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小人,晚年餓死無人問的齊桓公

2017/04/16 10:14:58 網誌分類: 看歷史,知與亡。
16 Apr

 

近小人,晚年餓死無人問的齊桓公

 

惠銘生

 

       三國時期,諸葛亮在《出師表》一文中寫道:“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的這番論述,何嘗不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歷史寫照?親賢臣,躊躇滿志的齊桓公建立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功業,成就“春秋五霸”中的首霸;近小人,晚年的齊桓公昏庸不堪,淒慘地餓死,齊國也從此由強盛逐漸走上分裂和沒落。

 

 

       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

 

       齊襄公時,因為齊襄公在內失德,荒淫無道,昏庸無能,與同父異母妹妹文姜亂倫,殺害妹妹魯桓公;對外窮兵黷武,連年征伐,曾出兵攻打衛國、魯國、鄭國。襄公時期的齊國呈現一幅憂淒的景象,有史載:成年男子當兵打仗去了,家中只剩下殘邁的老人、弱小的孩子、孤苦的婦女。昔日盛產穀米的田地裡,如今長滿了茂密的狗尾巴草。

 

       齊國朝綱失常,政局混亂,有預見的智者首先想到的就是自保,以待時機,另謀他圖。襄公有兩個弟弟,一個是公子糾;一個是公子小白。管仲、召忽保護公子糾逃到了魯國,鮑叔牙保護公子小白逃到莒國。公元前686年,齊國內亂,積有宿怨的公孫無知與大夫連稱、管至父勾結,聯合殺害齊襄公,無知自立為君。次年,無知被殺,一時間齊國無君,一片混亂。君位空缺,覬覦已久的公子糾和小白,分別從魯國和莒國狂奔回齊國,在你追我趕、鬥智斗勇的的“馬拉松”比賽中,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護送下,先行到達齊國,被擁立為國君,是為齊桓公。不久,齊國假借魯國之手,將公子糾殺死,以絕篡政後患。

 

​​      歷史就是這麼殘酷。面對社稷江山和兄弟感情,兄弟似乎比仇家還仇、隱患更大,不將對方置於死地,自己恐怕連覺都睡不安穩。所以,縱觀春秋戰國時期,兄弟間、叔侄間為爭奪權位而自相殘殺案例著實不少,後人津津樂道的所謂《周禮》,其實早已被碾作成泥,除了陰謀,就是虐殺。

 

正所謂“政治無道德”,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過,僅靠單向道德思維是不夠的。囿於時代局限性以及當時惡劣的社會生態環境,齊桓公本身也注定有太多的瑕疵,比如追殺弟弟小白,善打“尊王”的名義行征服四方諸侯之實等等。但作為“春秋戰國”首霸,齊桓公是彪炳歷史式的人物,在特定時期曾起到定海神針的作用,故歷史對其評價頗高。如,孔子評價:“齊桓公正而不譎,晉文公譎而不正。”《春秋公羊傳》一書寫道:“南夷北狄交,中國不絕如線,桓公攘夷狄而救中國。”

 

其中,我國著名歷史學家顧頡剛的評價最為精彩:“為了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週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動搖了。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著自己的國力和一班好輔佐,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機構之下慢慢作內部的發育,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這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該注意的人物!可憐桓公一死,中原諸國依然是一盤散沙……

 

 

在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的時代,在禮崩樂壞、諸侯國並起混戰的時代,齊桓公被讚為“救中國”的諸侯,主要在於他打出的“尊王攘夷睦鄰”的旗號之下,一是繼續維護週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讓幾百年建立的國家秩序避免快速崩盤;二是齊國代替週天子充當盟主,威懾四方,減少了各國間頻繁的爭鬥廝殺,讓更多的生靈免遭塗炭。三是他的“德服天下”治國策略,在各諸侯國中起到標杆作用,讓《周禮》能夠傳承延續。僅憑這些,齊桓公建立的功業足以名垂青史。

 

在此,我們不妨採擷幾個歷史片段,見證當年齊桓公的與眾不同和“豐功偉績”——

 

