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271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18/12/06 15:09:49 網誌分類: 教育
06 Dec

master曾

271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

https://blog.stheadline.com/article/detail/930018/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4351)普通話說: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

(bāo zi yǒu ròu bú zài zhě zi shàng)

解說:

包子有肉不在褶子上,比喻人的錢財或才能事物的優點不露在表面上。告誡人們看事物要重視實質,不要只看表面現象。

褶上:指包子外表的面紋。

出處《濟公全傳》六六回:「掌櫃的,你別瞧我們穿的破,包子有肉不在褶上,招好顧主,財神爺來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禾稈冚珍珠 (外表差實質好。) 

 

(4352)普通話說:功敗垂成(gōng bài chuí chéng)

解說:

功敗垂成是成語,意思是指事情接近成功的時候卻遭到了失敗。

功:事業事情;敗:失敗;垂:接近,快要;成:成功。

出處1《三國志·楊阜傳》:「棄垂成之功,陷不義之名,阜以死守之。」出處2《晉書·謝玄傳論》:「廟算有餘,良圖不果;降齡何促,功敗垂成。」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臨天光賴尿 (意指功敗垂成) 

 

(4353)普通話說:不分青紅皂白(bù fēn qīng hóng zào bái)

解說:

不分青紅皂白是成語,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

皂:音造,黑色·比喻不分是非,不問情由。又作「不問青紅皂白」。

出處《詩·大雅· 桑柔》:「匪言不能,胡斯畏忌。漢·鄭玄箋:胡之言何也,賢者見此事之是非,非不能分別皂白言之於王也。」

不分青紅皂白意思是把有關的人全都加以貶斥(同一竹篙揇沉一船人)。此非粵語獨有句子(現代漢語有:一竹杆打死一船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同一竹篙揇沉一船人(揇:粵音:

 (比喻不加區分地貶斥所有有關的人。) 

 

(4354)普通話說:不費吹灰之力(bù fèi chuī huī zhī lì)

解說:

不費吹灰之力 是成語,形容事情做起來非常容易,不花一點力氣。

出處1: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五回:「依小道愚意,等他到了遼東,有了收管,去擺佈他,真不費吹灰之力。」

出處2清·劉鶚《老殘遊記》第十七回:「他一聽見老殘一封書去,撫台便這樣的信從,若替他辦那事,自不費吹灰之力,一定妥當的,所以就迷迷假笑。」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易過食生菜 (形容極容易)

 

(4355)普通話說:婢學夫人(bì zuò fū rén)

解說:

「婢學夫人」是一個成語,形容刻意模仿而不像 ;

出處1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他這日見兩奶奶都戴著雙翠雁兒,也把那只戴在頭上,婢學夫人,十分得意。」

出處2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41回:「不過偶爾學著寫,正是婢學夫人,那裡及得到大哥什一!」(什一:解:十份之一)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學口學舌 (模仿別人) 

 

(4356)普通話說:左道旁門(zuǒ dào páng mén)

解說:

左道旁門是漢語成語,意思原本是原指不正派的宗教派別。

現泛指不正派的東西。

左:邪;道:派別;旁:不正;門:學術體系。

出處1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三十四回:「左道旁門亂似麻,只因昏主起波查。」

出處2《晚清文學叢鈔·掃迷帚》第十三回:「這又不過是左道旁門,借書符念咒惑眾騙錢罷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蠱靈精怪 (古怪,不正經) 

 

(4357)普通話說:三長兩短(sān cháng liǎng duǎn)

解說:

三長兩短是成語,原由棺材的形狀而引出,是指意外的災禍或事故。

現特指人的死亡。

【三長兩短】來源:

(1)「三長兩短」一說是和棺木有關的。

棺木是由六片木材拼湊而成,棺蓋及棺底分別俗稱「天與地」,左右兩片叫「日月」,這四片是長木材,前後兩塊分別叫「彩頭彩尾」,是四方形的短料,其實合計共是四長兩短。

但棺蓋是人死後才蓋上的,所以只稱「三長兩短」作為死的別稱,後來再加入意外、災禍等意思。

(2)「三長兩短」另一說與歐冶子所鑄的五把劍有關。

根據《越絕書 .外傳記寶劍》:「歐冶子乃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盧,二曰純鈞,三曰勝邪(磐郢),四曰魚腸,五曰巨闕。」

