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紹虛雲禪法:話之前頭。

2018/06/01 11:26:38 網誌分類: 念佛修行
01 Jun

序章 問:什麼是話頭?什麼是看話頭?什麼是疑情? 答:虛雲老和尚說:“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一念不生,覺知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名叫疑情。”(不分動靜,都念念不間斷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名叫疑情。) 〔不分動靜,念念不間〕無論動靜,都念念不間斷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對此,下文中虛雲老和尚開示道:“所言動靜者,初心學者不可不究。行、住、殿堂、作務、迎送、語笑、屎尿等名動,坐臥恬靜名靜。如斯(如此)微細揣摩:我現於二六時中,究竟幾時在動,而不隨動去(仍然在向一念未萌前究)?幾時在靜,而不被靜轉(仍然在向一念未萌前究)?對一切境,生心不生心?果能如前審察,於動不隨動去,即能惺惺寂寂(即能惺惺而寂寂);於靜不被靜轉,即是寂寂惺惺(即是寂靜而惺惺)。” 問:所謂話頭,就是一句話。為什麼虛雲老和尚說:話頭是話之前頭。在《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錄·禪堂開示》中他說:“所謂話頭,就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是話尾。” 答:這是他老人家的善巧方便。有些禪人,參禪已經達到了“萬念歸一”,卻不知道向“一歸於無”邁進,仍然抱住話頭不放而沉滯修途。於是,老和尚對他們講:真正的話頭,是話之前頭,一念未生之際是真話頭。在《虛雲老人論禪書》中,他說:“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名叫疑情。(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名叫疑情。)疑來疑去,打成一片。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按:這是兩步功夫:首先,“向一念未萌前究,......打成一片”;然後,“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摸著娘生鼻孔(徹見本性),不從外得。”   上述方法是直接從無念下手,向一念未萌前究。對於初機禪人而言,若是“向一念未萌前究”感到難以下手,就應當先做“萬念歸一”的功夫,按照虛雲老和尚從看話尾過渡到看話頭的開示來修。 在《複金弘恕居士書二則(1948)》中,虛雲老和尚說:“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耳。蓋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難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難證無心。”在《參禪警語》中,虛雲老和尚說:“如話頭(話之前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問:怎樣修萬念歸一? 答:虛雲老和尚是教看個'誰'字,這樣來做到萬念歸一,歸在'誰'字上。他說:“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 也可以這樣來修:提一句佛號,即專注地向內覷(qù)究:念佛是誰?過一下,又提一句佛號,即專注地向內覷究:念佛是誰?如此繼續。向內覷究而無妄念,這就是疑情。起初,疑情站不住,在向覷究“念佛是誰”時,妄念叢生,這是由於覷究不專注、不連貫。修了一段時間,妄念逐漸減少;妄念若起,說明覷究不力,就要立即再提一句佛號,抖擻精神,專注連貫地向內覷究,妄念自消。到後來,會出現這樣的情形:只要是在覷究“念佛是誰”時,便沒有妄念;這時,疑情站住了。下一步就是要讓疑情站得久、站得牢,直至佛號一舉,妄念全消,只有向內覷究“念佛是誰”的意向存在。