在用人方面。齊桓公求賢若渴,用人不疑。得人才者,得天下!縱觀中國歷史,沒有哪一個朝代比春期戰國時期更尊重和呵護人才的,對此,本書中《不拘一格降人才》一文有專門闡述。在齊國,沒有齊桓公,則沒有管仲施展抱負的平台;而沒有管仲,而成就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管仲,原是公子糾的老師兼謀士。在公子小白(齊桓公)與公子糾回齊國爭奪儲位的路上,管仲曾帶兵堵截住莒國到齊國的路,並一箭射中小白帶鉤。小白假裝倒地而死迷惑管仲,方才躲過一劫。為此,齊桓公一度對管仲耿耿入懷,恨不得飲其血、食其肉。

 

但是,鮑叔牙一再舉薦管仲,說:“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但管仲時在魯國,公子糾已被誅殺,作為老師,管仲也危在旦夕。所以,齊國以桓公欲報一箭之仇,設計將管仲騙回齊國。見面後,齊桓公與管仲相見恨晚,連語三天三夜,字字投機,不知疲倦……

 

興奮之餘,齊桓公早把一箭之仇忘到九霄雲外,欲拜管仲為相。這時,管仲提出一個觀點:“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潤,非一流之歸也。”他認為齊桓公若想建功立業,富國強兵,必須任用五傑——隰朋、甯戚、王子成父、賓須無、東郭牙。桓公聽從管仲建議,令五人各掌其事,並拜管仲為相。歷史證明,這些賢能者屢建奇功,輔佐齊桓公從此走上霸業之路。另外,齊桓公還“庭燎求賢”。即在宮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日夜準備接待各地前來晉見的人才。

 

在立德方面。齊桓公能霸天下,首先是以德服眾。《史記•刺客列傳》中有則《曹沫劫齊桓公》典故。曹沫是魯國人,曾做魯國的將軍,跟齊國作戰,多次戰敗而逃。魯莊公害怕了,就獻遂邑給齊國求和。後來,齊桓公約請魯莊公在柯地會盟,曹沫隨同。

 

齊桓公和魯莊公在壇上結盟以後,曹沫突然手持利刃挾持齊桓公,要求返回被割讓的城邑,齊桓公不得已,只好答應全部歸還魯​​國被侵占的國土。

 

事過之後,齊國有些臣下憤憤不平,建議劫持魯莊公,推翻約定,以報曹沫之辱。但齊桓公沒有答應,認為既然答應曹沫了,就不能失信,於是把齊國所侵占的魯國土地全部歸還魯​​國。其他諸侯聽說盟柯之事後,都很佩服齊桓公講信義。

 

公元前663年,山戎攻打燕國,燕向齊求救。齊桓公救燕,攻打山戎,一直打到孤竹才停。燕莊公內心的感謝無以言表,戀戀不捨恭送齊桓公,不覺已深入齊境,離燕國50餘里遠。齊桓公說:“不是天子,諸侯向送不能出境,我不可以對燕無禮。”怎麼辦呢?齊桓公於是把燕君所到的地方割給了燕國,叮囑燕君學習週召公為政,像周成王周康王時一樣給周朝納貢。

 

這事幹得漂太漂亮了!齊國救援燕國,卻不貪其地,反而以違背禮制為由,割讓齊國土地給燕國。幫助燕國“攘外”、抵禦山戎,卻希望燕君把感恩之情轉向周天子,按時納貢,即“尊王”。這思想境界,這仗義的做法,可謂驚爆了一些諸侯的眼球,羞愧之餘,更多的是畏齊之威、感齊之德。

 

至於“政績”,齊桓公在管仲輔佐下,不僅“存衛救邢”,而且先後主持了三次武裝會盟、六次和平會盟,還輔助王室一次,史稱“九會諸侯,一匡天下” ,成為公認的霸主,避免中原各諸侯國成為“一盤散沙”,遭受蠻夷的侵襲和蹂躪。管仲為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因有殊勳於齊,被桓公尊為仲父。

 

另外,齊桓公還與諸侯訂立五項條約。

 

《孟子•告子下》有詳細記載——即齊桓公“葵丘會盟”盟辭的“五禁”條款:“一是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二是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三是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四是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五是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國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應該說,這是繼《周禮》之後成文的“新德”,是各諸侯國的為政“綱要”,這對當時禮崩樂壞的頹勢,是具有一定的抑制和糾偏意義。正所謂,“周室東遷綱紀摧,桓公糾合振傾頹。”齊桓公的霸業,不僅“強齊國”,也在於“治亂世”,故稱其為“救中國”,也不算是溢美之詞。

