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樹良
錢樹良
錢樹良

貿易戰籌碼與匯率

2018/06/07 04:12:19 網誌分類: 經濟
07 Jun
         人民幣匯率連番下挫,跌至四個月以來低位,有讀者發「帖」,認為國家既然有數以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何以不入市干預,動用外匯儲備在市場吸納人民幣,支持匯價在一個較高水平。

          目前,人民幣仍未國際化,未能自由兌換,國家有一定的貨幣政策,不會因為一時之間的匯率波動便改變國際化的進程,更何況目前中美貿易戰暗裏仍在角力,中國不會胡亂出招,露出底牌,既然手上持有龐大外匯儲備,已足以震懾貿易對手。

          早年,國民黨圍剿中共紅軍年代,毛澤東活用馬克斯主義理論,演繹出「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戰略,鑄造建國大業。觀之目前中國任由人民幣匯率在國際化進程中有所波動,不正是與毛澤東的「不計較一城一地」理論同出一轍嗎?何須杞人憂天。

          那麼,何以貿易戰與匯率又扯上關係?

          首先要清楚匯率的概念。理論上,匯率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與另一個國家的貨幣之間換算的比率、價格。換算價格的標價方法,分「直接」及「間接」兩種。前者以外幣單位為基礎折合成本國貨幣餘額,目前,中國正採用這方法。後者以本國貨幣單位為基礎折合成外國貨幣餘額,時下英美則採用這種標價方式。

          由於貨幣兌換一般上經由銀行運作,因而有買入價與賣出價之差別,銀行從而賺取買賣差價。隨着歲月及世界經濟的發展,在不同的貨幣制度下,決定匯率的因素也有不同。

          一次大戰前「金本位」時代,流通中的法幣是金幣,兩國貨幣的匯率主要決定於它們含金量的對比。金本位貨幣制度崩潰後,紙幣取而代之,但主要仍以黃金儲備作為保證。二次大戰後,美國憑藉在大戰中累積的財富,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

          及至上世紀70年代初,美元兩度貶值,美國自身難保,以美元為中心的固定匯率制亦告取消,代而起的是浮動匯率制,而決定匯率變動的因素,主要是基於該國的國際收支狀況、通貨膨脹狀況、利率變化及內外市場投機活動。

          新中國成立發行人民幣,取代國民政府時代的金圓劵、銀圓券。當時新中國千瘡百孔,一窮二白,發行人民幣的保證主要是工農生產總值,此史無前例的貨幣發行,支撐了一個世紀直至經濟改革開放。如今不止是「富起來」,更邁向「強起來」,國庫之裕,外匯儲備之豐,力足支撐人民幣匯率在一個合理的水位,無懼旦夕之間的波動。如果以為以匯率作為貿易戰的籌碼,打壓中國讓步,看來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眾所周知,除了美國本身之外,境外持有美國國庫債券最多的國家是中國和日本,截至今年2月,中國持有1.2,237萬億美元美國國庫債券,一旦中國減持美國國庫債券的話,美元匯率不跌才怪,相對上升的是誰,不言而喻。看來,毛澤東的「不計較一城一地的得失」理論,在今天匯率變化波譎雲詭 的時刻,稱得上爍古耀今。apolloslchin@yahoo.com.hk

        資深財經傳媒人

        錢樹良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