是來自“中國夢”的實現。通過“一帶一路”的成功,中國將基礎建設項目打造成爲著名出口品牌,中國國企在世界各地修建隧道、鐵路、機場、港口和通信網絡等,並且以全方位解決方案和開出讓人無法拒絕的價格屢屢打敗西方競爭對手。當然,西門子早已不再是什麽對手了。

這是我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讀到過最有意思的報告了。在此之前,還鮮有人針對目前的中國經濟改革發表過系統性研究報告。而對于瞬息萬變的金融市場來說,交易員和投資(機)者往往善于盯住每一項中國公布出來的經濟數據,從前值、公布值與預測值來試圖找出最佳的交易機會,鎖定獲利。這樣的思維慣性,直截了當將宏觀和趨勢排除在外,也沒有人會去關心中長期會如何。金融市場的波動,本質也來自于對消息和數據的極度敏感:當下就是一切。

而這個報告的出爐,剛好提供了另一種思考方向,眼光應該更長遠一些。比如,它在這個場景下假設,中國的“新常態”並沒有令中國步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國的經濟成長讓廣大階層受益。報告更加預測,屆時的人民幣可自由兌換,也成爲世界認可的一種儲備貨幣。中國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阻礙外資進入中國,和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壁壘逐步消除,外國企業也心甘情願將先進技術引進中國,幫助解決環境問題等。

那麽這對德國來說意味著什麽?報告中說,“中國經濟崛起同時還給德國企業創造了更多高端産品和環境科技産品的銷售機會。來自中國的投資越來越多,使得德國的就業崗位得以保障和增加,經過改革的中國教育體系可以填補德國企業在華的專業技術人才空缺。另一方面,隨著中國的崛起,德國和歐洲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重要性將會有所流失,已經能夠自由交易的人民幣成爲歐元的又一個競爭對手”。

總體上,如果“中國夢”成爲現實,德國在中國的機遇將會大于風險。

之所以將這個場景單獨列出來解釋,原因在于這是最有可能的一種假設。幾乎所有的假設細節,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左證。中國推動的“一帶一路”,似乎在世界各地取得初步進展。中國不僅在泰國興建鐵路,更加可能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取得訂單。

 

 

除了東南亞之外,中國更積極推動多邊合作。就在上周六(11月5日),國家總理李克強和16個中東歐的國家首腦在拉脫維亞首都裏加舉行會晤,主題就是中東歐地區的基礎設施項目。作爲這一地區最大投資者,中國發起“16+1”的構想,囊括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斯洛文尼亞、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馬其頓、黑山共和國、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當中有11個國家都是歐盟成員國。而根據媒體披露的數據,中國與這16國之間不僅貿易規模增長迅速,交通基礎設施投資也在推進,其中就包括了布達佩斯-貝爾格萊德高速鐵路,"中歐陸海快線"。

中國在今年10月成功令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特別提款權(SDR),雖然被外界解讀爲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但無疑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裏程碑。從此,人民幣由貿易貨幣向儲備貨幣逐步挺進。雖然近期,人民幣彙率的再度波動引發市場擔憂,但從官方的口徑來說,仍然有能力維持人民幣彙率的基本穩定。人民幣國際化勢在必行,它跟經濟與金融改革一樣,“只許成功,不許失敗”。

此外,中國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成功,更加可能成爲促成經濟成功的強大武器。在接受新型經濟形式方面,由于曆史包袱不多,中國可能更容易利用其優勢,完成所謂的“彎道超車”。而反觀德國,在這方面則相對保守。當滴滴打車和Uber等共享經濟在中國大行其道之時,德國則用一聲禁令拒之門外。當我與德國同學聊天之時提及共享經濟,他會感到困惑:what’s that? 甚至當問到這裏究竟有沒有Uber時,他的回答更是直接:“他們禁止了”(They banned)。簡單粗暴。

不只是德國,其他北歐國家亦如是。班裏有個在芬蘭讀了三年半大學的中國同學,說起半年前回國時的一段經曆:與朋友去聚餐,當她拿出錢包准備結賬,朋友說我已經付過了。“可是我沒見你動啊”,她疑問到。“天哪,你不知道世界上有微信支付的存在嗎?”

