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的修行者要如何修才能「明心見性」呢?

2017/02/05 20:05:43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05 Feb


耳朵聽力好稱為「聰」,眼睛視力好稱為「明」,這是一般人對「聰明」兩字之解釋,因此一個被認為「聰明的人」,就表示他是一個天資聰慧思維敏捷的人,但是耳朵有兩種耳,一種是在人體頭部兩側的有形耳朵稱為「肉耳」,另一種則是在人體內部看不見的無形耳朵稱為「心耳」,如果耳朵聽力好就稱為「耳聰」,那麼某一個人他雖然聽力好但卻將別人的話聽錯了,使對方原來的意思被他扭曲,那也算是耳聰嗎?或是明師點化他的話,他雖然聽到了,但卻聽不懂明師講那些話真正的含意,這種人也能算是「耳聰的人」嗎?其實不是,這種人算是標準「耳濁之人」,因此「耳聰」兩字真正的意思是聽得懂任何「弦外之音」或是聽出「真理」的人,同樣的道理,何謂「目明」?目明不是指「凡眼」的眼力好可以看得到「表相」的物質東西,而是指具有「慧眼」能看出宇宙間萬事與萬物的「真相」,為什麼呢?例如針對於死刑犯應否執行之問題,有的人主張應該廢除死刑,也有的人主張應該依法行政,雖然民眾都見到一個喪心病狂的人做出同一件人神共憤的惡事,但眾生竟然沒有智慧去分辨執行死刑到底是「善」是「惡」?不執行死刑到底是「真慈悲」或是「假慈悲」,像這種眼濁的人雖然他的視力很好,但我們又豈能說他是一個「目明的人」呢?不是嗎?

何謂「明心見性」?「性」是指人或事物所具有之本質,在人方面就是指在天賦的知、情、意方面,在事物方面則是指事物本身原具有的功能與質地方面,換句話說所有的初生嬰兒那一種不懼權勢、不拍馬迎合、不貪嗔癡、不執著事物、不比較貧富、不分別你我的「赤子之心」即是他原來的「本性」,而長大之後因環境、智商、判斷力或誘惑之不同而導致後來不同濁氣與罣礙所附著之凡心,皆非他的本來赤子之心,因此外人也就看不到他原來本性;而為什麼我們眾生會受到凡塵的外物與外境之誘惑而使本性被一層層的濁氣與罣礙所纏縛與污染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心「無明」,何謂「無明」呢?就是指我們的心不瞭解宇宙間陰陽兩氣變化之哲理,套句修行人的專用術語就是沒有「悟道」;「明」字係由「日」與「月」兩字所組合而成,日字在左邊代表「左陽」,而月字在右邊代表「右陰」,「左陽」與「右陰」合為「明」,因此一個人若「心明」就代表他已經參透宇宙間陰陽兩炁變化之哲理,因此又稱為「悟道」,一個人要悟道一定要「身」與「心」皆無濁氣與罣礙才能達到此境界,一個人若「身」與「心」皆無濁氣與罣礙,那麼他的凡心與俗性就會回到他剛出生時的天心與佛性,為什麼呢?因為原來纏縛在他「身」與「心」上面的濁氣與罣礙通通都已經袪除掉了,那麼他原來的本性不是又重現出來的嗎,所以稱為「見性」,「見」字在古代是與「現」字通用,因此以「見」字來代替「現」字,其實也是仙佛點化凡夫俗子的一種隱喻字,因此只要儒道與釋道的修行者能明白這個道理並且認真的參悟自己宗教經書內容之真諦,一定可以達到「明心見性」的境界,不是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