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慈
張慧慈
張慧慈

處決拖延症

2018/05/25 04:13:14 網誌分類: 生活
25 May
          很多人都經歷過「拖延」帶來的惡果,例如自覺需要改變,也知道新的決定或行為會帶來好結果,最終還是拖到不了了之;有些事情原本容易做也需要去做,可惜卻拖到最後一刻才去處理,讓自己忙得不可開交,成果又差強人意。

          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B.J. Fogg發展了一個FBM行為模式,讓人掌握產生理想行為的方法,從而面對日常挑戰。Fogg指出,所有行為都涉及三方面,包括行為動機(motivation)、行為能力(ability)及觸發器(triggers)。只要循這些方面處理,就能有效改善拖延行為。

          不少人都有生活目標,只是達成率一直偏低,而且多被拖延所耽誤。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澄清目標和決定是否有充足的推動力,若推動力不足,即使容易達成的事也不願意做。影響動機的主要因素包括當下感覺、預期所帶來的情緒,以及社交歸屬。

          如果當事人缺乏相關能力,或一時難以學懂,都會影響其開展的機會。影響能力的因素有六個,包括時間、金錢、體力、心力虛耗、群眾壓力和固有習慣。切實加強控制這些因素,能力自會提升。

          最後就是觸發器,倘若人們未能捕捉或建立啟動相關行為的觸發器,拖延就會持續。有動機和能力的人較易觸發,面對低動機者就要協助其認清負面情緒,將目標分割逐步完成,就能燃起改變的力量。

        張慧慈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