這時,“萬念歸一”的功夫成就,即應轉向下一階段“一歸於無”的修學:向一念未萌前究。 若是這樣來修萬念歸一下不了手,或者甚感困難,就說明覺知力太差。可先按照《參究念佛》一文中之“前行”一節來修,待基礎奠定後,再修萬念歸一。 問:請說說虛雲禪法的路子。 答:虛雲禪法的路子是:參話尾→起疑情(這是參話尾之疑情)→看話頭→起疑情(這是看話頭之疑情)→徹見本性。 一、參話尾,起疑情 虛雲老和尚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 “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耳。蓋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難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難證無心。” “如話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 二、看話頭,起疑情 虛雲老和尚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一念不生,覺知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名叫疑情。”(不分動靜,都念念不間斷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名叫疑情。) 〔掉舉〕心念動搖。 三、徹見本性 虛雲老和尚說:“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名叫疑情。疑來疑去,打成一片。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摸著娘生鼻孔(徹見本性),不從外得。”   虛雲大師簡介: 湖南湘鄉人( 1840-1959年),俗姓蕭。名古岩,字德清。為民國以來,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以一身而係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十九歲,於褔建鼓山湧泉寺依常開老人出家,次年依妙蓮和尚受具足戒。其後,四處行腳名山,參訪學道,行踪遍及四川、西康、西藏、印度、錫蘭、緬甸等地。四十三歲發心朝拜五台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庵起香,三步一拜,歷經三年,備受飢寒,三次大病,奄奄待斃,皆蒙文殊菩薩感應相救,終拜抵五台顯通寺。 五十六歲,在江蘇高旻寺,因沸水濺手,致使茶杯落地,而頓斷疑根,徹悟本來。六十一歲嘗隨清末兩宮西幸,啟建祝聖護國消災法會。事畢即潛隱終南山,更名虛雲,號幻遊。後往檳榔嶼、馬六甲、吉隆坡、台灣等地講經弘化。六十八歲於泰國講經時,曾入定九日,轟動泰京。其後曾為護國祝聖禪寺入京請藏。曾說服滇軍協統李根源,消弭( mǐ 平息,停止)逐僧毀寺之禍。並調停漢藏糾紛,招撫盜匪,為民除去戰禍。在滇中闡教十八年。九十歲始離滇返鼓山任住持。 一百零九歲(1948年)時在香港弘法。後因懷抱護教救僧悲願,乃於次年返回大陸。1951 年,師一百一十二歲,春戒期間,發生雲門事件,師屢遭毒打,筋骨斷折,至於昏厥。未久病發,趺坐如故,止食九日,遂有神遊兜率、侍聽彌勒講經之事。 晚年駐錫江西雲居山。1959 年秋於雲居山示寂,世壽一百二十,僧臘一百零一。 綜其一生,凡淨、苦、孝、忍、定、舍、悲、異、方便、無畏、不放逸諸行,無不奉持。因嘆宗風淪墜,道場廢圯( yí ),律教無聞,乃發願振興十方叢林,重建古剎。其所興復之著名道場有:雲南華亭寺(雲棲)、雞足祝聖禪寺、曹溪南華叢林、福建鼓山湧泉寺、廣東曲江雲門禪寺、江西雲居真如禪寺等,所重建之大小寺院庵堂共八十餘處。每處皆於竣工時,覓一住持任之,然後悄然退隱。師雖為禪宗巨匠,然亦每教人老實念佛。其所撰楞嚴經玄要、法華經略疏、遺教經註釋、圓覺經玄義、心經解等書,於雲門事變時盡失,今僅存法語、開示、書問、詩歌等文字,後人編為《虛雲和尚法彙》一書。

回應 (4)
我要發表
k98m
k98m 2018/06/01 11:33:58 回覆