其中「勝邪」和「魚腸」乃短劍,另三把乃長劍。

這三長兩短五把劍,鋒利無比,一般人遭遇到這五把劍就有性命之憂,所以後世把各種危及人生命的風險稱為三長兩短。

不過都有些牽強。

最可信的是「三長」指三柱香;

「兩短」指兩支蠟燭,活人是不受這些東西的。需要用到香燭的九成是死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有嘜冬瓜豆腐

 

(4358)普通話說:相時而動(xiāng shí ér dòng)

解說:

相時而動意思是觀察時機,看到適當機會立即行動。

出處《左傳·隱公十一年》:「許無刑而伐之,服而捨之,度德而處之,量力而行之,相時而動,無累後人,可謂知禮矣。」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生 
執生一詞,原是戲行術語。因戲班必是現場演出的,臨場突變之事,無可預知。惟有靠演員臨場應變。 
「執」,就是「把持」;「生」,就是「生機」。 
「執生」並合起來,就是不可放過一線生機的機會。) 

 

(4359)普通話說:張天師吃鬼迷(zhāng tiān shī chī guǐ mí)

解說:

張天師吃鬼迷:比喻精於門道的人也會失手。 
張天師:指張道陵,東漢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人,創立道派,認為符水咒法能驅鬼治病,是道教始祖,後世教徒尊他為「天師」;

他的後裔承繼道法,世居江西龍虎山,受封號稱為「張天師」,民間傳為能製鬼的道人。

「吃」解:被。

張天師都被鬼迷住,法術已經用盡。比喻行家、權威也失手,真正無法可使。

出處《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呆了半響,搥胸跌足起來道:銀錢失去了也罷,叫我怎麼做人?一生好漢名頭到今日弄壞,真是張天師吃鬼迷了,可恨!可恨!」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老貓燒鬚
(據說貓的鬍鬚有特別的功能,猶如一把尺子是用來測量洞口寬度的。如果沒有鬍鬚,貓抓老鼠時,就可能撞壁傷亡。因此,鬍鬚對貓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器官。

到了冬天,農家的貓為了避寒取暖,晚上都往熄火後的灶爐火堂裡鑽,到了天亮主人起來生火做飯時,貓就會先離開灶堂,否則人們一點火,貓的鬍鬟毛就會給燒掉,逃的慢的還可能葬身火海,成為烤貓。

老貓經驗豐富比較少出危險,小貓貪睡則經常出事故。

在鄉下時就發生過好幾次這樣的事故。早上餵貓時沒看到小貓,以為它出去捉老鼠了,到了晚上仍不見小貓回來,就猜測小貓可能出事了。

到了第二天出灶堂灰時,才發現燒焦的小貓在灰中。

有經驗的老貓看到主人來到灶爐前,就趕快從灶堂竄了出去。偶然也有睡過頭的時候,待主人將一把柴草,塞往灶堂生火時,老貓才急忙從灶門口跳出來,可是已經遲了,點著火的柴草已將老貓的鬍鬚燒掉了。

以前農村裡養的貓怕冷就喜歡靠爐灶取暖,但是一般剛買回來的小貓不熟悉環境,不知道爐灶的火勢如何,往往躺爐灶上就很容易被燒著貓鬚,但生活久了的老貓就不同,它知道拿捏,所以一般老貓不容易被燒著鬚;但是萬一被燒著了就說明這隻老貓太大意了。)

 

(4360)普通話說:執兩用中(zhí liǎng yòng zhōng)

解說:

執兩用中是由「執中」發展而來。

先民在長期實踐中發現,一切事物的運動和發展都有一定的規律,故辦理任何事情都必須掌握分寸。

只有根據事物的客觀規律而做到適當的程度,才能達到最佳的預期效果。這個最適當的程度就叫做「中」。

若能恰到好處地掌握住適度,就叫做「執中」;

偏離了這個度,就是失中。

由於用適中的方法辦事能符合實際而收到最佳的效果,所以「中」就含有合宜、正確之意;