 

對於齊桓公霸業的評價,童書業在《春秋史》這樣評價:倘使沒有齊桓公的創霸,那時晉國未強,中原沒有大國支撐,周室固然不能免於滅亡,就是中原全區,也一定被蠻族踐踏了。所以後來的孔夫子便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了諸侯的霸主,一匡天下。要沒有管仲,我們都要披散頭髮,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族統治下的人民了!”

 

須強調一點,對於桓公一貫打出的“尊王攘夷”旗號,有史學家認為,這是桓公的狡詐之處,認為桓公是打著“天子”的旗號為齊國的征伐和桓公的稱霸尋找藉口。事實卻是,“因為王室衰微,所以造成列國互相爭勝的形勢;因為列國互相爭勝,中原內部因不統一而更不安寧,所以又造成戎、狄交侵的形勢。要'攘夷'必先'尊王','尊王'的旗幟豎起,然後中原內部才能團結。內部團結,然後才能對外,所以'尊王'與'攘夷'是一致的政策(顧頡剛、童書業《春秋》)。”

 

 

之所以不厭其煩羅列齊桓公的“豐功偉績”,目的之一,在於齊桓公留給後世一個“謎團”——如此練達英明、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為何晚年淒慘餓死於深宮、腐屍六十七天才被收殮、入土為安呢?

 

答案之一:近小人!

 

這裡,不得不先介紹一下齊國“三貴”。“三貴”,是齊桓公素來寵信的三個近侍:豎刁、易牙、開方。

 

豎刁,曾經是齊桓公的幸童。何謂“幸童”,可能是貼身僮僕,也可能桓公是“戀童”者,反正桓公喜歡這個人。但戒備森嚴的宮廷,並非誰都可以貼近桓公的。但豎刁很刁,乾脆來個自我閹割。由是,感動了桓公,認為豎刁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身體,故越加憐愛,每天幾乎形影不離。

 

易牙,精於烹調技術,被豎刁薦為桓公廚師。有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山珍海味我督吃膩了,只是沒吃過人肉,不知道人肉味道咋樣?

 

這原本是齊桓公酒足飯飽後的一句戲言,但易牙回去後,卻將自己三歲的兒子殺了,烹製好一盆鮮嫩無比的菜餚獻給桓公。知悉內情后,齊桓公甚為感動,認為易牙愛他勝過愛自己的親人,從此對易牙也非常寵信。

 

    開方,是衛國的公子,原本是有希望嗣位的,卻願意在齊國侍奉齊桓公。齊國距離衛國祇有幾天的路程,但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裡,開方從未回國看望自己的母親。由是,齊桓公認為開方忠誠於自己,愛自己勝過愛母親,所以對開方也十分寵信。

 

齊桓公年齡不老、頭腦睿智時,此三人不過是個侍奉自己左右的奴才,興不起什麼風浪,但乾涉時政的端倪並非沒有。譬如,對魯國的長勺大戰失敗後,齊桓公將國政多委任於管仲。對此,豎刁和易牙看不慣,就在桓公面前讒言調撥說:“君出令,臣楓林”,這是規矩,但您張口閉口都是仲父(管仲),現在的國人似乎不知道您是國君呢!

 

齊桓公頗為睿智地答曰:“寡人於仲父,猶身之有股肱也。有股肱方成其身,有仲父方成其君。爾等小人何知?” 

 

但時過境遷,齊桓公四十一年,即公元前645年,管仲病重,臥床不起,桓公親自前往探望。著名的“管仲論相”歷史典故就發生在這次探望期間。

 

《史記•齊太公世家》記載:管仲病,桓公問曰:群臣之中誰可替你做相國?”管仲說:“知臣莫如君。”桓公說:“易牙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桓公問:“開方這人怎麼樣?”回答說:“他拋棄雙親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桓公說:“豎刁這人怎麼樣?”回答說:“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親信。”

 

