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源自山海經,耶穌就是顓頊

2018/09/16 08:53:32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16 Sep

說明:本文的這些觀點對於世人來說有些驚世駭俗,甚至無法接受,但世人也不能證明什麼是唯一正確的,無數人應該面對一個問題,你信的是什麼,至少得把他搞清楚,盲信、淺信、迷信都不應。

中國著名《山海經》權威、吉林學者宮玉海教授對《山海經》等古籍進行了多年的認真研究和考證後,最近提出一個堪稱“石破天驚”的新說:耶穌並非只是宗教或神話的人物,而是實有其人:他就是中國上古時期“五帝”之一的顓頊;他死而“復活”後,回到了中國;其墓葬則在吉林省扶餘縣!

基督教上的耶穌則是以顓頊為原型重新塑造的。歷史上是否真有耶穌其人,因史料不足,眾說紛紜,世界上至今沒有一致看法,成為世界未解之謎。

宮玉海說:“西方有一種說法:'宗教上的基督,歷史上的耶穌'。其實應改為:宗教上的耶穌,歷史上的顓頊。”這一新說,對揭開這個謎帶來了希望之光!宮先生的這一觀點發表在《〈山海經〉與中國文化論文集》中,並在不久前在東北舉行的一個山海經國際學術探討會上引起轟動。

《山海經》是我國一部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的珍貴古籍。由於成書年代久遠,語言簡練而晦澀,加上語言、環境的變化,十分難讀難懂,致使該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被譽為“中國第一奇書”。漢、唐以來,甚至把它列入神話、傳說、小說、異聞之類,常使研究者望而卻步,一讀三歎。

深入研究後,宮玉海認為,《山海經》並非神話而是“信史”,是以中國為中心的“天下志書”,其中包含珍貴的世界古代文化史料,堪稱一本難得的“博物志”。他認為,該書是中國上古時代黃帝等幾任統治者先後派人去世界“六大洲”考查後所形成的“調查報告”,大約成書於四千多年前。

為此,宮教授運用語言學並結合當代考古實證,把對《山海經》的破譯與解開世界文化之謎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在研究上有重大突破。如他最早提出的“印第安人是中國人後裔”、“現代人類發源於中國”、“古代中華文化為世界文化的中心”、“世界三大宗教皆起源於中國”、“伊甸園在中國雲南”等一系列新觀點,在國內外引起不小的轟動,其中一些已被考古新發現和有關學科研究成果所證實。

顓頊出生地點和耶穌一致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於今”。宮玉海認為,這句話並非空穴來風,而是上古歷史的真實反映,“三皇五帝”都是中華文明史中的著名的領袖人物。他說,“三皇”就是“天皇”(伏羲氏)、“地皇”(炎帝神農氏)、“人皇”(黃帝軒轅氏)。

而“五帝​​”則指少昊、顓頊、嚳、堯、舜五人。 “五帝”之後,以治水聞名的大禹開始稱王,之後又有湯王、周王,後世共稱“三王”。

宮教授說,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的原型,乃是“五帝”中順序排第二的顓頊(音“專須”,又讀“瑞須”)。他是軒轅黃帝之孫,少昊之侄兒,其父是“降居弱水”的昌意。

史書說:(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曰昌僕,是為女樞,……生帝(指顓頊)於若水”。宮玉海說,根據專家研究,“若水”即為“西方之水”(如《山海經》和其它古籍所載:“若木”即“西方之木”)。由此可見顓頊生於西方。後來他的領地封在扶餘,為高陽之國,方圓三百里。這和基督教所稱耶穌生於巴勒斯坦的伯利恆是一致或至少相似的。

顓頊死而復活與耶穌復活故事一致

宮玉海說,“死而復活”在事情,顓頊與耶穌身上都曾發生過。而據考證,在世界歷史上,“死而復活”的著名人物只有顓頊;宗教史上也只有耶穌一人。這難道僅僅是一種巧合麼? 《山海經。大荒西經》裡這樣記載:“風道北來。天乃大水泉。蛇乃化為魚,是為魚婦。顓頊死即復穌。”

宮先生解釋說,“風道北來”是說傳教者從北方而來(當指顓頊)。 “天乃大水泉”,“天”即“天方”,指西方。上古時中國人的方位稱呼是:西方為“天方”(今天人們所熟知的《天方夜譚》裡的天方,即是西方),東方為“人方”;北方為“鬼方”;南方為“獸方”。

