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從哪兒來的

2018/02/23 08:55:02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23 Feb


"上帝"是從哪兒來的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不但引起了當時儒士的反對,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傳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不滿。

“上帝”在中國早已存在,其是中國固有神靈,中國的儒、道二教都曾闡釋“上帝”。

一、儒家的上帝信仰

儒教信奉的最高神就是上帝

“上帝”在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上帝”“天”。甲骨文中,“天”與“上”或“大”字通借。孔子曰:“週因於殷禮。”而儒教繼承了商周的禮制,信奉的最高神,就是上帝。

皇天上帝的名稱來自《尚書·召誥》:“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論語·堯曰》:“敢詔告於皇皇后帝。”《尚書·舜典》: “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望於山川,遍於群神。”中國古代的上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祖宗神,即五帝。五帝中最優秀者,是黃帝和炎帝。

(中國古代的上帝,就是當時中國人的祖宗神)

中國古代信仰的三種起源

由上可看出,中國古代上帝信仰有三種起源,一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二是對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三是對祖先的崇拜。

(中國人自己的上帝)

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五位一體的上帝),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

先公先臣及其死後成為上帝的臣屬,如卜辭中的“帝正”“帝史”“帝宗正”“帝臣”“帝五介臣”。他們也是祈求上帝的媒介。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賓於帝”(《乙編》7197)、“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卜辭中有“王侑歲於帝五臣正”(《合集》30391)宋高承謂:“功臣配享之禮,由商人始也。”功臣可以配享先王,如“癸丑卜,上甲歲,伊賓。吉。”甚至可以配享上帝。如“貞,咸賓於帝”。

上帝為人類指派了君和師

春秋戰國時,陰陽五行說以及星象觀測的發展使人們能預測自然現象,因此形成了以北極星為中心的天庭崇拜以及神道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日月星辰的軌道被認為是神道。而對於人類社會的神道,則通過以德配天受天命來解釋,禮就是人間的神道,神道設教也就是儒教。三綱五常對應著三辰五行。儒者們認為,上帝給人類指派了君和師,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

(君權神授)

程頤曰:“古者一年之間祭天甚多,春則因民播種而祈穀,夏則恐旱暵而大雩,以至秋則明堂、冬則圜丘,皆人君為民之心也。”或問朱熹:“帝即天,天即帝,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故謂之帝。”宋儒程頤對於昊天上帝作出了進一步解釋,認為那一團元氣的自然之天,乃是上帝的身體,存在於元氣之中並且和元氣不可分離、主宰著元氣的天理,就是上帝。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天,或者上帝,就是理。這樣的上帝觀經過儒者朱熹的認可,成為後世上帝觀念的正統解說。 “天者,理也;神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帝者,以主宰事而名。”(《朱子語類》)

上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

卜辭中的“上帝”,神力很大,日、月、星、風、雨、雷、電等諸神,俱聽其指揮。甲骨文的雨祭山川之辭,是由山川之神轉請上帝的,山川之神沒有降雨止雨的神權。雲雷雨都是上帝的意志,因此帝決定著農業收成的有無。天上下雨也是上帝所命,所以甲骨文裡有不少“帝令雨”的記載;其次,風不僅如此,天上的上帝並不僅僅是一個人,而且還有朝廷,有史、臣之類供其役使。甲骨文裡有帝史、帝臣、帝五臣、帝五工臣等。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如“帝史風”(《通纂》398)。同時,上帝還可以控制人類社會,為害或福佑人間。如“戊申卜,爭貞,帝其降我黑,一月。”(《合集》)

(古時天人溝通的媒介載體——卜辭(龜殼))

殷王毎有軍事行動,必先貞問上帝授佑與否,因為上帝主宰著對外征伐的勝敗;而且上帝能保佑與作祟於殷王,掌握著殷王的吉凶福禍;上帝可以發號施令,指揮人間的一切,還可以傳呼命令,干涉人間的一切。天子是上帝之子、是受天命,即奉天命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感應而生,因此也稱為“感生帝”。

二、道教的上帝信仰

老子說“上帝”

道教討論上帝應該從老子開始,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裡,“道”首先被看是生育天地萬物的本原。後來道教依據這一宗旨,認為玉皇上帝為三清道氣所化生。到了唐代,道教將中國傳統的上帝信仰與道教義理相結合,發展為道經中的“昊天金闕無上至尊自然妙有彌羅至尊玉皇上帝”,簡稱玉皇大帝。祭祀儒教的上帝是天子的特權。普通人則祭祀太上老君(老子)和玉帝,這也成為道教的基礎。

(道教很早以前就稱玉皇大帝為上帝)

唐代之後道教上帝觀的發展

唐代以後,道教的上帝觀增加了“元始天尊”、老子的神格化“太上老君”、道的神格化“太上道君”的崇拜。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全稱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或“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又簡稱玉皇大帝、玉皇天尊、玉皇尊帝、玉皇大天帝、玉帝、昊天上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

玉皇上帝本體是三清祖氣

有關玉皇上帝的來歷,道教認為玉皇上帝存在於始劫之先,本體是三清祖氣。道教認為:玉皇總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間),十方(四方、四維、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內外的一切陰陽禍福。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要親自陣聖下界,親自巡視察看各方情況。依據眾生道俗的善惡良莠來賞善罰惡。

(每年的臘月廿五玉皇親自下界察查民情)

