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10大驚奇:天文異象+費達拿 預示冧市?

2017/07/27 15:03:52 網誌分類: 股金匯行情
27 Jul

。《1周10大驚奇》在今年初一直引述異象呼籲小心,宜持有現金,但不要沽空,直至5月12日異象「轉軚」看好,之後港股一度連升6周,7月7日預言股市未升完,最快8月才會出事,結果港股直至本周四連升9日。雖然異象準繩度非100%,但冀為讀者帶來另類參考。隨着資產價格愈升愈高,金融市場的異象愈見怪誕,天文異象、費達拿、聯儲局主席任期,原來也能帶來啟示?以下「十吓」之中,哪一項最值得關注?


【1、吓?歷史詛咒:2018年2月前必冧市?】
首先分享是聯儲局主席也有「詛咒」。回顧歷來聯儲局主席在任期間都會經歷危機,例如1979至1987年沃爾克(Paul Volcker)的石油危機、拉美危機、美債危機;1987至2006年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的「87股災」、「94年債市大屠殺」、千禧年科網爆泡;2006至2014年伯南克的金融海嘯。

那麼,在2014年上任,任期於2018年2月屆滿,而又傾向不連任的耶倫會是例外嗎?如果歷史真有「詛咒」,2018年2月前會爆發危機?

●耶倫已暗示傾向不連任
耶倫上周三表示,今次美國國會聽證會「很可能」是最後一次作為主席,就半年度經濟前景問題發表證詞,又直說:「我的任期在明年2月結束,所以很可能就是這樣。」

事實上,耶倫近期亦極速轉口風。她於6月28日說了「希望有生之年無危機」。上周四(7月13日)就改口說:「永遠不會確信不再發生金融危機。」有市場人士詫異地認為,她是否看穿了些甚麼?

【2、吓?天文異象預言8月股市大調整】
2018年2月前或有大調整?對於全球投資者而言,今年8月極為重要,因美國上空將出現千載難逢的「日全蝕」,屆時全美大範圍內可以見到這天文奇觀。

根據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預測,8月21日的「日全蝕」是美國1776年建國以來,第一個僅在美國境內掠過的「日全蝕」,而沒有掠過其他國家;同時這也是1999年以來,掠過美國全境的「日全蝕」現象;也是自1970年以來,美國覆蓋範圍最廣、最容易觀測「日全蝕」的機會。

這對全球投資者有何啟示?就在「日全蝕」發生前,8月7日將率先有「月偏蝕」,這就中了周期專家佩瓦斯(Steve Puetz)所指的「佩爾斯股災時間窗」(Puetz Crash Window)。這理論的重點是以「日蝕」為中心,如「日蝕」前後6星期內也出現「滿月」和「月蝕」,其發生前6日及其後3日便是「佩爾斯股災時間窗」。根據理論,投資者於8月1日至8月10日要小心股市大調整了。當然,這不是一定會發生。

事實上,現年62歲、出生在英國、曾出書教「解夢」的預言家柏克爾(Craig Hamilton-Parker)早於今年初發表每年預言,其中一項就是8月美國上空將出現「日蝕」,美股股災。詳情可回顧:http://bit.ly/2tsJ2li

【3、吓?費達拿奪溫網預示聯儲局一定收水】
天文異象又關股災事?以下可能更驚奇!「瑞士天王」費達拿(Roger Federer)周日(7月16日)8奪溫布頓男單冠軍,前無古人。這竟然預示聯儲局今年會「收水」?更預示股市再升。(股市已中了)

美銀美林指出,這個Fed(費達拿Federer)沒有改錯名,預示着另一個Fed(聯儲局簡稱)很快就要開始「縮表」了。點解?回顧2004年,當年費達拿第一次登上世界網球男單冠軍,但人生有高有低,2008年是他職業生涯中最糟糕的賽季,失去了保持237周之久的王者寶座... 頹了多年,最終在2015年開始逐步回到正常水準。

世事總是巧合!聯儲局2004年進入加息周期,到了2008年金融海嘯... 一直頹到2015年12月才重新步入加息期。

美銀美林指出,這不是純粹吸引眼球,確實對費達拿和聯儲局利率的關係做了長期追蹤及研究。講你都唔信,就在聯儲局零利率的幾年,費達拿從未染指美網冠軍... 如果巧合繼續,費達拿周日創造歷史,聯儲局也要在今年內「縮表」了。

【4、吓?聯儲局下周就玩「縮表」】
講起「縮表」,市場經歷近期升市後,下周「戲肉」將回到聯儲局議息。摩根大通本周警告,不排除聯儲局下周就宣布「縮表」!