“泉”指源泉。這兩句話說的正是《聖經》中所說的大洪水的故事,是說洪水是從西方發源的。 “蛇乃化為魚”,是指當地居民由蛇圖騰轉化為美人魚圖騰。 “魚婦”按古音與“以埽”相通,“以埽”即以色列:“魚婦”也可以看成是美人魚。我國長江中就有“美人魚”(《夢溪筆談》等古書記載),而美人魚圖騰是波蘭人(即古籍中的“亳人”)的圖騰,猶太人也來自於“亳”,所以很可能也是以美人魚為圖騰的。這句話是說猶太人從東方西遷之後,統一為以色列國,並由蛇圖騰轉變為美人魚圖騰。最後一句則指顓頊“死而復活”無疑。宮教授說,《大荒西經》記載的地點在現今中國西部更遠的地方。

這一段話語言雖簡練,但所記述的內容明顯是西方也就是中東地區的一段歷史。因為“顓頊復活”應是一個重大的歷史、宗教課題,所以很可能當時就已成為人們慶祝的一個盛大節日──復活節。對如此重大的事件,作為上古博物誌的《山海經》一書有所記載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後來基督教中的“復活節”則很可能是以此為藍本。

耶穌並不是基督 耶穌教非基督教

據宮玉海介紹,按瑪雅歷(瑪雅人為古中國移民)及《外紀》等中國古籍的記載,黃帝應生於5120年前(公元前3113年),10歲有國(封地),壽命110歲。其子少昊在位84年,應為94歲以上:“顓頊十歲佐少昊”,20歲繼帝位,在位78年,享年97歲。

以此來推斷,顓頊應生於4946年前,卒於4849年前。也就是說,他生於公元前2948年。宮先生認為,生於西方的顓頊,10歲到東方建立了自己領地,20歲繼帝位,30歲又往西方傳教。

人們所熟知的耶穌出生日期是公元元年,有人不禁會問:既然耶穌的原型是顓頊,但他為什麼與顓頊在時間上相差了近三千年?宮先生解釋說,要搞清這個問題,先要弄明白:基督教並非真正的耶穌教。耶穌是創立耶穌教(顓頊教)的人,也就是顓頊;而基督則是一位名叫“叔達”的傳教士。後世的基督教是在繼承古代耶穌教的基礎上,進行重新改造形成的。

他說,上古時代,政教合一,最高統治者也是天下教主,當然要負責創立宗教文化、派人傳教的工作。據中國古書記載:“舜舉十六族”,“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舉`八元',使布五教於四方”。正因為政教合一,所以不能把“總揆百事”(管理行政事物)和“布五教於四方”(到各地進行傳教)截然分開。

據記載,高陽氏的“才子”八人中,有一人名叔達(又寫作叔得、季達、子都)就曾在世界許多地方留下足跡。宮先生說,他就是“基督”。因為“叔得”之“叔”古讀為“基”,“得”也讀“督”:“叔得”也就是基督。 “子都”的含義是“有德行的美男子”。

他還說,後人可能是為了“世濟其美,不隕其名”,才在修建“九丘”以為崇敬和紀念。在這裡已發現了古代留下的七座金字塔(按《山海經》中的記載,應有九座金字塔即“九丘”),其中之一的“叔得之丘”,就是為了紀念叔得(基督)而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名字也來源於基督(叔達),這是印第安人帶去的;巴西的里約熱內盧港口高七十多米的石像也是為紀念他而建。

另外,西方把基督奉為新教的創始人,並且認為基督是一位“有德行的美男子”,也和中國古代所標榜的“子都”的內容也是一致的。其實在西方,耶穌的存在與否及生卒年也沒有搞清。公元一年左右,在宗教革新的浪潮中,耶穌教改為基督教(是為新教)。宮玉海說,為適應世俗需要,宗教改革者在對舊的教義做了大幅度修改的同時,並把2900多年前的往事拉到近前,此舉為了抓住人們“事情發生的年代越近就越可信”的心理,“新瓶裝舊酒”,重新定義、重新解釋了古耶穌教即“顓頊之教”的教義。

扶餘──顓頊之領地和歸宿

《山海經》中有三處提到顓頊葬於扶餘。 《大荒北經》說:“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九嬪葬焉。”《海外北經》說:“務隅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海內東經》也說:“鮒魚之山,帝顓頊葬於陽,九嬪葬於陰,四蛇衛之。”

宮玉海認為,上述說法應是比較可信的。他說書中多處提到的“附禺”、“鮒魚”、“務隅”、“鳧餘”之山,就在吉林省扶餘縣境內,其南北皆有鬆花江(北江為松花江乾流,南為第二松花江),北有長春嶺,從地形上看就像一條大魚。他說,這個地名是從記音和記形兩方面而來:因為它在松花江的拐彎處,因此叫“附禺”;它的地形像一條魚,漁獵氏族把它叫“鮒魚”;鳥氏家族又把它叫“鳧餘”。