又因為用「執中」的方法處理人事是最公平合理的,所以「中」又含有中正、公正之意。

當把「執中」的方法從實踐經驗昇華為理論時,就叫做「中道」。

堯、舜、禹都把「允執厥中」作為世代相傳的治國方法,就是要求實事求是地堅持中道來治理國家。

孔子在全面繼承中道的基礎上,又以托古的方式把虞舜的治國方法概括總結為「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這樣把「執兩」與「用中」對立統一起來,既豐富了中道的內容,也提升了它的理論高度。

正因為只有作到「執兩」,才能準確地「用中」,於是孔子又從「中」的對立面提出了「過猶不及」的命題。

「不及」是沒有達到「中」 ,其根源在於太拘謹和保守;

而「過」則是超過了「中」,其原因在於太放縱和激進。

兩者儘管趨向相反,但都違背事物的客觀規律,因而都是偏離中道而走向極端的失中現象。

這是「過猶不及」的本義。

孔子所謂「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就是說必須把握住「過」與「不及」兩種傾向使之不走向極端,才能有效地用中道去治理百姓。

這就是「執兩用中」的本義。「執兩用中」與「過猶不及」合而言之,就是堅持「中」,戒其「過」,勉其「不及」。

這乃是中庸之道所據以立論的最基本的法則。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睇餸食飯

(除了量入為出,「睇餸食飯」還有隨機應變,見機行事的意思。因應不同情況來做事。) 

 

(4361)普通話說:旋得旋失(xuán dé xuán shī)

解說:

旋得旋失是成語,形容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

出處吳玉章《榮縣獨立》:「十數州縣,但都旋得旋失,沒有得到鞏固。」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冤枉嚟,瘟疫去

(比喻從不正當途徑得來的,也會在不正當情況下散去。即「不義之財永無久享。) 

 

(4362)普通話說:蘭艾同焚(lán ài tóng fén)

解說:

蘭艾同焚是成語,形容蘭花跟艾草一起燒掉。比喻不分好壞,一同消滅。

蘭:蘭草,泛指香草;艾:一種臭草;焚:燒。

出處1《晉書 ·孔坦傳》:「蘭艾同焚,賢愚所嘆。」

出處2《南史 ·梁紀上·武帝上》:「若前途大事不捷,故自蘭艾同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狗咬狗骨 (同類相殘之意。)

 

(4363)普通話說:批逆龍鱗(pī nì lóng lín)

解說:

批逆龍鱗是成語;傳說龍喉下有逆鱗徑尺,有觸之必怒而殺人。

比喻弱者觸怒強者或臣下觸犯君主等。

出處:宋·陳亮《謝張侍禦啟》:「優念亮脫身虎口,久矣諱窮;批逆龍鱗,期於合理,庶幾一割之有用,安能百煉而愈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跴親條尾(形容觸怒了他人)

 

(4364)普通話說:獨出心裁(dú chū xīn cái)

解說:

原指詩文的構思有獨到的地方。後泛指想出的辦法與眾不同。

出處王弼注釋《周易》:「撇了象占舊解,獨出心裁,暢言義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精過冇尾蛇

(形容心思靈巧的人。「」有聰明、靈活、機巧的意思。)

 

(4365)普通話說:來去無蹤(lái qù wú zōng

解說:

來去無蹤是漢語成語;比喻來時、去時都看不見蹤影。

形容「出、沒」極為迅速或隱秘。蹤:腳印。

出處自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八十一回:「拿著一條不短不長的金箍棒,來無影,去無蹤。」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冇尾飛堶  (堶:粵音:

「堶」是磚的意思。宋朝,每當寒食節便有「飛堶戲」。亦有賣藝人表演飛堶,以繩縛著重物,上下揮動打圈,然後向目標飛去再收回來。若這個「」無尾,沒被縛著,便會飛了出去收不回來。  

 

(4366)普通話說:忍痛割愛(rěn tòng gē ài)

解說: 忍痛割愛是成語,指不是出自本意忍痛地放棄心愛的東西;

割愛:放棄心愛的東西。

出處王朔我是你爸爸》:「愛情嘛,不管早晚,不分先後,我忍痛割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賣仔莫摸頭

(形容一些該要放棄的東西,便該忍痛放棄。 )

 