徹見本性 據《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 光緒二十一年乙未(1895),虛雲老和尚五十六歲。那一年,揚州高旻寺準備連續打十二個禪七。虛雲老和尚應眾人之推舉,前往高旻打七。下山至大通荻港後,沿江而行,忽遇江水暴漲,無法行走。準備乘船渡江,因身無分文,船夫竟鼓棹而去。不得已,虛雲老和尚只好繼續勉強沿江而行。後失足落水,隨江流浮沉了一晝夜。漂至採石磯附近,幸虧被漁民救起,抬到附近的寶積寺。醒來之後,口、鼻、大小便諸孔,皆流血不止。靜養了幾天之後,因怕錯過禪七,又強打精神,徑赴高旻寺。 在高旻寺,虛雲老和尚絲毫不提自己落水和患病之事。知事僧令他代任禪堂職事,虛雲老和尚因為體力不支,沒有答應。高旻寺一向以家風嚴峻著稱,凡請職事拒不就者,被視為慢眾,虛雲老和尚因此挨了一頓香板。挨打之後,虛雲老和尚病情益加嚴重,血流不止,小便滴精。但是他卻默然順受,一點都不辯解。在禪堂裡,以死相抵,堅持坐香,晝夜精勤,澄清一念,以至不知身是何物。經過二十多天的猛利用功,眾病頓愈。 後來採石磯寶積寺的住持德岸禪師送衣物來高旻寺供眾,看到虛雲老和尚容光煥發,大為驚詫和欣慰,於是將他落水之事告訴了高旻寺的大眾。大眾一聽,無不欽嘆,禪堂也不再安排他輪值做事。虛雲老和尚因此得便一心修行,從此萬念頓息,功夫落堂,晝夜如一,行動如飛。 一天晚上放晚香的時候,虛雲老和尚忽然睜眼一看,只見眼前光明一片,如同白晝,內外洞澈。隔牆還看見香燈師在小解,又看見西單師在廁所里大便。再向遠處看,江中行船、兩岸樹木,種種形色,無不一一了見。第二天,虛雲老和尚向香燈師及西單師問及此事,果然如此。不過,虛雲老和尚並不以此為意,只當是尋常境界而已。 到了臘月第八個禪七的第三個晚上,第六枝香開靜的時候,護七法師例行給每位坐禪的法師上開水。當護七法師給虛雲老和尚上開水的時候,不小心,開水濺在虛雲老和尚的手上,茶杯隨即掉在地上,摔碎了。就在這個時候,虛雲老和尚頓斷疑根,慶快平生,如夢初醒。自念出家漂泊數十年,此次若不墮水大病,若不遇順攝逆攝,善知識教化,幾乎錯過一生,哪有今日悟道之事!於是作偈云: 杯子撲落地,響聲明歷歷。 虛空粉碎也,狂心當下息。 又有偈云: 燙著手,打碎杯,家破人亡語難開; 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是如來。  

k98m
k98m 2018/06/01 11:33:10 回覆

用功的兩種難易 用功辦道人,就其功夫的淺深,有兩種難易:一、初用功的難易;二、老用功的難易。 一、初用功的難易 1 、初用功的難——偷心不死 初用心的通病,就是妄想習氣放不下來,無明貢高,嫉妒障礙,貪嗔癡愛,懶做好吃,是非人我,漲滿一大肚皮,哪能與道相應? 或有此是個公子哥兒出身,習染不忘,一些委屈受不得,半點苦頭吃不得,哪能用功辦道?他沒想本師釋迦牟尼佛是個什麼人出家的。 或有些識得幾個文字的,不曉得古德語錄中問題,是在驗學人的淺深;便自作聰明,終日尋章逐句,說心說佛,將古人言句作解會,作這種說食數寶的勾當,還自以為了不起,生大我慢;遇著一場大病,便叫苦連天,或臘月三十到來,便手忙腳亂;生平知解,一點用不著,才悔之不及。 更有一種人,曲解了“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話。便說本自現成,不必修證,終日閒閒散散,任情放逸。荒廢光陰,還自稱出格人,隨緣自在,這種人將要吃大苦頭。 有點道心的人,又摸不著一個下手處。 或有害怕妄想,除又除不了,終日煩煩惱惱,自怨業障深重,因此退失道心。 或有要和妄想拚命,憤憤然捏拳鼓氣,挺胸睜眼,像煞有介事,要和妄想決一死戰;哪知妄想卻拼不了,倒弄得吐血發狂。 或有怕落空;哪知早已生出“鬼”,空也空不掉,悟又悟不來。 或有將心求悟;哪知求悟道,想成佛,都是個大妄想,砂非飯本,求到“驢年”也決定不得悟。 或有碰著一兩枝靜香的,便生歡喜心;那僅是盲眼鳥龜贊木孔,偶然碰著,不是實在功夫;又多一層歡喜障。 或有靜中覺得清清淨淨很好過;動中又不行,因此避喧向寂,坐在死水中過日子。 諸如此類,很多很多。 初用功摸不到路頭實在難:有覺無照,則散亂不能“落堂”;有照無覺,又坐在死水里浸殺。 2、初用功的易 —— 放下來單提一念 用功雖說難,但摸到路頭又很易。什麼是初用功的易呢?沒有什麼巧,放下來便是。放下個什麼?便是放下一切無明煩惱。 諸位同參呀!我們這個軀殼子一口氣不來,就是一具死屍,我們所以放不下,只因為將它看重,方生出人我是非,愛憎取捨;若認定這個軀殼子是具死屍,不去寶貴他,根本不把他看作是我,還有什麼放不下? 