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聲集
恒聲集
恒聲集

「明日大嶼」敗家?

2018/10/30 04:12:48 網誌分類: 經濟
30 Oct
        自從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提出1700公頃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之後,即時成為社會的議論焦點,甚至有人發起遊行反對,舉着「明日大嶼,今日大鑊」、「倒錢落海,禍延後代」等標語,吸引了傳媒用不少篇幅來報道,很容易讓人以為這個填海計劃不得人心。

          但如果有留意的話,當會發覺對今次填海計劃提出反對的,大部份都是以往特區政府做甚麼都反對的一群。發展棕地,他們作梗;發展農地,他們反對;發展橫洲,他們阻撓;發展新界東北,他們衝擊政府總部;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他們又說破壞環境。

          其中最典型例子,是兩年前有人在立法會拿着橫洲發展計劃一些殘缺文件,斷章取義,指責特區政府「官商鄉黑」勾結,使原本打算興建的公屋單位由一萬七千個減為數千個,擺出一副為等候上樓的基層家庭打抱不平姿態;事隔僅半年左右,同樣的人卻帶頭在橫洲設置路障,又擺出一副「為民請命」的樣子,阻止當局收地,提出的口號是「不遷不拆」。何其矛盾?

          以往,反對派經常批評特區政府做「守財奴」,而今特區政府為香港長遠的住屋及發展需要,決定大規模填海,他們又群起攻擊。他們挖空心思為反對填海找理由,說來說去,最「大罪」是此填海計劃估計要花費5000億元,他們便以「耗盡儲備」作為主打「罪名」,指責政府「敗家」。這種理論似是而非,很容易混淆視聽。的確,填海需要成本,但所填土地可產生的經濟效益,反對者為何絕口不提?

          有數得計,以2017/2018財政年度為例,政府招標出售了約12公頃土地,為庫房帶來1080億元收入,平均每公頃約82億;若以這個地價來計算,將來那1700公頃的填海土地,政府表示七成留作公營房屋,換言之有三成會撥作私人發展,三成相當於510公頃,82億元乘510公頃,即賣地收入可高達41820億元,遠超過5000億元的填海成本。一條簡單的算式,足以說明所謂「耗盡儲備」,根本是蓄意誤導。

          更重要是填出來的土地,在規劃上有後發優勢,各方面的配套必定比目前的更加完善,可為未來數以十萬計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和樂業之地,為香港可持續發展給力。到底那是「禍延後代」抑或「造福子孫」,不難判斷。

        香港經貿商會會長

        李秀恒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