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太量
莊太量
莊太量

粵港澳大灣區要拆牆鬆綁

2017/06/09 08:41:56 網誌分類: 經濟
09 Jun
        早在二○○九年就有人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但直到今年三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才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是由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惠州和江門這十一個城市組成的城市群。

        究竟甚麼是灣區呢?灣區是指由眾多海港和城鎮所構成的城市群,他們一起構成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而由此衍生的經濟效應被稱為「灣區經濟」。目前世界上有三大灣區: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及東京灣區。這些灣區都以優美的環境、開放的經濟文化氛圍和便捷的交通系統著稱,並整合了區內各城市的資源,提升區內各城市的經濟發展水準。

        灣區經濟與一般的內陸經濟不同,內陸經濟是一個大城市周圍有一些衞星的小城市,而灣區經濟是幾個城市,大小規模差不多,都聚集在海邊。灣區經濟有幾個特點,包括互補性、宜居性及對外性。

        以前香港獨大,現在廣州、深圳在經濟上與香港看齊,甚至有趕超之勢,而其他比較小的城市也都發展起來了。所以定位上,這十一個城市看起來就比較像灣區經濟。

        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中有兩個障礙︰雖然粵港澳大灣區在一國之內,但粵港澳三地在經濟制度、法律制度以及行政體系上都不同,又分屬三個獨立關稅區,不同城市及各政府之間的統籌協調問題複雜。

        此外,如何命名也是個問題。現在中文叫「粵港澳灣區」還比較簡單,但英文就比較複雜。如果起名為「Guangdong,HongKongandMacauBay」的話,全世界都沒這麼複雜的名字。命名是政治問題,只以一個城市命名會令其他城市不滿意,所以須取一個簡單的名字。我建議英文名字可為GHMBay,比較容易作報告和記錄。

        大灣區應在居住這一環放鬆一些限制和要求。比如香港人去中山定居和買房子,可以對香港人免稅,而香港人去這些內地城市工作依舊適用香港的較低稅率。

        另外,應該在灣區內各城市實施統一的標準。學位學歷應該互相承認,比如廣州有一些比較好的大學,在香港應予以承認。

        總的思想就是把灣區裏的城市,無論香港、澳門還是各內地城市,在居住標準、學歷資格都變成一致,那才是共同的生活圈。

        至於互補要達到甚麼目標呢?在金融方面,應該是令金融可以「出口」,例如內地的銀行、金融公司等,給香港人進入的門檻應該低一點;而對其他城市的科技人才來香港,也應該設置較低的門檻,把互補的功用發揮到最大。

        大灣區的經濟規模約一萬三千億美元,是四個香港的規模,與澳洲或俄羅斯相若,若區內所有城市都可發展到與香港一樣,大灣區便會超過法國,與英國相若。所以大灣區的發展對香港十分重要,可帶給年輕人低成本的居住環境,及大量科技行業就業機會,是新一代未來的一條出路。

        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

        常務所長

        莊太量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