只要放得下,隨時隨地,不論行、住、坐、臥,動靜閒忙,通身內外冷冰冰只是一個疑念,平平和和不斷的疑下去,不雜絲毫異念;一句話頭,如倚天長劍,觸其鋒者,滅跡銷聲。還怕什麼妄想?有什麼打得你的閒人?哪個去分動分靜?哪個去著有著空? 如果怕妄想,又加一重妄想;覺清淨,早已不是清淨;怕落空,已經墮在有中;想成佛,早已入了魔道。 所以只要識得路頭,則運水搬柴,無非妙道,鋤田種地,總是禪機;不是一天盤起腿子打坐,才算用功辦道的。 二、老用功的難易 1、老用功的難—— 百尺竿頭不能進步 什麼是老用功的難呢?老用功用到真疑現前的時候,有覺有照,仍屬生死;無覺無照,又落空亡。到這境地實在難,很多到此灑不脫,站在百尺竿頭,沒法進步的。 有等因為到了這境地,功夫有些微把握,又沒有遇著什麼打不開的境界,便自以為無明斷盡,功夫到家;哪曉得天天坐在無明窟裡過日子還不自知。忽然遇著一個境界,便打不開,作不得主,依舊隨它去了,豈不可惜! 或有等到了真疑現前的境地,空中發點慧,領略了古人幾則公案,便放下疑情,自以為大徹大悟,吟詩作偈,瞬目揚眉,稱善知識。這種人自誤誤人,罪過無邊。 又有等把達摩老人的“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涵義錯會了,便以坐在枯木岩邊為極則。這種人以化城為寶所,認客地作家鄉,婆子燒庵,就是罵此等死漢。 〔涵義錯會了〕一、達摩祖師“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之開示中,“可以入道”一句是說:可以證道了,也就是說,做到了前三句,就做好了證道前的準備工作。而有的人卻誤以為,做到了“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就是證道,就是究竟。二、六祖的“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之開示中,“那個”是現代漢語中“哪個”的意思(古語中沒有“哪”一字,“那”字有二義,一是現代漢語中的“那”,一是現代漢語中的“哪”),而不是現代漢語中“那個”的意思。而有的人卻誤以為“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的意思,用現代漢語表達是:那個(That)就是你的本來面目。因此誤以為“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就是本來面目。 〔婆子燒庵〕禪宗公案:昔日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少女送飯給侍。一日,婆子令女子抱住他,問道:'你現在感覺怎麼樣?'庵主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少女將這話禀告婆子。婆子說道:'我二十年只供養得個俗漢(沒有開悟的俗人)。'於是將他趕走,把草庵燒掉。此公案是說這庵主以化城為寶所(以為一念不生的境界便是究竟),能死不能活。(見《五燈會元》)道原禪師偈云:“百丈竿頭不動人(一念不生),雖然得入未為真(不究竟);百尺竿頭須進步(親證本性),十方世界是全身。” (《景德傳燈錄》) 〔化城〕幻化之城郭。這是《法華經》中的化城喻。一切眾生成佛之所為寶所,然而到此寶所,路途艱險遙遠。佛恐行人疲倦退卻,於是在中途變出一城郭,使他們暫得止息,蓄養精力,然後直奔寶所。佛欲使一切眾生證得佛果,然而由於眾生心怯力弱,不堪承擔,故先說小乘涅槃,使他們得此涅槃,暫為止息,由此更發大心,進趨大乘涅槃(佛果)之真實寶所。 2 、老用功的易 —— 綿綿密密做去 什麼是老用功的易呢?到這時只要不自滿,不中斷,綿綿密密做去,綿密中更綿密,微細中更微細,時節一到,桶底自然打脫(明心見性)。如或不然,找善知識抽釘拔楔去。 寒山大士頌道:“高高山頂上,四顧極無邊;靜坐無人識,孤月照寒泉;泉中且無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禪。” 頭二句是說獨露真常,不屬一切,盡大地光皎皎地無絲毫障礙;第三句是說真如妙體,凡夫固不能識,三世諸佛也找不到我的處所,故道無人識;孤月照寒泉三句,是他老人家方便譬喻這個境界;最後二句怕人們認指作月,故特別警醒我們,語言文字,都不是禪呀!

