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社會建基於共融

2006/12/03 01:01:44 網誌分類: 政治
03 Dec
人大委員長吳邦國今天(2006122日)發言後,有不少政客在電子傳媒前作出回應,以爭取曝光機會。當中大部分都是附和吳委員長希望香港社會和諧發展的願景,也是香港市民普遍期望的。可是,其中的一名以成為行政長官為目標的議員,卻拋出一句「只有具競爭的選舉,才是發展和諧社會的不二法門」,實在令人詫異。

 

要知道,不論在中國傳統智慧中的「家和萬事興,家衰口不停」,還是現今的民主理念,如台北市長馬英九在《民主是理性包容的生活方式》一文中提到的「民主應包括法治的精神、理性的態度、人權的保障與包容的文化」,兩者均強調的是包容共存,並沒有視具競爭的選舉才是社會和諧基礎的不二法門之說。

 

今天,有政客以「具競爭的選舉」作為社會和諧發展的條件,明顯地是基於「選情需要」。在行政長官選委會選舉臨近之際,動用悲情牌、打擊政府威信牌及危急牌等應聲而出,目的均只有一個,就是為取得明年香港行政長官選舉的入場票,即八百名選委會成員的一百張支持票。這種狀況,不期然使人想到台灣現政府那種貪腐及無所不用其極的做法,對選民口口聲聲強調是民主選出的總統陳水扁,更是其中的表表者。若然同為律師出身而以陳水扁為榜樣的政客成為香港的行政長官,則今天的台灣狀況便是明日香港的慘情。現時台灣所謂從競爭選舉制度所衍生的南北對立、族群爭鬥,以至立法院的肢體衝突等種種問題,日後豈不發生在香港的社會中,中產與基層市民爭拗不斷,港人與內地人的相互歧視,及至立法會不同政黨以非理性及粗野的態度來抹黑、扣帽子,讓社會終無寧日,市民生活惶恐之中,這種以「具競爭的選舉」又何來出現和諧發展的願景。

 

當然,「具競爭的選舉」在民主發展中是有其存在價值,亦有其必須性,但須有時間和民智成熟的配合。過往,「等額選舉文化」深受民主人士鄙視,這是不少港人,包括本人所認同的。惟我們對選舉文化的認識,還實在十分膚淺,更遑論可明瞭選舉背後的謀略和利益分配。回歸祖國不足十年,已有不少有利社會發展藍圖斷送在政治爭抝中,例如西九文娛發展、政制改革、建設郵輪碼頭等,若社會能同德同心,今天早已落實。事實上,大部分港人均希望經濟持續發展,彼此分享經濟成果。因此,凡能帶領香港朝向這個方向前行的行政長官,已深受市民認同,實在無須堅持於要從一個「具競爭選舉」中所產生。

 

在中華文化中,儒家思想早有「大同」治國的理念,每一名國民,將各按其才而各司其職,彼此共榮共樂。可是,在這理想國度中,往往因人類的惰性、貪念及權利慾所破壞,出現「大同」治國不成,反為巧言者所用的境況。那些高喊不同口號,以專業的伶牙利齒爭取一己之利,當然樂見「具競爭選舉中」可帶來的益處了。

 

據港大民意調查剛於早前(20061128日)發表的行政長官支持度結果顯示,一名不足百分之十支持度的參選人,以「具競爭的選舉」作為社會和諧發展的條件,挑戰民意逾百分之六十的另一參選人,何解?在金庸筆下的笑傲江湖一書中,君子劍岳不群曾說出一句真小人的實話:「江湖中腥風血雨,吹得了別人,難道就吹不了他令狐沖嗎?」今天,以這番話來審視「政客」的言論,實在很值得回味。

 

寫於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