管仲死後,齊桓公拜鮑叔牙為相時,鮑叔牙曾力諫罷斥易牙、豎刁、開方三人。當時的齊桓公也能從諫如流,即令三人從此不許入朝相見。

 

齊桓公驅逐三人後,問題也來了,因為他從此也食不甘味,夜不酣寢,口無謔語,面無笑容。不久,桓公不聽鮑叔牙諫諍,遂以這三人“有益於寡人、而無害於國”為由,重新召回並起用……時隰朋、甯戚、鮑叔牙等耿直能臣已相繼去世,而齊桓公又老而昏庸,齊國權力相對出現真空,這無疑給了此三人肆無忌憚、專權用事的機會。有齊桓公的寵信的靠山和招牌,三人的勢力迅速膨脹,當時的情景是:“順三人者,不貴亦富,逆三人者,不死亦逐。”即便是齊桓公的幾位公子,對他們也都忌憚三分。

 

而齊桓公呢?悲慘黑暗日子也如期而至,讓其後悔不迭,且成為後人的笑柄。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患有重病,臥床不起。易牙、豎刁假冒桓公名義,把住宮門,不許任何人見桓公。三日後,盡逐宮中侍衛,不論男女。且在齊桓公的寢室周圍,築起高牆,內外隔絕,只留像狗洞大小的口,每天早晚安排一個小內侍進出,探看桓公是生還是死。

 

馮夢龍所著的《東周列國志》中,濃墨重彩描述了“晏蛾兒踰牆殉節”的故事:齊桓公可憐地伏在床上,因為病重難以動彈。這時,有一位名叫晏蛾兒的小妾,因為曾被桓公幸過一次,即被齊桓公睡過一次的女人,出於感恩心理冒死踰牆看望齊桓公。

 

桓公說:肚子餓,想喝點米粥。晏蛾兒答曰:去哪裡弄粥啊?

 

桓公又說,弄點熱水,讓我解解渴。晏蛾兒答曰:也搞不到熱水。

 

不知底細的桓公納悶地問:為什麼會這樣?蛾兒對曰:“易牙與豎刁作亂,守禁宮門,築起三丈高牆,隔絕內外,不許人通,飲食從何處而來?

 

可惜,世界上沒有後悔藥可吃。齊桓公知悉內情后,悔不聽管仲、鮑叔牙的忠諫,但那時那刻,他也只能在悲憤中吐血而死,而晏蛾兒也很忠烈,遂撞牆殉情,不經意間,自己也留下一世美名。

 

可憐“春秋五霸”首霸,齊桓公叱吒風雲一生,建立無數功業,最終卻餓死在區區幾個奸佞小人之手。而他曾經寵愛有加的妃嬪就在宮外,卻無能為力;他的幾個兒子為爭奪君位,也忙於彼此攻殺,無人去管齊桓公的死活。六十七天后,新立的齊君無虧才在重臣的苦諫下,為齊桓公殮屍殯葬。而那時,齊桓公已是“身死不葬,蟲流出戶”。這,豈不悲哉?! 

 

 

親賢者,還是近小人,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幾乎俯拾皆是。賢者猶如一根堅實的主柱,支撐大廈不傾覆;小人如同一群小螻蟻,雖然有些渺小,不太扎眼,卻會蛀空大廈根基。

 

姜尚之於周文王,管仲之於齊桓公,張良之於劉邦,諸葛亮之於劉備,魏徵之於李世民……強者成王,須有諸多賢者的輔佐。強者再強,假如單打獨鬥,抑或擁有一幫庸才,在強強對決的歷史角斗場中,注定也會曇花一現,難有作為。譬如項羽。

 

假如近小人,被“小鬼”纏磨哄逗,即便是強者、居高位者,也有可能喪身或辱國。除了易牙、豎刁之於齊桓公之外,黃皓之於劉禪,秦檜之於宋高宗,魏忠賢之於明熹宗……哪一個不是禍國殃民,將“主子”送上不歸路。

 

歷史教訓是深刻的,但並非人人都能汲取,並能潔身自好,不再重蹈覆轍。從古到今,“近小人”的悲劇,哪個朝代也未曾休演過,追根溯源,還是廈門“遠華案”主犯賴昌星一語中的——“不怕領導講原則,就怕領導沒愛好” 。

 

