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戰略格局發生變化

2018/04/12 10:57:38 網誌分類: 看歷史,知與亡。
12 Apr
七戰略格局發生變化

  仁宣執政時期,明王朝的戰略格局發生了變化。對外,由進攻轉為防禦,由航海轉為禁海;對內完成了由軍人集團向文官政權的過渡。

仁宣執政時期和明成祖執政時期相比有了很大變化。明成祖好大喜功,在位期間,不斷興師動眾、大興土木。他治理吳淞河、運河和黃河,營造長陵、北京城和武當山宮觀並遷都北京;屢次攻打蒙古和安南;並六次派鄭和下西洋。所有這一切都耗費驚人,同時明成祖強化了內閣制並建立起東廠特務組織,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

  仁、宣執政後,這一切開始改變。

  首先改變的是對外政策,在邊疆由進攻轉為防禦,無原則地息事休兵,不僅罷兵安南,而且在北方對蒙古奉行單純防禦的策略,屢棄軍事重鎮。在對外交流上,完全停止了下西洋的活動,中斷了和西洋各地的聯繫,中國帆船從此絕跡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從而退出了正在醞釀形成中的世界市場。(這一舉措形成的惡果在400多年後的鴉片戰爭中得以顯現)漢時的絲綢之路、唐時四夷來訪的盛況從此絕跡。其次,明王朝完成了由武官政權向文官政府的過渡。

  朱棣的兒子朱高熾(仁宗)與建文帝朱允文都是朱明建國後的第三代傳人。他們與祖父朱元璋、父輩朱標有所不同,在君主獨裁與統治集團內相對民主化的選擇方面,更傾向於後者。

  朱高熾即位後實行的仁政,其實就是一種寬鬆政策。這恰恰迎合了當時文人士大夫們的利益和理想。除了施行一系列善政外,朱高熾一個令人矚目的行為是為建文遺臣平反。這些遺臣都是忠於建文帝的文臣集團,為他們平反,表明了仁宗重視文臣的傾向。

  仁宗英年早逝,在位不滿十個月。在位期間,他起用文臣,組建了中樞統治機構,為以後的統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明成祖早年在選立太子時一度在朱高熾和朱高煦兄弟倆之間猶豫,朱高煦長年跟隨成祖征戰,戰功累累,但最終在“立長立嫡”思想的影響下,朱棣選擇了朱高熾為太子。

仁宗去世後,軍人集團再次上演“奪位之戰”,但這一次,軍人集團沒有成功,文官集團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朱高熾即位十個月後去世,給朱高煦爭奪帝位帶來了希望。他想讓父親朱棣從侄兒手中奪權的一幕在自己和侄兒朱瞻基身上重演。仁宗去世後,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六月中,朱瞻基得到仁宗去世的消息,火速趕往北京。本想置朱瞻基於死地的漢王朱高煦,因朱瞻基的行動太快而沒有成功。但叔侄之間的爭鬥從此拉開了序幕。

  奪兄篡位的例子在明以前比較有名的有兩例,唐太宗從兄長李建成手中奪取了太子位,又逼父親禪位給自己;宋太宗是直接從宋太祖手中奪得了皇位。

  朱高煦和朱瞻基叔侄的爭奪給文官集團帶來了極大的好處。漢王朱高煦所依靠的是當時參與“靖難”的軍人集團,這種歷史造成的結果使得朱瞻基從登基開始就不得不依靠當初仁宗身邊的一批文臣。這種情形和二十年前朱棣依靠軍人集團從侄兒朱允文手中奪權幾乎如出一轍。

  但是歷史並沒有重演,雙方爭鬥的結果,是身為侄兒的朱瞻基取得了徹底勝利。當初支持朱棣奪權的文臣們此次卻幾乎全部站在了朱瞻基這一邊。他們不希望歷史重演,他們希望朝政穩定。這場胜利既是宣宗仁政的勝利,其實也是文臣治國的勝利。

  宣宗以後,文臣主導了整個朝政,明朝中後期,儘管有許多皇帝怠政,但朝政仍能正常運轉,這不能不說是文官集團的功勞。

  和朱棣一朝相比,宣宗一朝繼續重用宦官,宣德元年,在內府竟然設置教習內官監的內書堂。宣宗時期,宦官尚未形成專權的局面,但已埋下危機。宣宗去世沒幾年,宦官王振專權的局面便形成了。此外,仁、宣慎用刑法,客觀上對外戚、權貴和官僚的貪殘不法也起到了保護和縱容的作用。仁、宣時期,貪污成風、逐利成習、淫亂成禍。土地兼併問題也逐步凸顯出來,大量土地流向皇室勳貴官僚地主手中。農民沒有必需的土地,流民問題也已逐漸形成。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山西饑民流亡至南陽諸郡不下十萬餘口,有司軍衛及巡檢司各遣人捕逐,民逾窮困,死亡者多。” 

  諸多情況表明,仁、宣雖處盛世,但實際上已是暗流湧動,危機四伏。

作者:席宏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