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地沉迷,談禪何益?

2018/10/05 19:04:11 網誌分類: 禪修靜坐
05 Oct

心地沉迷,談禪何益?

「禪」是指靜慮,也是運用思維,發揮智慧的一種修行方式,「禪」也是一種「思想」與「智慧」綜合運化所產生「覺悟」的結晶,靜坐參禪之目的不是為了「神通」與「靈通」,而是要定下心來反躬自省,因為唯有真正的「心定」才能產生真正的「心靜」,有了真正的「心靜」,心才不會妄動,如此心才能真正的所處於「安穩」之境界,心能真正的安穩,則在此境界之下之思慮才能周詳,思慮周詳之後才能產生「智慧」,因此「禪」它無喜悅也無痛苦,無所得亦無所失,悟出了宇宙間之「真道」與「萬靈」、「萬物」、「萬象」之真相,如此才能不被外物所役,受外境所迷,受萬象所惑,有此智慧則已入「禪境」。

釋教修行法門中有「禪宗」,社會上也到處有「禪修」之道場或以「禪風」為招攬生意之餐廳、飯店,各大學之社團中也有「修禪」之社團組織,很多修行人也以「禪坐」蔚為風氣,以跟「靜坐」有所區分,一時社會各處充滿一片「禪意」與「禪風」,但是這些所謂的「現代禪」的一切作為應該都跟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當初將禪宗傳世之目的不同,吾人目前所見的「現代禪」是「表相有禪」但「心中無禪」,而達摩祖師當初所希望傳世的禪是要「表相」與「內心」都要有禪,也就是「真禪」而非「假禪」。

既然「禪」是一種反躬自省的內觀行為,必然藉由「禪坐」先反省自身所做所為,有無違反「大道理哲」,並悟出宇宙陰陽兩炁平衡之「道」,從而產生先認錯懺悔以往所做之一切不當行為與心態,並興起「諸惡不做,諸善奉行」之內心思維,逐一來改變自我的過去,因而產生「禪境」與「智慧」,了解宇宙間「陰陽之道」,因此對任何事物之「得」與「失」才會有無喜悅也無痛苦之境界,事實上亦沒有「無所得」或「無所失」之任何罣礙,人都因為「執著」與「罣礙」才會產生痛苦,若執著於個人的頭銜、名位、權勢、財富、外表美醜必不能盡如吾人之所願,如此心中便有了「罣礙」,心中有了任何「罣礙」,再去禪坐或談禪又有何意義呢? 執著的人因為心地已非常「沉迷」,與他談禪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就如同一個體形肥胖的「瘦身美容產品」代言人,或是迷姦信徒之宗教「神棍」,這種「表相」與「內心」背道而馳的謬誤,談禪又何益?修行之決心猶如減肥一般,肥胖必有原因,應了解是否澱粉、醣類、脂肪等致胖食品吃太多或是久坐缺乏運動而導致肥胖,如果是則這些「致胖因子」要一個一個斬除,久而久之必能「瘦身」,修道之道理何嘗不是,應先內觀自省不能悟道之因子是什麼?到底是貪嗔癡、執著、罣礙、沒有恆心、放不下......等等或是什麼原因?如果是則這些「礙道因子」要一個一個斬除,久而久之必能「悟道」,當吾人將貪嗔癡、執著、罣礙、沒有恆心、放不下::等等原因消除後,則心地就不會沉迷,心地不沉迷心性自然「清明」,心性「清明」必然產生正等正覺之「智慧」,有了智慧則平時之一言一行必有「禪意」,則自觀內在必有「禪境」,言行有了「禪意」,心性有了「禪境」,則在與人言談之中口雖不談禪,而禪風已氤氳裊繞,沁入你我之腑肺與胃脾之中。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