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不同

2018/10/05 04:12:47 網誌分類: 生活
05 Oct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的消息,在中國的社交網絡引發熱議。

          首先有少數一部份聲音向獲獎者之一的日本科學家本庶佑致敬,這位免疫學專家早在一九九二年發現一種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叫做PD-1,為後來的免疫療法所採用,美國大藥廠BMS用來生產抑制劑,是全球第一個無區分腫瘤來源的抗癌藥,因此民間稱之為「廣譜抗癌藥」,今年六月進入中國市場。這些中國網民大方承認,日本科學家的研究造福全人類,當然也包括中國人。

          還有一批網民比較心水清,想起日本政府早在二〇〇一年就雄心勃勃,立下五十年內要獲三十個諾貝爾獎的目標。現在是二〇一八年,日本已經得了十八個諾貝爾獎。連中國官方媒體也公開承認,看來日本人說得出做得到,並非「口出狂言」。

          中國網民的激動心情不難理解,因為從科學受益的最終是全人類,即使有左膠選擇性失明將戰爭歸罪到科技頭上,但他們並不會選擇回歸二百年前的生活。科學創造的現代文明,已經令數以十億計的人滿足溫飽,延長壽命, 眼看還有機會戰勝病魔,證明科學先進離不開以人為本。美國的開國宣言除了保障生命、自由,還有重要的一條,叫做追求幸福,美國的科研和科技領先全世界,並非偶然。

          今年正好是日本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周年,和中國戊戌變法一百二十周年,中國的公共知識份子常以「國情不同」的角度來解釋兩者的分野。但是魯迅曾有獨到的觀察:「清末,因為想維新,常派些人才出洋去考察,我們現在看看他們的筆記罷,他們最以為奇的是甚麼館裏的蠟人可以和活人對面下棋。南海聖人康有為,佼佼者也,他周遊十一國,一直到得巴爾幹,這才悟出外國之所以常有嗜君之故來了,曰:因為宮牆太矮的緣故。」

          歸根究柢,維新也好,科學也好,中國人的關注點不一樣。

        陶傑
■二〇一八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右一)。
 ■二〇一八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日本科學家本庶佑(右一)。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