 

© 由 Finet News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後來她向我抱怨道:我在歐洲生活這幾年究竟經曆了什麽?我完全不知道國內已經發展成了這個樣子!而舉目四望就會發現,德國的小夥伴還在刷銀行卡,理由是“這樣會更安全”。再結合自身經驗,使人不得不認爲,正是這幾年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幾乎是一夜之間改變了中國,影響了幾乎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是雨後春筍,而是疾風驟雨。國內的朋友開玩笑說,以前出門,鑰匙、手機、錢包三件一定不能落,如今只需要記得帶手機,因爲鑰匙和錢包都在手機裏。

這讓我想起離開香港前的一次會面。當時與大學時代的老師話別,言談中驚聞她也要暫別香港的消息,遂不勝唏噓。本來,她在香港的一間高校有很好的教職,收入不菲,家庭幸福,在我看來完全就是人生贏家的那種。

 

 

我的第一個念頭:why?

 

 

 “因爲國內有更好的機會”她的回答也直截了當,可以說是一語中的。“或許深圳吧,深圳有很好的創業機會,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別的”。

 

 

不出意外,我們免不了各自把香港抱怨了一番,恨恨說著機會少、社會僵化、排外等諸多不良要素,處處是共鳴。大學也因爲她的離職,在結算時發現她意外拿多了假期,多扣了她很多錢。“可是他們也不提示我超額了啊,你如果通知我我就不會請了,因爲我也不知道我超過了。”處理事情的僵化更堅定了她離開的決心。

 

© 由 Finet News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話雖如此,香港也自有她的好,所以在這裏也無需煽情地說,在香港生活了10年,我爲什麽要選擇離開這樣的鬼話。其實留下或者離開,從來都是很個人的決定,與群體無關。身處其中的各位,自然是冷暖自知。

老師的回流,正正印證了貝塔斯曼報告中的一個假設:中國高等院校培養的學者和經理人,他們大多都有留學海外的經曆,但是在留學完成後更願意回到家鄉,因爲中國不僅有好的工作機會,而且那裏的生活氛圍也更加自由化。We are getting better, 不是嗎?

但是中德之間的合作會一帆風順嗎?當然不是。

上周的文章(《收購案頻被叫停 中資前進歐洲遭遇艱難時刻》)中提及中國最近多個收購案在德國遇阻,德國經濟部長加布裏爾上周整個一周都在中國訪問,試圖爲這樣的不悅事件降溫。他在訪華前“直言不諱”地表達德國企業在華投資遭遇不平等的待遇,似乎對這樣的爭端更加火上澆油。雖然德國工業界人士贊賞這位部長的“仗義執言”,但他的坦誠無疑惹惱了中方。

 

© 由 Finet News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德國經濟部部長加布裏爾

據媒體報到,在北京的一個會議上,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在開場發言中,直接批評德國存在“敵視投資的氣氛”。中國駐德國大使史明德也在德國報章撰寫評論指,“德國現在正向中國釋放錯誤的信號”,他尤其對愛思強收購案被叫停重申表達關切,認爲這樣的做法讓北京感覺“上當受騙”。中德雙方之間有“全面戰略夥伴關系”,但德方不應該這樣對待夥伴,未經商量就單方面喊停。

有趣的是,上周末在香港召開的德國經濟亞太會議上,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的主席 Hubert Lienhard向采訪的媒體表示,擔憂“全球範圍的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擡頭”。而“貿易保護”這個指責,也正是這次收購摩擦發生後,中國方面向德國做出的。只不過,德國的關切在于,要有公平的市場准入和平等的權利;而中方關切的,則是德方不可以針對中方對技術的收購故意設限。

 

© 由 Finet News Services Limited 提供

 

▲Hubert Lienhard

 

 

雖然時有摩擦,但目前,中國還是德國的第四大貿易夥伴,德國的汽車出口也很需要中國市場。甚至德國車企的電動汽車試驗,也是在中國首先進行。雙方都了解對方有多重要。

貝塔斯曼基金會“中國2030”項目負責人巴爾馳說,我們不知道未來中國會怎樣,但一個成功而開放的中國無疑對德國更有利。

 

 

文|楊傑東,香港財華社自由撰稿人,德國留學生。

本文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想轉載請關注官方微信號港股解碼,留言獲取授權。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最新回應

Him wong
Him wong 2020/02/07
@k98m...

有沒有聯絡方法,如微信、whatapp

我的微信saiyasat

k98m
k98m 2020/01/24

有,你要解盤?

Eric Lau
Eric Lau 2020/01/17

我都想問有沒有紫微解盤服務。

Abc
Abc 2019/09/11

今日睇好難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