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投資未來必不可少

2018/10/13 04:12:35 網誌分類: 生活
13 Oct
         特首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計劃,建議在大嶼山填海建造人工島,造地一千七百公頃。計劃提出之後,被反對派議員大力攻擊,說計劃花費四、五千億元,等於倒水落海。林鄭則反駁說,「明日大嶼」計劃等如當年的「玫瑰園」大計,說如果當日政府沒有決心排除萬難興建新機場,香港今日會怎樣?

          講到新機場,我就有故仔講啦!當年是我獨家爆出政府拍板落實興建「玫瑰園」計劃的新聞。話說一九八九年中國爆發「六四事件」,香港人心動盪,事件初定之後,香港出現移民潮。在此之前,當時的港英政府已經研究興建新機場,並提出了四個選址方案,卻一直未有定案。在「六四」發生後,很多人估計劃可能有變。

          我與當時的一位經濟局高官通電話,問他有關新機場的問題。他突然爆料說,「不用多想了,政府會拍板興建新機場。港督衞奕信視興建新機場為玫瑰園計劃,勾畫美好的香港前景,希望藉此重振香港人的信心。」

          至於機場選址方面,高官說會在赤鱲角,因為四個選址當中,赤鱲角是唯一一個已經做了前期研究的地點,政府希望快速上馬興建新機場,所以會選在赤鱲角。我得到如此重要消息,喜不自勝。就在第二天,政府拍板玫瑰園計劃,成為我當時任職的《信報》的頭版頭條新聞。消息一出街,全港震動,因為完全估不到政府會有這麼大的信心,投資這麼多錢去興建新機場。不過,也因為這個計劃的規模太大,一度被中方質疑會掏空香港的儲備。歷史何其相似。

          香港地少人多,發展受到極大局限。再加上近年政制開放,各種利益團體都會影響政府的決策,令到政府開發土地愈來愈困難,填海雖然需要時間較長,但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大規模造地的可行方案。林鄭顯然把「明日大嶼」計劃特看成為《施政報告》的最大賣點,但提出之後受到反對派大力抨擊。感覺上,林鄭在建制派內朋友不多,建制派雖然支持填海,卻沒有人出來力挺她,輿論有點向反對填海傾斜。

          只要細看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並不是一個沒有價值的大白象工程,可以從幾個角度研究。第一、投入五千億元,會否耗盡儲備政府呢?這個龐大投資不是一年內花光,而是十五年以上的工程,每年平均計算,其實開支是三百多億元,單是今年,政府的基建開支就超過一千億元,所以把五千億元攤長來計,並非一個十分驚人的數字,而且這只計支出,未計填海後賣地或售樓的收入。

          第二、只要輸入勞工,便可以大大減低開支。當年香港興建新機場,在機場人工島上採取封閉式管理方法,大量輸入外勞,以控制興建成本。不過,如今政制逐步開放,特首由選舉產生,工會在特首選委會中有很大勢力,所以政府對輸入勞工隻字也不敢提。此前高鐵的延期和超支,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政府不想輸入大量外地勞工所致。現時內地建樓成本每呎大約五百元人民幣,而香港卻要四千元,可見香港建築勞工成本有多高昂。輸入勞工是減低成本的最有效方法,而應否輸入勞工,卻是政治決定。若反對派反對大嶼山填海大計只因成本高昂,只要他們同意填海,就可以大降成本。

          第三、其他替代方案,其實並不可行。反對派可以很容易地提出以棕地或使用高球場替代填海。大家心知肚明,那些地方能發展的房屋數量有限,道路和交通接駁都局限極大,在那裏大幅發展,大量建樓和增加人口,當地居民嘈到拆天,司法覆核的風險甚高。如果填海需要慢到十五年才見到第一批房屋,發展棕地和高球場也未必快得過填海,更重要是這些方案的土地供應有限。

          很多香港人正在捱貴租、捱貴樓,填海雖然不是一個馬上可以解決問題方法,但起碼可以為香港下一代人謀福利,讓他們有機會買或者租較便宜的樓,有較廣闊的生活空間,所以填海方案值得支持。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