k98m
k98m 2018/06/01 11:32:21 回覆

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錄自《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師公老和尚的開示》   民國三十六年( 1947 年)冬禪七中,我上方丈請開示。師公問我:“你用什麽功夫?”我說:“亦念佛,亦參禪,禪淨雙修。”問:“你既念佛,如何能參禪呢?”我說:“我念佛時,意中含有是誰念佛的疑情,雖在念佛亦即是參禪也。”問:“有妄想也無?”答:“正念提起時,妄念亦常常在後面跟著發生。正念放下時,妄念也無,清淨自在。”師公說:“此清淨自在,是懶惰懈怠,冷水泡石頭,修上一千年都是空過。必定要提起正念,勇猛參究,看出念佛的究竟是誰,才能破參,你須精進的用功才是。”問:“聞說師公在終南山入定十八天,是有心入呢?無心入呢?”答:“有心入定,必不能定。無心入定,如泥木偶像。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問:“我要學師公入定,請師公傳授。”答:“非看話頭不可。”問:“如何叫話頭呢?”答:“'話'即是妄想,自己與自己說話。在妄想未起處,觀照 ,看如何是本來面目,名看話頭。妄想已起之時,仍舊提起正念,則邪念自滅。若隨著妄想轉,打坐無益。若提起正念,正念不懇切,話頭無力,妄念必起。故用功夫須勇猛精進,如喪考妣。古德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守一場,不受一翻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這幾句話每次打七師公都要話的。)若無妄想,亦無話頭,空心靜坐,冷水泡石頭,坐到無量劫亦無益處。參禪不參則已,既決心參,就要勇猛精進,如一人與萬人敵,直前毋退,放鬆不得。念佛亦是如此,持咒亦是如此,生死心切,一天緊似一天,功夫便有進步。” 照顧話頭與反聞自性 摘自《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禪堂開示》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一念不生,覺知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不生不滅〕這裡所說的“不生不滅”是:一念不生,覺知不滅(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 或問(有人問):“觀音菩薩的反聞聞自性,怎見得是參禪?” 〔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虛雲老和尚在《禪堂開示》中講到參禪方法時說道:“用功的法門雖多,諸佛祖師皆以參禪為無上妙門。楞嚴會上,佛敕文殊菩薩揀選圓通,以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為最第一。我們要反聞聞自性,就是參禪。” 我方(方才)說照顧話頭,就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反聞聞自性,也是教你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反聞聞自性。“回”就是反,“不生不滅”就是自性。“聞”和“照”雖順流時循聲逐色,聽不越於聲,見不超於色,分別顯然。但逆流時反觀自性,不去循聲逐色,則原是一精明,“聞”和“照”沒有兩樣。我們要知道,所謂照顧話頭,所謂反聞自性,絕對不是用眼睛來看,也不是用耳朵來聽。若用眼睛來看,或耳朵來聽,便是循聲逐色,被物所轉,叫做順流。若單單的的一念在“不生不滅”中,不去循聲逐色,就叫做逆流,叫做照顧話頭,也叫做反聞自性。 