與儒家不同,道教的玉皇上帝信仰一方面來歷十分明確,即由三清祖氣所化;一方面被人格化,託生於光嚴妙樂國,經功德修行而證金仙。同時,道教中還有專門記載玉皇上帝修行的經典,如晉干寶的《搜神記》、唐朝《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清徐道所《歷代神仙通鑑》等,其中《高上玉皇本行集經》成為道士齋醮祈禳及道門功課的必誦經文。由《清微天宮神通品》《太上大光明圓滿大神咒品》《誦持功德品》《天真護持品》及《報應神驗品》組成;主要敘述元始天尊在清微天中宣講玉帝來歷。

(宋朝三位皇帝尊奉玉皇大帝)

當然,信奉儒教的皇帝,也不忘給玉皇上帝封號,如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八年(1105年),尊玉皇上帝聖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趙佶政和六年(1116年),又尊玉皇尊號為“太上開天執符禦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

真武大帝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

除了玉皇上帝外,道教還有一位稱作上帝的神仙——真武大帝。真武大帝全稱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也稱北極玄天上帝。常被簡稱為北帝、真武大帝或玄天上帝。其又有玄武大帝、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等稱;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其像征北極星,為統理北方之道教大神、統領所有水族(故兼水神),因北方在五色中屬於黑色,又稱黑帝。玄天上帝亦是明朝鎮邦護國之神,明朝官方建了許多玄天上帝廟,並由官方祭祀。北帝據說擁有消災解困、治水禦火及延年益壽的神力,故頗受擁戴。

(武當山真武大帝)

據《太上說玄天大聖真武本傳神咒妙經》說,玄天上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變化之身,託生於大羅境上無欲天宮,為淨樂國王及善勝皇后之子。皇后夢而吞日,覺而懷孕,經一十四月及四百餘辰,降誕於王宮。後既長成,遂舍家辭父母,入武當山修道,歷42年功成果滿,白日昇天。玉皇大帝有詔,封為太玄,鎮於北方。

北帝屬水,當能治水降火,解除水火之患。明代宮內多建真武廟就為祈免水火之災。北帝消滅龜精蟒妖於腳下的功勞又被元始天尊封其為玄天上帝。而玄天上帝不僅僅統率所有水域的安全,他還是北極星的化身,可指引船隻航行於正確方向。北帝肖像圖至於玄武一詞,原是二十八宿中北方七宿的總稱。北宋開寶年間,玄武神降於終南山。太平興國六年(981年)封為翌盛將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加封為翌聖保德真君,後為避聖祖趙玄朗之諱,改玄武為真武。北宋宋真宗、宋徽宗、宋欽宗等屢有加封。

玄武七宿之中有鬥宿。道教重視斗星崇拜,稱“南斗註生,北斗注死”,凡是人從投胎之日起,就從南斗過渡到北斗。人之生命壽夭均由北斗主其事。因此,人祈延生長壽,都要奉祀真武大帝。

三、中國上帝信仰的遺失

利瑪竇借用“天主”“上帝”詮釋“GOD”

上帝信仰在中國有著如此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是什麼原因使中國人失去了“上帝”這一稱呼?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華傳教,把YHWH譯作“天主”“天”“上帝”“天帝”。為什麼會這樣?利瑪竇來到浙江沿海,一個熱心的中國家庭接待了他,而在這戶人家中堂上掛有一幅玉皇上帝畫像,兩側配有一幅對聯,上聯:至尊莫若天;下聯:至大莫若主;橫批:玉皇上帝。於是乎利瑪竇借用“天主”和“上帝”來詮釋“GOD”。然對此利瑪竇忽略不談,其另有一番解釋。

《天主實義》說:“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為萬物始焉,為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坤輿萬國全圖》說:“天主創作萬物於寰宇。”而其撰於1595年的《交友論》還說:“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矣。”4年後,利瑪竇在《二十五言》中又說:“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瑪竇還創造了“聖母” (原為皇太后的尊稱)、“聖經”(原指儒家經典)等詞。其《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謹以原攜本國土物,所有天帝圖像一幅,天帝母圖像二幅,天帝經一本。”

(利瑪竇借用“天主”和“上帝”來詮釋“GOD”引起儒生反對)

儒士的反對之聲

利瑪竇用“上帝”稱呼基督宗教的神,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對。他們認為儒家的天、上帝與天主教的天主有著本質的區別。鐘始生的《天學初徵》和《天學再徵》對此做了較為全面的辨析。他認為:第一,天是蒼蒼之天,是與地相對的物質之天;第二,天是“統御世間、主善罰惡之天,即《詩》、《易》、《中庸》所稱上帝是也”,但這個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鐘始生認為利瑪竇附儒之論是對儒學天論的曲解。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不但引起了當時儒士的反對,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傳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不滿。 1715年3月19日,教皇克勉十一世發布教皇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鬥斯”(Deus [God ]) 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併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只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後來遭受康熙皇帝的抵制,人稱中國禮儀之爭。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務月志》載文批評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等,“罪其喜引古書上帝,而不專用天主名,罪其阿悅華人,而將順其禮俗” 。

《聖經》為何有兩大版本?

無論是天主教的傳教士還是新教的傳教士,相當一部分人覺得“上帝”與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但是,有不少傳教士為了傳教的方便,為了讓基督宗教被更多中國人接受,遂採用這個詞。之後翻譯的官話和合本,即今天大多數新教教會使用的聖經,採用兩個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信仰與文化在歷史中的語境)

今天,不少華人基督徒覺得“上帝”或“神”哪個都可以用,名稱之爭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覺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別重要的議題之一,爭論不是沒有價值;他們一般都拒絕使用“上帝”,因擔心與偶像聯繫起來,所以只用“神”。

由此看出,上帝在中國人信仰中的神聖性。如果我們再從中國古代二千多年封建帝王傳承和北京天壇以及道教的玉皇宮和玉皇殿等考察,上帝一詞是地地道道中國名詞,而國人對此的迷失,略見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