摩根大通指出,儘管聯儲局最有可能在9月「縮表」,這亦是市場預期,但在7月25至26日的議息會議後宣布開始「縮表」也不無道理,因為以下4大原因:

●美國經濟狀況已支持資產負債表收縮
●聯儲局已表明了「縮表」意向及方法
●在9月前開始「縮表」更有利於評估12月能否加息
●更重要的是,若9月「縮表」,如果屆時尷尬地遇上美國政府資金或在10月耗盡,將面臨更大政治麻煩

基於以上4大原因,聯儲局確實有可能7月「縮表」。
何謂「縮表」?可參考:http://bit.ly/2uPtqZN

【5、吓?別亢奮 全球央行原來已技窮】
事實上,近期全球資產價格愈升愈高,主要源於投資者對央行不會急於「收水」的樂觀預期,但有否想過,這亦預示着央行根本已技窮,沒有能力應對下一場金融危機呢?

美銀美林本周警告,現時央行根本已沒有能力應對下一場危機!按他們的計算,為應付金融海嘯,從2006至2009年,全球5大主要央行平均減息約3.5厘,這些央行現在還能再減息3.5厘嗎?不能!現時主要央行平均名義政策利率僅0.5厘,而歐央行和日本央行已減無可減了。

除了減息,聯儲局率先在2009年推出量化寬鬆(QE),大國央行跟隨。現時美國、瑞士、英國、日本及歐元區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規模總計約15萬億美元,回顧在2008年初僅約4萬億美元。隨着全球債務升至歷史高峰,之後若發生金融危機,仍可以繼續QE嗎?

事實上,滙豐銀行首席經濟師簡世勳(Stephen King)早於2015年預警,自1970年代以來,美國每次陷入衰退,聯儲局必須減息最少5厘才能擺脫衰退。他當時預期,全球經濟恐3年內面臨「鐵達尼」式崩潰,即2018年內。

現時聯儲局利率僅1至1.25厘,若如簡世勳推算,聯儲局根本沒有能力應對金融危機。

【6、吓?「低波動」反預示重大危機來臨】
除了央行恐技窮,美國著名避險基金、管理資金逾300億美元的Baupost Group本周警告,股市「低波動」往往預示着重大危機來臨,呼籲客戶分階段減持,而非撲入市。

為何「低波動」是警號?Baupost解釋,正正是因「低波動」,投資者更傾向透過放大槓桿爭取高回報,即增加借貸及孖展,為之後的拋售潮埋下伏筆。Baupost主席Jim Mooney說:「槓桿不是直接導致每次金融危機的導火線,但通常來說是在罪惡場面才會找到的。只要波動愈低,投資者入市的風險就愈高,結構性槓桿更會加速下次金融危機的發生。」

他估計,由於包括「大鱷」在內的風險基金需要爭取回報,令累計槓桿資金已達過千億美元,只要波動回歸,風險就會大增,一旦觸發去槓桿,將引發恐慌性拋售。Mooney警告,這是必然及無可避免會發生,尤其是股市已很貴及投資者漠視風險。

Baupost Group是何方神聖?其創辦人為Seth Klarman,他在34年投資生涯中,僅3年錄得虧損,故外國傳媒將他與「股神」巴菲特比較,是全球最受尊敬的投資者之一,與「國際大鱷」索羅斯、達利奧、保爾遜等齊名,為人低調。

【7、吓?歷史又話股市快要調整5%以上】
以上是淡友?就連好友都覺得股市要先調整,會健康一點。專門以史為鑑、曾於6月表示股市下半年更癲的LPL Financial高級市場策略師Ryan Detrick本周表示,由於俗稱「恐慌指數」的VIX指數今年內的平均值僅11.54,為史上最低,意味投資者不驚風險,加上標指已超過1年時間沒有向下調整5%,是自1995年以來最長向上悶市,亦為自1950年以來第6次如此沉悶。

歷史顯示,自1950年以來,在91%年份股市期內會調整5%或以上,如果未來兩個月內真的要跌5%或以上,投資者應該分階段撈底,因歷史又顯示,股市上半年升,下半年極大機會繼續升。