因為抓住領導的“愛好”,短短十幾年,被賴昌星腐蝕倒下的干部數量之多也可謂空前。廈門特大走私大案共涉及了一批黨政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經濟管理部門以及金融單位的工作人員,共計600多名,有近300人被追究了刑事責任。其中有省部級幹部3人、廳局級領導幹部26人、縣處級幹部86人。

 

人性是弱點的,其中就包括所謂的“愛好”。週幽王好色,褒人為贖罪將褒姒獻給他;齊桓公好吃,易牙不惜殺子蒸肉討好他。趙姬淫心重,呂不韋把陽具碩大的嫪毐送給她。據史載,慈禧太后有“發癖”,對梳頭特別重視,太監李蓮英之所以受寵,依靠的竟然是梳頭“絕活”,把老佛爺伺候得舒舒服服。所以,李蓮英綽號“小篦李”。“篦子”,是過去婦女梳頭的一種用具。

 

正所謂:“好船者溺,好騎者墮,君子各以所好為禍。”權貴者的某些“愛好”,一旦被人盯住、攻克,“愛好”就是他們的“致命硬傷”。

 

或曰,小人為何會傷人,善於對昔日恭聽順從的主子“殺回馬槍”?這種疑惑困擾著齊桓公,也困惑著今天的你我他。

 

譬如,當下,有不少位高權重的官員離崗或退休後,有時會納悶地感慨:那個誰誰,是我一手提拔起來的,沒有我哪有他今天的飛黃騰達……過去,他對我整天像哈巴狗一樣……現在,怎麼連理我都不理,甚至背後說我壞話,黑我整我……

 

請這些官員息怒!因為“那個誰誰”的做法再正常不過,符合人情和人性。

 

管仲評價易牙、開方和豎刁三人時,是以他們的行為是否符合人情為準繩,從人性的深度去審閱人品。試想,一個人連自己的身體、父母和兒子都不愛的人,怎麼可能去愛別人?   

 

豎刁、易牙和開方分別不惜以自宮、殺子、遠母來投其所好,討得齊桓公的歡喜與重用,何也?他們的目的就是攀權附貴、投機取巧也!

 

但是,誰都有自尊與顏面,哪怕他是一個奴才。一個人為了討好主子,幾年如一日地犧牲自己的人格於尊嚴,每天搖尾乞憐地侍奉你,唯你是瞻,供你像狗一樣地叱責、像牛一樣地使喚,甚至逢年過節還要窮其家底“孝敬”你。你想想吧,他對你整天滿臉堆笑、百般諂媚的背後能是什麼?只有兩種東西——除了巧妙地拼命索要“回報”之外,就是對你咬牙切齒的恨!

 

孟子在《離婁章句下》寫道:“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其實,君之視臣如犬馬,臣視君何止如國人?仇人也!

 

所以,當齊桓公年老重病時,易牙、豎刁心理畸形,惡意報復,用權作亂,高築圍牆,囚禁桓公,活活將其餓死。

 

也所以,當有些官員離開權力寶座後,自己曾提拔的那些所謂“親信”前恭後倨、判若兩人,這有何奇怪的呢?

 

位高權重時,別人阿諛奉承、諂媚屈從,“敬畏”的不是哪個人,而是其頭上的烏紗帽和手中的權力。若沒有這樣清醒的認知和判斷,哪一天“抬轎者”把你從轎中摔到山坡乃至懸崖下,只能說:你活該!誰讓你糊塗而不聰慧呢! 

 

當然,小人的存在,有個人私德不佳的因素,但歸根結底,還是威權社會的產物。當一個國家、一級政府、一個部門、一個單位,大事小事由極個別人說了算,而民主因子稀缺,那麼,小人搞定了權柄者,就幾乎等於搞定了全部。這就是從古到今有人為什麼喜好投機鑽營、阿諛奉承、逢場作戲的的緣故吧!

 

《詩經•大雅•盪》:“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意思是說做人、做事、做官沒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終。齊桓公即是歷史上最為典型的一位。

 

齊桓公死後,群龍無首的中原變成一盤散沙。這時,長期甘當齊桓公的“小跟班”、羨煞霸主風光無限的宋國國君——宋襄公躍躍欲試,圖謀替代齊桓公稱霸天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