(4367)普通話說:白首窮經(bái shǒu qióng jīng)

解說:
形容直至年紀老了還在鑽研經籍,猶言活到老,學到老。

出處1·韓偓《贈易卜崔江處士》:「白首窮經通秘義,青山養老度危時。」

出處2《元史·張特立傳》壬子歲,復降璽書諭特立曰:「白首窮經,誨人不倦,無過不及,學者宗之,昔已賜嘉名,今復諭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臨老學吹打

(到了年紀老邁時才學東西。)

 

(4368)普通話說:投石問路(tóu shí wèn lù)

解說: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藉以探測情況。

後用它比喻進行試探。

投石問路有兩種說法:

出處1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二回:「展昭到了牆頭,將身爬伏。又在囊中取一塊石子輕輕拋下,側耳細聽。(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又將鋼爪轉過,手摟絲絛,順手而下。」

出處2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回:「包公正在思索之際,忽聽院內拍的一聲,不知是何物落下。包興連忙出去,卻拾進一個紙包兒來,上寫著「急速拆閱」四字。

包公看了,以為必是匿名帖子,或是其中別有隱情。

拆開看時,內裡包定一個石子,有個字柬兒,上寫著:「我今特來借三寶,暫且攜回陷空島。南俠若到盧家莊,管叫御貓跑不了。」

包公看罷,便叫包興前去看視三寶,又令李才請展護衛來。不多時,展爺來到書房,包公即將字柬與展爺看了。

展爺忙問道:相爺可曾差人看三寶去了沒有?

包公道:已差包興看視去了。

展爺不勝驚駭,道:相爺中了他拍門投石問路 之計了。

 包公問道:何以謂之「投石問路」呢?

展爺道:這來人本不知三寶在於何處,故寫此字令人設疑。若不使人看視,他卻無法可施;如今已差人看視,這是領了他去了。

此三寶必失無疑了。

正說到此,忽聽那邊一片聲喧。展爺吃了一驚。」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 賊佬試沙煲

以前的賊人在鑿開人家門牆進內盜竊時,先把一個沙煲放進他鑿好的牆洞,看看屋內有沒有反應,如有人作出反應證明屋內有人,他便立刻逃去,若沒反應,證明屋內無人他便入屋作案。

 試沙煲意思是在做某一動行動時,(多是不懷好意的)先來一些試探行動。 

 

(4369)普通話說:不知所以(bù zhī suǒ yǐ)

解說:

不知所以意思是不明白為什麼是這樣。

比喻不知道原因。也形容人不明原故;感到意外。

所以:所由,原故。不明白什麼原因。

出處《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真乃盈耳奪目,應接不暇,把魯國君臣二人,喜得手舞足蹈,不知所以。」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使問阿貴

(形容一些不問而知的事情。) 
這句話與咸豐初年兩廣總督葉名琛有關。有如下兩種說法: 
1當葉名琛由廣東巡撫升任兩廣總督,其官署設於廣州一德路,法國教堂石室舊址,他所留下來的巡撫職位,由滿州人貴柏繼任,官署設於廣州惠愛路,第一公園舊址。

因總督和巡撫的官署都設在廣州,所以很多事都由總督葉名琛決定,不必經由巡撫柏貴。 
2葉名琛及其父親均極迷信扶乩,事無大小都要問於乩手。

葉名琛替他父親建了一座長春仙館,讓他住在裡面。

館內供奉了呂洞賓和李太白。

平常一切軍樞機的行動亦取決於扶乩。

在英、法聯軍進攻廣州,他亦問扶乩,乩語說過了十五日便可無事,因此其下屬雖多次求他設防他亦不答應,結果廣州在十四日後開始被攻陷。

後來便有人說,是洋人收買了乩手阿貴,但因為這事甚麼秘密,詳細情況世人沒法知道。 

 

(4370)普通話說:包打天下(bāo dǎ tiān xià)

解說:

包打天下是成語,包:承擔全部任務,負責完成。將打天下的整個任務承擔下來。常指人逞強爭勝。

出處《求是》1996年第17期:「這類機構並不影響各個公司、企業實施光彩事業項目,更不能包打天下。」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鐵拐李打足球一腳踢

(比喻全部的工作,各個程式都由一個人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