〔反聞聞自性〕《楞嚴經》雲:“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關於反聞聞自性,在《修心訣》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論述: “且入理多端,指汝一門,令汝還源。汝還聞鴉鳴鵲噪之聲麼?曰:聞。曰:汝返聞汝聞性。還有許多聲麼?曰: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俱不可得。曰:奇哉!奇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我更問爾,爾道'到這裡,一切聲、一切分別總不可得',既不可得,當伊麼時莫是虛空麼?曰:元來不空,明明不昧。曰:作么生是不空之體?曰:亦無相貌,言之不可及。曰:此是諸佛諸祖壽命,更莫疑也。”〔一精明〕指人人本具之自性清淨心。“精明”乃形容其明澄絕妙。《楞嚴經》雲:“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與六塵和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 論禪書 摘自《虛雲老人論禪書》   每嗟法門(禪門)頹落,知識(善知識)罕聞。然學者如牛毛(喻甚多),成就者猶如兔角(喻沒有一個),蓋自不具眼耳(是由於理路不清),失於善調故爾。所以古德云:要人看話頭,必須通身放下,如死人一般,單單提此一念參將去,起疑情。 疑個甚麼?既名話頭,早落話尾。須知真話頭,要向一念未萌前究。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名叫疑情。(不分動靜,念念不間地向一念未萌前究,名叫疑情。按:這裡“疑情”是看話頭的疑情,前面“話頭與疑情”一節中所說的“疑情”,是參話尾的疑情。)疑來疑去,打成一片。(疑情打成一片之後,)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忽然摸著娘生鼻孔(徹見本性),不從外得。 〔既名話頭,早落話尾〕以為一句話或者一個字就是話頭,實際已經是話尾了。在《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禪堂開示》中,虛雲老和尚說:“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參禪三部曲〕一、向一念未萌前究,將疑情打成一片;二、迴光一照,此能疑者是誰?三、(久之久之,)瓜熟蒂落,徹見本性。 故永祖(永嘉大師)雲:“行也禪,坐也禪,語默動靜體安然。”如此行去,有甚麼難?病從何起?所謂“狂心”者,即是從前雜毒。不知宗門下一字用不著,佛魔齊斬。 〔雜毒〕一切知見玄言妙語。憨山大師云:“用心之法,單提向上一念,直須向佛祖不容處一著,立定腳跟。次則要將胸中一切知見玄言妙語雜毒,一齊吐卻。”(《夢遊集·示雙輪照禪人》)又云:“此事(見性成佛)人人本無欠缺,圓滿具足。所以日用不知,不得受用者,直為無始惡習種子,積劫熏染根深,已是難拔。今又新熏言教文字,祖師公案,種種知見,更增一重障礙。雖要求明自己,轉求轉遠。此何以故?只為昧卻自己,向他取覓耳。以積生煩惱習氣,名煩惱障;玄妙知見,名所知障。若二障消除,本體自現。今參究向上事,先要將從前所學一切文字語言、玄妙道理,名為雜毒,盡情吐卻。單提本參話頭,重下疑情,斬斷妄想煩惱根源。使內不得出,外不得入。前後際斷,中間自孤,只有一個疑團,作自己命根。疑到疑不去,用力不得處,一覷覷定,看他畢竟是 甚麼?看來看去,拶來拶去,自有倒斷時也。但存絲毫知見,於中便隔千里萬里。但看初祖(達摩祖師)雲“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便是歸家第一條路也。若心不肯死,疑不切當,則千生百劫,終在途路耳。山主但將精神收向此中,管取他日得處,定不是之乎者也可到。萬萬勉之!”(《夢遊集·示知希先山主》)〔倒斷〕結局。這裡指徹見本性。 所言動靜者,初心學者不可不究。行、住、殿堂、作務、迎送、語笑、屎尿等名動,坐臥恬靜名靜。如斯微細揣摩,我現於二六時中,究竟幾時在動,而不隨動去(仍然在向一念未萌前究)?