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型男 Mazda 6 2.5 Hatchback

2008/03/18 13:14:44 網誌分類: Mazda zoom-zoom專區
18 Mar
成熟型男 Mazda 6 2.5 Hatchback
【 車訊網 文/莊智顯 】

如果說上一代Mazda 6是個衝勁十足的年輕小伙子,那麼New Mazda 6就是個穩重內斂的成熟型男。 

由於Mazda 6身為進口車型的銷售主力,總代理態度的積極是可以預期的,但此次引進的速度之快,還是著實讓我們嚇了一跳,畢竟大改款Mazda 6才剛在去年九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中首演、隨後於十月東京車展中推出日規車型,總代理不但火速導入兩部展示車、在去年底搶先日本當地正式發表,亦同步於甫結束的台北車展中與國內消費者見面,重要性可見一斑。

精緻
益發成熟的動感風格

目前國內引進的New Mazda 6共有三種車型設定,分別是2.0尊貴型、2.0頂級型及2.5頂級型,前兩者採四門房車設定,主要差異在於前霧燈、天窗及氣囊數量等配備項目的多寡,而2.5頂級型、也就是此次試駕車款則為五門掀背設定,近年來接受度逐漸提昇、亦有不少消費者期待的五門旅行車仍未見蹤影。

頭、尾燈組及前霧燈均採用相互堆疊的菱形鋪陳,層次分明且立體感十足。
頭、尾燈組及前霧燈均採用相互堆疊的菱形鋪陳,層次分明且立體感十足。

為營造較濃厚的運動氣息,總代理特別將Sport Appearance Package原廠運動化外觀套件列為2.5升車型的標配項目,因此我們可以看到車頭水箱護罩由菱形網格改為車身同色的單橫柵設計,前保桿造型也有明顯的不同,中央進氣壩面積加大並取消橫柵鍍鉻飾條,兩側氣壩與少見的直立式前霧燈更換上呼應頭燈的菱形造型,搭配寬大的前輪拱及折線分明的引擎蓋線條,不僅成功地傳承前代車型的動感輪廓,精緻度同樣加分不少。

雙層式中控檯造型與前代車型明顯不同,且New Mazda 6全車系統一為黑內裝設定,僅有部分飾板材質會因應車型而改變。
雙層式中控檯造型與前代車型明顯不同,且New Mazda 6全車系統一為黑內裝設定,僅有部分飾板材質會因應車型而改變。

車側造型的變化不大,主要是換上外擴式的側裙,前低後高的車身腰線及18吋五幅雙肋式樣鋁圈仍是主要的視覺焦點。車尾部分則追加大型尾翼,並改採更能突顯內部造型的黑底尾燈組,整體風格十分一致,較為美中不足的一點,是雙邊單出尾管的口徑與圓潤飽滿的車尾造型相較之下顯得有些小家子氣,且後保桿下緣若能導入類似分流板的設計,視覺張力相信將更為強烈。

四環潛望式自發光儀錶以火紅色背光為底,指針及刻度則為閃亮的銀白色,再搭配時速/轉速錶邊緣的藍色冷光環,炫目且辨識度一流。
四環潛望式自發光儀錶以火紅色背光為底,指針及刻度則為閃亮的銀白色,再搭配時速/轉速錶邊緣的藍色冷光環,炫目且辨識度一流。

內裝部分除煥然一新的雙層式中控檯、厚實的三幅式方向盤造型及四環潛望式儀錶總成外,廠方更強調人與車的互動溝通,舉例來說,當駕駛解除中控鎖並坐進車內後,中控檯上的按鍵背光會由下而上逐漸亮起,開啟電門或發動引擎的瞬間更會聽到象徵Zoom、Zoom、Zoom的三響聲,代表著車輛開始準備與駕駛人進行對話。

重新設計的音響控制面板簡潔易懂,中央部分更導入活動式照明設計,其邊框的藍色背光會隨著各項功能操作而有所回應,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
重新設計的音響控制面板簡潔易懂,中央部分更導入活動式照明設計,其邊框的藍色背光會隨著各項功能操作而有所回應,帶來不同的視覺體驗。

另一個會與駕駛人互動的設計則是音響控制面板的中央控制區,其按鍵間的邊框採不同於周邊火紅色的藍色背光,且能因應不同的功能操作各自以獨特的閃爍方式回應,如調整音量高低或前後快轉時會朝向對應的方向閃爍,按下靜音鍵時則以呼吸般的規律頻率間歇性亮起,這些別出心裁的設計確實帶來了與眾不同的使用體驗!

跟上現今主流腳步,New Mazda 6也導入雙區恆溫空調系統及AUX-IN外部音源輸入孔。
跟上現今主流腳步,New Mazda 6也導入雙區恆溫空調系統及AUX-IN外部音源輸入孔。

儀錶總成及方向盤快撥鍵也相當值得一提,前者除立體感十足的潛望式造型外,並採用黑底紅光的高反差設計,且由於轉速和時速錶刻度環為金屬材質,可清楚看到白色冷光指針映照於其上的倒影,再加上邊框的藍色背光,炫目度十足。後者則是以上下撥桿及兩側按鍵構成四向控制介面,並透過位於中控檯頂端的多功能資訊顯示幕進行音響、雙區恆溫空調等功能的操作,駕駛人雙手毋需離開方向盤便可掌握一切,不僅便利也有助於行車安全。

在軸距拉長50mm後,後座膝部空間也同步增加13mm,實際乘坐時亦能立刻感受到其進步。
在軸距拉長50mm後,後座膝部空間也同步增加13mm,實際乘坐時亦能立刻感受到其進步。

