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日報TOPick》-『孩子輸不起發脾氣 心理治療師拆解失敗感成因』

2017/09/26 17:24:04 網誌分類: 傳媒報導
26 Sep

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堂哥哥) 早前接受 #香港經濟日報TOPick 訪問,拆解孩子“輸不起”的成因。原來有些概念不一定要由父母負起灌輸的角色,反而透過鼓勵孩子參與同輩間活動來學習,效果更明顯。

訪問短片➡️ https://youtu.be/E6meaPB_KSk

{#tp01.jpg}

爸媽們是否有以下煩惱,與子女玩親子遊戲,例如捉迷藏、踢足球,孩子輸了便發脾氣不玩,如何教導孩子「輸得起」?

TOPick訪問訪問心.啟.晴臨床心理治療師李偉堂Ernest,剖析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面對挫敗時矛盾的心情,以及該如何教導孩子面對失敗。

跟父母玩遊戲輸掉 孩子面對「雙重打擊」

Ernest指,父母首先要站在小朋友的角度分析問題,試想小朋友由細到大玩任何玩具,例如玩「煮飯仔」,父母都容讓他擔當主導的角色,孩子永遠擔當廚師的角色,父母則扮演座上客,品嘗孩子的「廚藝」;扮演醫生和病人的時候,孩子永遠扮演醫生和護士,父母則扮演病人讓子女治病。

在眾多遊戲中,唯獨棋子、啤牌這類遊戲,涉及策略和公平原則。父母一旦在遊戲中獲勝,小朋友容易產生挫敗的情緒,覺得「點解爸爸媽媽今次唔讓我?」

更糟糕的是,有些父母認為自己要肩負起灌輸子女「輸得起」的概念,更會用了錯誤的說話與子女溝通,例如:「唔可以咁矛!輸咗就要認!唔可以發脾氣!」

Ernest表示,當父母說出「唔可以咁矛!輸咗就要認!唔可以發脾氣!」這些說話時,小朋友除了要承受輸掉遊戲的挫敗感,更要面對父母突然間變得冷漠無情,可算是「雙重打擊」,情緒波動尤其明顯。

Ernest建議,小朋友跟父母玩遊戲時輸掉,父母可哄小朋友說「唔緊要啦!下次再玩過!」或是拍拍他們的肩膊鼓勵他們,讓小朋友知道父母不會因孩子輸掉遊戲而變得冷酷無情。

讓小朋友從群體活動中學習輸贏

Ernest建議,當父母跟孩子玩棋這類對戰遊戲,如飛行棋、斗獸棋時,孩子初時接觸可能未熟習遊戲規則和玩法,故父母可以稍為讓一讓孩子。然而,當孩子能逐漸掌握遊戲規則時,父母便可以慢慢收起「讓」孩子的心態,激發雙方鬥智鬥力,亦令孩子動腦筋思考如何取勝。

他又指,不應讓孩子從父母身上學習「輸得起」,反應讓他們在群體或平輩當中體驗這種感覺。因孩子在同輩玩樂時輸掉遊戲,只單純經歷失敗的感覺,而其他小朋友從來沒有「讓」過他,故他們不會產生「其他小朋友個個都要讓我」的念頭。

其實父母想要小朋友學習「輸得起」,可以鼓勵他們多參與同輩間的競爭遊戲。只要在孩子輸了的時候給予安慰,接着便鼓勵他再嘗試,這樣反而有效幫助孩子學習承擔挫敗感。

       李偉堂, Ernest

心理輔導及治療師
心.啟.晴專業輔導學院導師
社會科學(輔導)碩士(HKU)
美國國立兒童創傷治療學院 「認可臨床創傷治療專家及顧問」(TLC)
身心聚焦(生命自覺)導師(Focusing Institute)
MMTIC兒童及青少年性格類型認可執行師(CAPT)
中國國家心理咨詢師
美國催眠醫師考試局「註冊臨床催眠治療師」(ACHE)
美國藝術治療學會會員(AATA)
美國遊戲治療學會會員(APT)
美國輔導協會會員(ACA)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