幾時在靜,而不被靜轉(仍然在向一念未萌前究)?對一切境,生心不生心?果能如前審察,於動不隨動去,即能惺惺寂寂;於靜不被靜轉,即是寂寂惺惺。 此不過汝初心覺悟。於動靜不要偏枯,定然動靜一如,事理圓融。正所謂廿七祖(西天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達摩祖師的師父)雲:'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 〔陰界〕五陰和十八界。〔五陰〕五蘊的舊譯,陰是障蔽的意思,能陰覆真如法性,起諸煩惱。〔五蘊〕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乃構成人身的五大要素。色蘊是身;受、想、行、識四蘊是心。〔十八界〕合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名為“十八界”。 〔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這是互文,意思是:入息(吸氣)出息(呼氣)不迷於身心,入息出息不迷於境緣。也就是說,任何時候都不迷於身心、境緣。〔互文〕互文,也叫互辭,是古漢語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其特點是不囉嗦不累贅不平鋪直敘,含蓄凝練,文省意存,互補見義,相映生輝。例如,《木蘭詩》中“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意思是:將軍壯士百戰死,將軍壯士十年歸。又例如《岳陽樓記》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意思是:不以物、己而喜,亦不以物、己而悲。這裡的“物”是指自己以外的人和自己所處的環境,“己”是指個人的遭遇。 〔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入息出息不迷於身心,入息出息不迷於境緣,常誦這樣的經(以實相為經),就相當於誦百千萬億卷經。《從容錄》雲:“東印土國王,請二十七祖般若多羅。齋次,王問曰:'何不看經?'祖雲:'貧道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常轉如是經,百千萬億卷。'”〔轉經〕誦經也。《高僧傳經師論》曰:“詠經則稱為轉讀,歌贊則稱為梵音。”〔齋次〕吃齋的席間。“次”,是中間的意思,如胸中曰胸次,席間曰席次。 不可思議(不可去思議,參禪不可用意識心去思量、揣度、議論),切不可尋語言,隨人舌根轉,弄盡精魂,毫無實益。坐上蒲團,瞌睡昏沉;放下腿來,閒談雜話;遇著境聲(緣),毫無主宰。苦哉!各宜慎重。 注:《虛雲老人論禪書》原載《海潮音》第十年第四期,應是 1929 年前後虛雲老和尚寫給他的弟子修圓法師的一封開示參話頭的書信。

k98m
k98m 2018/06/01 11:31:16 回覆

話頭與疑情 錄自《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 禪堂開示》 初無話頭 古代祖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如達摩祖師的安心,六祖的惟論見性,只要直下承當便了,沒有看話頭的。到後來的祖師,見人心不古,不能死心塌地,多弄機詐,每每數他人珍寶,作自己家珍。便不得不各立門庭,各出手眼,才令學人看話頭。 話頭話尾 話題很多,如“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父母未生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等等,但以“念佛是誰?”為最普通。 什麼叫話頭,話就是說話,頭就說話之前。如念“阿彌陀佛”是句話,未念之前,就是話頭。所謂話頭,即是一念未生之際,一念才生,已成話尾。這一念未生之際,叫做不生,不掉舉,不昏沈,不著靜,不落空,叫做不滅。