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新人類

2018/06/21 04:12:40 網誌分類: 生活
21 Jun
          世界衞生組織將沉迷電子遊戲正式定性為「精神疾病」。日本奧委會也和國際奧委會唱反調,表明立場,指運動應該是鍛煉身體、促進健康的活動,但電子遊戲有損害健康的疑慮存在,因此無法正式認同電子遊戲為運動。

          電子上癮,已經是全人類的社會現象,即使不玩電子遊戲,絕大多數人也已經機不離手,這一代年輕父母已經普遍人手一機,他們的下一代,也口含電子奶嘴長大,中外醫學研究都顯示,沉迷電子世界的幼兒患有過度活躍症,影響腦部發育,應變能力變差,記憶力減退。

          今天在香港街頭,已經隨處可見年紀幼小的低頭族,在公共交通和公共場合打機,旁若無人,沉迷自我世界,對周圍的人群毫無觀察的興趣,當然也不會顧及遊戲的聲浪、畫面對其他人造成的影響甚至干擾。而他們的家長也毫不為意,也自顧沉迷手機世界,兩不相干。

          加上社交網絡生態以「自我中心」為本,雙管齊下,也就是說,以後的年輕人愈來愈依賴網絡,愈來愈自我中心的趨勢,同時又形成惡性循環:愈是自我中心,對周圍的環境,人際互動的應變能力遲緩,就愈依賴網絡,回到網絡的自我世界,由此變得內心封閉,感受麻木,性情焦躁,都不是意外。

          美國社會文化研究作者普茨曼早在八十年代就預言,人類文明毀於「娛樂至死」。這本書呼應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指工業技術最終會統治人類,成為奴役人性,令人喪失獨立思考的新的極權。

          但這位作者當時批判的「娛樂」,僅僅限於電視,他還沒有看到電子網絡世界的威力。

          如果電視販賣的是生活的膚淺、無聊、瑣碎,網絡足以將這種膚淺、無聊、瑣碎放大一萬倍也不止。

          當年他對電視取代印刷傳媒的憂慮,今天看來完全不值一提,網絡已經取代了所有傳媒,網絡的即時迅速、無處不在,無所不有,已經幾乎取代閱讀,同時壓抑理性思考,普茨曼當年預言「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成為娛樂的附庸」,如今已經生米煮成熟飯,終於由網絡接替電視,完成了人類精神世界的一場大革命。

          挪威最新研究稱,人類整體智商從七十年代開始有下降趨勢,原因和減少閱讀,沉迷上網有關。研究結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

          工業技術革命,改善生存條件,教育普及,醫療昌明,本應令人變得愈來愈聰明,但這只是一廂情願的過度樂觀。

          正如互聯網面世的時候,也是一片歡呼,許多人以為是實現天下大同的契機:從此人人變得頭腦開放,眼界寬廣,知識共享,自學成材,權威瓦解,而每一個人都享有發言權和表演空間,人也愈來愈平等。

          但是美好願望敵不過人性的缺陷,智能手機、互聯網、電子遊戲所塑造的電子新世界,已經開始重新塑造新一代人種,以適應虛擬世界的新生活,正如香港人評論工業化的快餐是「雞無雞味」,未來肯定也會有「人無人味」的慨歎。但是,像許多科幻作品的預言,人性虛妄脆弱,漏洞百出,可能還是智能機械人更安全可靠一點。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