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選官辦法、等級制度

2018/06/13 11:22:43 網誌分類: 看歷史,知與亡。
13 Jun

  值得一提的是,秦在建立一整套選官辦法的同時,還建有一套等級制度,即爵位制。 秦統一後實行十二級爵制。這個制度的最終確立,反映了秦王朝統一後等級制度的凝固化和最後完成。有無爵位是區分每個人社會地位的重要標誌。有爵位者在當官為吏以及犯罪贖刑方面均有特權。無爵位者稱為“士伍”是無任何特權的階層。   秦統一後的爵位制度和統一前有了兩個顯著變化:一是授爵條件有變化。商鞅變法後實行的爵制,主要在於“賞軍功”。秦統一以後實行的爵位制,不再局限於軍功,這也是大規模戰爭後的必然變化。   二是爵和官相一致的原則出現變化。秦統一以前賜爵與授官是統一的,“斬首一級者,爵一級,欲為官者,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選,與斬首之功相稱”。為官必須有爵,凡是沒有爵位的人,不用談當官,就是當個佐吏也非常困難。但在統一後任命官吏已不以有無爵位為條件。秦朝的不少大臣如丞相王綰、馮去疾等不僅無爵,就連軍功也沒有。另一方面,許多有高爵的也不一定當官。這種官、爵分開的原則有利於選撥治國的人才。這是適應統一後新形勢的、有利於封建政權的改變。這種改變凝聚著地主階級奪取政權和掌控政權的有益經驗,值得後人思考。 漢帝國建立後,在秦朝選撥人才制度的基礎上又有了進一步的改變。 漢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任職三年以上,可以送子弟一人到京師為郎,叫做“任子”,擁有資產十萬錢(景帝時改為四萬錢)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備衣馬之飾,也可以候選為郎,叫做“貲選”。郎是皇帝的侍從,有漢郎、中郎、侍郎、郎中等。   西漢初年地主階級子弟為郎,是他們出仕朝廷的一個重要階梯。但在這種選官制度下,較高的官吏多數出於郎中、中郎等郎管和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財富為標準,未必都能得到合適的人,所以難以適應日益加強的專制王朝的需要。惠帝時,在各郡縣推選“孝悌力田”,复免這些人的徭役,讓他們“導率”鄉人。文帝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但這種詔舉多從現任官吏中選撥,也沒有成為正式的選撥制度。   武帝初年,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了使列侯郡守二千石,各自選擇其吏民之賢者,歲貢兩人,以給宿衛的主張。這個主張包括歲貢和定員,對像有吏有民,在製度上比文帝時的詔舉較為完備。公元前134年,武帝詔令郡國舉孝、廉各一人。從此以後,郡國歲舉孝廉的察舉制度就確立起來了。 武帝以後,孝廉一科成為士大夫仕進的主要途徑,被舉的孝廉,多在郎署供職,由郎遷為尚書、侍中、侍御史,或外遷縣令長丞尉,再遷為刺史、太守。 武帝時還令公聊、郡國舉茂才、賢良方正、文學等,從中拔擢了一些人才。不過這類察舉屬特科性質,並不經常舉行。此外,還有獻策上書為郎,射第田科為郎等選官途徑。   武帝還在長安城外為太常博士的弟子興建學校,為名太學。又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太學和郡國學主要是培養封建官僚,但是在傳播文化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   東漢大體沿用西漢的選官制度,但到東漢末年逐漸形成了所謂的世家大族。(魏晉時成為士族),影響很大,名士和官僚大都出自這個階層。曹操由於其官吏家族的身世,不被當時的名士所尊重。東漢末年,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為袁紹,實力和影響遠甚曹操。官渡之戰時,曹操的文武官員多與袁紹私通。曹操為了戰勝強大的對手,不得不度用外人,即從較低的社會階層中網羅有能力的人才。後來他一再發布“唯才是舉”的教令,選撥那些不齒於名教但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 九品中正制代替了“唯才是舉”,最終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曹操死後數月,曹丕在尚未代漢稱帝之時,採納了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之法,選擇賢而有鑑賞的官員,兼任其本郡的中正,負責察訪與他同籍而流散在外的士人,評列為九品,作為吏部授官的依據。這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初行時,士人評定之權掌握在政府中正的手裡,中正採擇輿論,按人才優劣評定品第高低,多少改變了東漢末年名士操縱選舉的局面,有利於政權的穩定。但在士族階層發展和易代紛紜的歲月中,此制並不能長久地超然於士族勢力和政局之外而堅持其既定準則,西晉時已是“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九品中正制反而成了鞏固士族力量的工具。到了東晉,士族幾乎壟斷了選舉官吏的所有途徑。

作者:席宏斌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