(一念不生,覺知不滅。)時時刻刻,單單的的一念,迴光返照。這“不生不滅”,就叫做看話頭,或照顧話頭。 疑情在前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疑情是看話頭的拐杖。何謂疑情?如問念佛的是誰,人人都知道是自己念。但是用口念呢?還是用心念呢?如果用口念,睡著了還有口,為什麼不會念?如果用心念,心又是個什麼樣子?卻沒處捉摸,因此不明白。便在“誰”上發起輕微的疑念,但不要粗,愈細愈好。隨時隨地,單單照顧定這個疑念,像流水般不斷地看去,不生二念。若疑念在,不要動著他,疑念不在,再輕微提起。初用心時,必定靜中比動中較得力些,但切不可生分別心,不要管他得力不得力,不要管他動中或靜中,你一心一意的用你的功好了。 〔看話頭,先要發疑情〕那麼,怎樣來發起疑情呢?虛雲老和尚說:“從參話尾入手。”在《複金弘恕居士書二則( 1948 )》中,虛雲老和尚說:“若初心用功,不得不從話尾追究耳。蓋末法眾生,障深慧淺,不從參話尾入手,難達話頭;不從有心處用功,難證無心。”在《參禪警語》中,虛雲老和尚說:“如話頭(話之前頭)未看上,妄想昏沉多的人,你還是看'念佛是誰'這個'誰'字。待看到妄想昏沉少,'誰'字不能忘了時,就看這一念起處。待一念不起時,即是無生,能看到一念無生,是名真看話頭。” 先參話尾 “ 念佛是誰”四字,最著重在個“誰”字。其餘三字,不過言其大而已。如穿衣吃飯的是誰?屙屎放尿的是誰?打無明的是誰?能知能覺的是誰?不論行住坐臥,“誰”字一舉,便最容易發疑念,不待反覆思量,卜度作意才有。故“誰”字話頭,實在是參禪妙法。 但不是將“誰”字或“念佛是誰”四字作佛號念,也不是思量卜度,去找念佛的是誰,叫做疑情。有等將“念佛是誰”四字,念不停口,不如念句阿彌陀佛功德更大。有等胡思亂想,東尋西找,叫做疑情;那知愈想,妄想愈多,等於欲升反墜,不可不知。 疑情現前 初心人所發的疑念很粗。忽斷忽續,忽熟忽生,算不得疑情,僅可叫做想。漸漸狂心收籠了,念頭也有點把得住了,才叫做參。再漸漸功夫純熟,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才叫做疑情。實際說起來,初時那算得用功?僅僅是打妄想。到這時真疑(疑情)現前,才是真正用功的時候。 提起覺照 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很容易跑入歧路: 一、這時清清淨淨,無限輕安。若稍失覺照,便陷入輕昏狀態。若有個明眼人在旁,一眼便會看出他正在這個境界,一香板打下,馬上滿天雲霧散,很多會因此悟道的。 二、這時清清淨淨,空空洞洞。若疑情沒有了,便是無記,坐枯木岩,或叫“冷水泡石頭”。到這時就要提,提即覺照。覺即不迷,即是慧;照即不亂,即是定。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 〔這時候是一個大關隘〕這時候是一個大險關。當功夫到了“不疑而自疑,也不覺得坐在什麼處所,也不知道有身心世界,單單疑念現前,不間不斷”這個地步,話尾一歇下來,便會出現以下清清淨淨的情形。如果不能夠正確處理,很容易跑入歧路。〔關隘(ài)〕險要的關口。〔單單的的這一念〕單單的的覺照這一念。 不要再提 用功到這地步,要具金剛眼睛,不再提,提就是頭上安頭。昔有僧問趙州老人道:“一物不將來時如何?”州曰:“放下來。”僧曰:“一物不將來,放下個什麼?”州曰:“放不下,挑起去。”就是說這時節。此中風光,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言說可能到。到這地步的人,自然明白,未到這地步的人,說也沒用。所謂“路逢劍客須呈劍,不是詩人不獻詩。” 〔用功到這地步〕 “單單的的這一念,湛然寂照,如如不動,靈靈不昧,了了常知,如冷火抽煙,一線綿延不斷。”〔不再提〕此時雖然不再提覺照,其照仍在,自然而照,謂之寂照。寂而恆照,照而恆寂。大愚法師偈云:“寂照照寂,切忌用力,成佛做主,無他秘密。”就是講這個寂照之境界。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