五門掀背車型維持與前代車款相同的後座6/4分離前倒功能,只需輕輕拉動尾廂兩側的拉桿,便能立刻創造出平坦寬廣的置物空間。
五門掀背車型維持與前代車款相同的後座6/4分離前倒功能,只需輕輕拉動尾廂兩側的拉桿,便能立刻創造出平坦寬廣的置物空間。


均衡
更趨穩定的行路表現

New Mazda 6所搭載的2.5升直四引擎來自前代2.3升車型的MZR 2.3直四單元,在缸徑擴大、衝程提高後,排氣量一舉來到2488c.c.,剛好跨過2,400c.c.的牌照/燃料稅制門檻,每年須負擔的稅金支出也多出約五千元。

尾門上的第三煞車燈右側增設開啟按鍵,同時也具備尾門自動吸附功能,便利度大增。
尾門上的第三煞車燈右側增設開啟按鍵,同時也具備尾門自動吸附功能,便利度大增。

但撇開稅制不談,此具四缸引擎仍是十分理想的選擇,其體積緊湊且可將重量控制在120kg左右,有助於車身前後配重的均衡性,此外,透過進氣閥門啟閉時機和進氣歧管長度的修改,中低轉速的扭力輸出也將更為順暢,儘管最大輸出數據僅由166hp/21.1kgm小幅上漲為170hp/23.0kgm,實際於市區道路以50km/h左右的速度行駛時,仍能清楚體會到加速力道變得更為線性。

操控表現同樣是一派輕快靈活,高速穩定性也有相當程度的提昇。
操控表現同樣是一派輕快靈活,高速穩定性也有相當程度的提昇。

另一項重要的改進在於高剛性的車體結構設計,廠方透過強化車架剛性及提昇高張力鋼板的運用比例(由前代車型的42%提昇到49%),除抗彎曲和抗扭曲剛性分別加強45%與30%外,在車身尺碼由原本的4670╳1780╳1435mm成長為4735╳1795╳1440mm後,車重卻僅有小幅增加45kg。反應在0~100km/h加速成績上,即便天雨路滑也能輕鬆跑出9.0秒的成績,全力加速時雖無明顯的貼背感,但輕快有餘的動力表現已可滿足多數人的需求。

以前代車款的MZR 2.3為基礎擴缸而來的MZR 2.5最大輸出為170hp/23.0kgm,主要改變為全轉速域的扭力皆更為飽滿、順暢。
以前代車款的MZR 2.3為基礎擴缸而來的MZR 2.5最大輸出為170hp/23.0kgm,主要改變為全轉速域的扭力皆更為飽滿、順暢。

有別於前代車款的硬派作風,New Mazda 6縱使換上尺碼更大的18吋跑胎,在行路舒適性上仍有著大幅度的進步,除緩速前進時仍可感受到些許碎震外,多數情況下都能保有高度舒適性。如此表現並不僅限於減震筒阻尼與彈簧磅數設定的不同,前雙A臂、後多連桿的懸吊結構也針對連結支點及減震筒擺放角度等部分進行相當程度的修改。此外,僅有0.27cd的低風阻係數對於提昇高速行駛的穩定性及降低風切聲等方面也有著十分具體的貢獻。

搭配的五速手自排變速系統表現可圈可點,進退檔速度及換檔平順度都讓人難以挑剔。
搭配的五速手自排變速系統表現可圈可點,進退檔速度及換檔平順度都讓人難以挑剔。

操控特性亦與前代車款有明顯不同,以在面對較為刁鑽的急彎時,靈活而略帶神經質的後輪會主動向外側滑出,雖有助於縮小進彎角度,但對於大部分駕駛來說,這突如其來的滑動卻會造成緊張與不安。

換檔撥片採用與RX-8相同的前退後進設計,於D檔下無法手動切換檔位是較為可惜之處。位於盤幅左側的四向控制鍵則可控制音響、空調等各項功能。
換檔撥片採用與RX-8相同的前退後進設計,於D檔下無法手動切換檔位是較為可惜之處。位於盤幅左側的四向控制鍵則可控制音響、空調等各項功能。

因此新車將後輪的循跡性調整得較為安定,感受到推頭的時機也較為提早,再加上變得較為軟調的懸吊設定,激烈操駕時車身重心轉移的速度不若前代車款來得快,可說是稍微降低操控極限來換取穩定性,但仍屬此級距前驅房車中的高水準表現。整體來說,New Mazda 6具備更加動感洗鍊的外觀造型、互動感十足的內裝設計,還有舒適不失穩定的行路質感,全方位的高水準演出較前代車型成熟許多,以一部中大型運動跑房車來說,幾乎沒有什麼可挑剔之處。

張力十足的18吋五幅雙肋式鋁圈視覺效果大於實際尺寸,配胎更用上尺碼為225/45/18的Bridgestone RE001頂級跑胎。
張力十足的18吋五幅雙肋式鋁圈視覺效果大於實際尺寸,配胎更用上尺碼為225/45/18的Bridgestone RE001頂級跑胎。

懸吊結構雖與前代車款同為前雙A臂、後多連桿,但針對連結支點及減震筒擺放角度等部分進行相當程度的修改,具體成果為行路舒適度大幅提昇。
懸吊結構雖與前代車款同為前雙A臂、後多連桿,但針對連結支點及減震筒擺放角度等部分進行相當程度的修改,具體成果為行路舒適度大幅提昇。

賽車式金屬踏板為2.5 Hatchback車型的專屬配備,不僅強化性能風味更有著止滑的實際效果。
賽車式金屬踏板為2.5 Hatchback車型的專屬配備,不僅強化性能風味更有著止滑的實際效果。

                                                                                    From:Carnews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