他警告,根據往績,如此長時間沒有調整5%是不健康的,而8及9月是美股表現最差的月份,預計較大的跌市即將要來臨,有了健康調整,才能為之後再創新高創造有利環境。

另外,美國著名「財演」、估中去年夏季美股升浪的BTIG首席技術分析師Katie Stockton亦警告,美股8月將要向下調整3至5%,才能為之後的更大升勢打好基礎。Stockton於去年7月預言標指將會升上2,400點水平,當時標指在2,135點附近。結果言中。

【8、吓?不用怕!基金持現金仍高於10年平均數】
雖然股市8月或有調整,但美銀美林本周發表7月份基金經理調查報告,顯示基金經理6月持現金比例由5%略降至4.9%,但仍高於10年平均數4.5%。這意味市場仍有足夠資金撈底,大冧市機會微。該報告訪問了207位資產經理,共涉及管理5,860億美元。

報告又指出,有28%基金經理表示,現時最擔心是債市崩潰;27%則擔心央行政策錯誤,主要是聯儲局「縮表」。為何基金經理持現金偏高,主因是45%投資者心態上仍「偏熊」,這又預示着股市若有調整,都不會大瀉。

調查顯示,基金經理於7月輕微下調持有股票比重,但仍是投資組合中佔比最多的資產。在眾多股份類別中,基金經理認為銀行股仍便宜;科技股則最貴。

【9、吓?歐央行「收水方程式」曝光】
講到央行,歐央行本周四公布議息結果,暫未有「收水」計劃,一切等到9月再算。法國農業信貸銀行分析師Louis Harreau本周聲稱,可能破解了歐央行的退市方程式,稱為「新一代」泰勒規則(Taylor's Rule)。所謂「泰勒規則」,是央行常用的簡單貨幣規則。

「新一代」泰勒規則方程式為:
【歐央行每月淨注資(包含QE+TLTROs)=120x(1.5-核心通脹率)】

Harreau表示,在2013年前後,歐元區核心通脹率平均為1.5%,可假設為傳統的貨幣政策應該足夠了。從2015年開始,歐央行前後3次實行了大規模寬鬆計劃(QE):

從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歐央行開始以每月600億歐元的速度購買資產,並進行了有針對性的長期再融資操作(TLTROs)。從2016年4月至2017年3月,歐央行每月QE增至800億歐元。由2017年4月至今年底前,歐央行每月QE減至600億歐元。

Harreau對這堆數字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因子(120)」,來解決這3個時期QE的方程式。換句話說,若公式正確,歐央行在2018年初,將每月QE減至350位至400億歐元,然後從2018年7月下調至200億歐元,並在2018年底結束。

為何這方程式很重要?曾有大行指出,只要歐央行真正開始「收水」,全球資產價格就會調整。

【10、吓?樓價指數未必真 入市須謹慎】
最後分享一下樓市。儘管本周公布的樓價指數連跌三周,但仍於峰位徘徊,累跌不足1%。不過,有分析指出,在政府不斷「加辣」下,樓市被扭曲的現象愈益明顯,並直接影響了樓價指數的真實性!

根據土地註冊處紀錄,截至7月17日止,本月至今只錄得不足1,470宗成交,若靜市持續,估計本月最終註冊量將跌至不足3,000宗,按月大挫約25%,亦為5個月新低。

二手交投回落本來無甚出奇,但魔鬼總在細節裏,就是「內部轉讓」比例激增,估計在6月的二手成交登記之中,就涉及596宗,佔總成交量逾15%,亦較去年11月政府再次「加辣」前,每月「內部轉讓」僅佔5至8%有明顯的增幅。

須注意的是,由於「內部轉讓」多涉直系親屬,成交價通常非市價,做價偏低符合情理;不過,正正在於樓按利息偏低,個別業主則透過這渠道以獲取較高按揭額,於是出現高市價成交。問題在於現時每約5宗二手成交,就有1宗是「內部轉讓」,很容易令整體二手市況變得更「失真」,連帶樓價指數也會被扭曲。

事實上,近日樓市異象再起,例如有居屋價格驟跌至去年11月低位、有高價接貨的私樓買家寧冒巨額損失也要撻訂、二手業主減價賣樓變相「送車位」、多個銀主盤同時減價、個別新盤收逾數百票,但最終僅賣十餘伙等。這種種迹象雖然不是新奇事,但在當前市況下同時出現則是值得警惕的信號,反映市場購買力已日漸退落。

金融市場變化萬千,分析的角度也可以千變萬化,以上「十吓」作為另類參考吧!

來源;東網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