他介紹說,上古時代實行氏族分工負責制,扶餘人原是伏羲氏的一個家族,被派到今黑龍江以北作“冬官”,即是“黑龍氏”(黑龍江就是因此而得名的) 。後來,這個家族不願意在這個寒冷的地方生活,私自違抗帝命,南遷到扶餘縣境內的松花江以南地區。為了表示告別冬天,他們過了松花江就把一道山嶺命名為“長春嶺”,又在其西方修築了“長春城”居住。由於是“叛逆家族”,後來的扶餘人老者仍自稱“古之亡(逃亡之意)人也”。這個家族離開後,統治者又把“華渚人”派到了黑龍江流域及北極圈內,即今之赫哲人和愛斯基摩人。

上古時代,伏羲氏定下了培養、選拔接班人的原則“一昭(東方)一穆(西方)”、“一幽(北方)一明(南方)”,即生於東方者必須封於西方,上一代住南則下一代住北,反之亦然。此舉當是為了不斷加強中央帝國對世界的了解和管理。直到周代,統治者還遵守這個規矩,如昭王生於東,穆王生於西,是典型的“一昭一穆”。

按照這個規矩,生於西方分顓頊必須到東方來建自己的領地。中國許多史書都說:“顓頊十歲佐少昊”(少昊是黃帝之子,顓頊之伯父),“少昊孺帝顓頊”,就說明顓頊十歲時即有領地。宮玉海說,大約4900多年前,顓頊受命到扶餘來建國(領地)。這使得一部分扶餘人遷到現在長春市一帶,他們把地名帶到新址,就是“長春堡”(長春市的前身,以此推斷,長春歷史已有4900多年了)。

另據《扶餘縣志》和當地考古資料證實,當地發現了五六千年以上的古墓葬群,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均有文物出土,其中還有黃帝時代的彩陶。但是,由於缺乏與歷史研究相結合,並沒有確定出其具體歸屬。這會不會就是顓頊和扶餘人留下的呢?

世界著名神學家、德國的霍爾根。凱斯頓在其《耶穌在印度》一書中堅信:耶穌“復活”之後,經過克什米爾逃到了印度。宮玉海認為,耶穌(顓頊)“復活”後回歸東方是可信的,但不是到了印度。因為他“復活”之後最大的可能是回到中國。因此《山海經》中所說顓頊葬在扶餘(故國),也是完全可能、並有跡可尋的。另有一些古籍記載,顓頊死後葬在“濮陽”,傳統觀點認為是今河南省的濮陽。宮玉海說,“濮陽”應為“濮水之陽(南)”,也就是將扶餘地方。因為扶餘的北松花江,在《山海經》中原叫“濮水”(有卜奎地名為證),“濮陽”就是“”濮水之陽(南)“。這和《山海經》中的記載也是一致的。

“聖誕節”應為“眾聖之誕”

現在基督徒們所普遍過的12月25日“聖誕節”,到底是不是耶穌誕辰之日呢?

宮玉海教授認為,耶穌(顓頊)的誕辰有可能是在12月25日,但更準確地說,“聖誕節”不僅僅是“顓頊之誕”,更應是“眾聖之誕”。據了解,西方對這一天到底是不是耶穌的誕辰之日也還沒有搞清楚。我國一些專家則認為,現行的“聖誕日”是後人推定的。

宮先生解釋說,按上古時代的習俗,“仲春二月令會男女,是時也,奔者不禁。”在男女相會中,即會有“無夫而生子”(沒結婚而懷孕)的現象,而且在當時視為合法。另外,根據古代的優生優育法,男女一般也在仲春二三月間結婚,因為為仲春季節,大地回春,陽氣上升;女子懷孕後所生孩子一般智商較高。九個月後,一般在農曆十一月前後生子,這段時間是為生育的旺盛時期,古時的聖人就多出生在這段時間裡。正因為前後延續一段時間,所以世界各地的“聖誕節”並不統一,而是從11月末到來年1月中旬的都有。

至於給孩子們送禮物的“聖誕老人”原型,宮玉海也有新說:地處北極圈附近的格陵蘭人,基本是赫哲人(愛斯基摩人,按古音可讀“赫哲”)。也就是前面所說的代替扶餘人為“冬官”的“華渚人”。現在西方學者也認為“聖誕老人”和白雪公主是格陵蘭人,而格陵蘭人即是中國古籍中所記載的“丁令人”。

宮玉海說,這些身為“冬官”者規規矩矩聽命於中央帝國,在北極圈地區生活。但按規定,每年冬天他們都要趕著馴鹿拉的車,給作為“天下共主”的中央帝國統治者進貢送禮。後來,因為各種條件所限(強大起來的丹麥、英國人等半路打劫),本該送給中國統治者的禮物截下。後來,這段往事中的格陵蘭人逐漸演化成今天專給小朋友送禮物的“聖誕老人”。由於年代久遠,“聖誕老人”的故事,中國人已經淡忘了。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