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水火
木水火
木水火

港台問題多 公帑被浪費

2018/12/15 12:00:01 網誌分類: 輿論
15 Dec

我們不會期望港台如在港英時代般只為政府唱好,但立場偏頗實在會損害公信力,最終只能討好一方面觀眾而流失大多數的觀眾。一個公共廣播機構理應持守中立,服務全香港的市民,至少要做到中立公正,不應淪為某一方的政治宣傳機器。....說到底,港台絕不能一方面沒有收視和收入的壓力,同時又以編輯自主作擋箭牌,變成一個獨立王國,甚至被人質疑為私用的公器。  {#icono0_41}

龍七公:港台問題多 公帑被浪費

較早前審計署發表報告,狠批香港電台作為公營電台,每年開支公帑十億元,但收視表現極差,部分招標制度如同虛設,評估機制亦有問題。由於香港電台作為一間公共廣播機構,同時也是一個政府部門,當中的員工大部分都是公務員,開支由納稅人買單,所以港台的行政乃至節目質素,都必須向社會大眾負責。 {#icono_35}

收視極差 認知度低

有關港台一切問題,可先由收視率說起。筆者同意一種說法,就是公共廣播要負起的是社會責任,不是娛樂商業導向,所以收視率不是最重要的,但這不等於可以完全無視收視率太低的問題。以港台電視主台(31台)為例,平均收視率只有○點一點(即六千四百人),那就不能說沒有問題。當然,有意見認為港台節目高質,所以收視欠佳不是一個問題。但又如何說明節目高質呢?我們也需要探究原因,是節目脫離市民興趣或需要,或可能是節目本身質素出現問題。 {#icono_9}

話說港台多年來都委託由鍾庭耀主理的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一個「節目欣賞指數調查」,評估全港各間免費電視台的節目,港台多年來都有不少節目在該調查得到較高的觀眾評價。但原來細看數據,在二○一七年的調查中,在欣賞指數得分較高的九個港台節目,有超過一半節目的認知度低於所有節目的認知度,即是高評分但低認知。 {#icono_40}

有人會問:一個「欣賞指數」高的節目竟是低收視甚至無人知道,這不是很矛盾嗎?一個可能是這些節目曲高和寡,叫好不叫座,不然就是有關的調查研究方法有問題。現時港台招標調查服務供應商的其中一項要求,就是要在過去十年於香港曾進行至少二十次媒體欣賞調查。在香港根本就甚少進行類同的調查,這個要求不禁令人懷疑是為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度身訂造,影響港台自身的公信力。 {#icono_28}

再說公信力這個問題,這是審計報告沒有觸及的,卻是公共廣播的重中之重。香港電台多年來的確製作了一些具深度的時事專題節目,但同時也有不少「個人意見節目」主持人立場極度偏頗,以《頭條新聞》為例,主持人吳志森、曾志豪個人政治立場鮮明,每集都費盡心思挖苦政府和建制派,如果只為嬉笑怒罵評論時政,為甚麼反對派在同一地平線上就沒有可作話題之事呢? {#icono_4}

立場偏頗 損公信力

此外,港台部分時事節目以陰謀論代替客觀分析,今年五月《鏗鏘集》有一集《三中商》,用所謂的「揭秘報道」手法,把人所共知的事──三聯、中華和商務三間中資背景書店的正常文化業務,說成是有特殊的政治任務。在同一節目中,也有在一五年區議會選舉前一星期,透過人物訪問的內容來貶低建制派的地區工作為「蛇齋餅糉」,卻將「傘兵」工作形容為「深耕細作」,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icono_39}

我們不會期望港台如在港英時代般只為政府唱好,但立場偏頗實在會損害公信力,最終只能討好一方面觀眾而流失大多數的觀眾。一個公共廣播機構理應持守中立,服務全香港的市民,至少要做到中立公正,不應淪為某一方的政治宣傳機器。 {#icono_37}

最後不得不提的,是審計署其中一項批評指港台的外購節目沒有對外招標,只找一間供應商。筆者建議日後在外購節目招標程序中,可透過網上投票,加入觀眾選擇因素,加強觀眾的參與感和回應觀眾的需要。同時,加強播放本地體育節目,如港超聯、甲一籃球聯賽、學界精英賽等,一來節目製作成本相對較低,二來對推廣運動發展大有裨益,做到趣味與社會效益兼備。說到底,港台絕不能一方面沒有收視和收入的壓力,同時又以編輯自主作擋箭牌,變成一個獨立王國,甚至被人質疑為私用的公器。 {#icono0_20}

http://orientaldaily.on.cc/cnt/news/20181215/00184_012.html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