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都是保護主義惹的禍

2019/01/18 04:13:03 網誌分類: 生活
18 Jan
         衛生防護中心於一月初宣佈流感高峰期到來,政府公佈的統計數字顯示很多醫院的病牀逼爆,入住率超過100%很多。醫管局找來了「譚校長」和「英雄輝」拍片為醫護人員打氣。

          有醫生在facebook上留言,說「入公立醫院的病人,生命就有如烏蠅、蟑螂般卑賤。」,又形容醫療官員是「尸位素餐的當權者」,面對着有一年比一年差的數據,卻不去解決問題,不如把衛生防護中心解散算了。

          香港政府現時可謂「錢多到使唔晒」,今年的盈餘隨時又有五百億元。但公家醫院逼爆,卻未能妥善解決。出事的原因很多,包括第一是人口老化。政府雖然已撥出大筆資源給多家醫院進行重建和擴建,但工程需時,追不上需求增加的速度;第二是醫護人手短缺,特別是醫生短缺的情況非常嚴重,不是錢可以解決到的問題。

          隨著香港未來人口老化愈來愈快,問題急速惡化。像一團亂麻的眾多問題當中,醫生人手短缺是其中關鍵。試想一下,政府有錢,就算現在的醫療設施不變,只要多請一成至兩成的公立醫院的醫生,前線醫療人員的工作壓力,馬上可以減輕,但問題是醫生從何而來呢?

          香港的專業、特別是醫生和律師,行內團體的自我保護主義色彩極其嚴重。回歸之前,香港是殖民地,在英國領有牌照的專業人士,無論是醫生或者是大狀,很易來港執業。回歸之後,借着主權轉變,專業團體乘機收緊制度,封了英國專業人士來港執業的大門,要來執業就從頭開始考試,變相減少了行業人手的供應。

          稍為讀過經濟學的都知道,需求上升,供應卻減縮,價格就會急升。香港的公立醫療收費便宜,而私家醫院可以自由定價。剛剛有朋友在澳洲布里斯班一家私家醫院做割膽手術,主刀醫生已經做過幾千個這種手術,經驗非常豐富,而手術費只是一萬五千港元。如果在香港的一流私家醫院做同樣手術,醫生收費超過十萬元,價差非常巨大。

          由於香港的私人醫療收費愈來愈高,公家醫院的醫生就大幅流失,令到公家醫院的醫生的工作壓力倍增。

          對社會整體而言,有限度輸入外地的醫生,是最「着數」做法。因為培訓一名普通大學生的成本每年二十萬元,政府收取學費四到五萬元,即每年津貼了十五萬元左右;但培訓一名醫科生的成本超過一百萬元,政府要津貼了九十至一百萬元,如果從外地輸入醫生,社會其實「大賺」。為甚麼不這樣做呢?主要原因是本地的業內團體保護主義心態,一直在堅決反對。

          據說有一位猛人曾向衛生福利局局長陳肇始建議仿效新加坡,採取一個非常有限度輸入外地醫生的做法。就是讓移居外地的香港出生的永久居民的醫生,可以回港執業。目前,不論你是在牛津劍橋、哈佛耶魯讀醫之後執業,都不能回港執業,要執業,必須重新考試。試想一下,這些很有經驗的醫生怎會為了回港工作,而重新去捱一個執業考試?但據聞陳肇始對這個建議毫無興趣,主要是她知道業內團體一定大力反對。

          回歸前,香港政制沒有開放,回歸後開放了,政府對各個界別都不敢得罪。面對各行各業勞工短缺的問題,政府束手無策。在大力投訴、形容住在公家醫院的病人為蟑螂、螞蟻的醫生,正正是他們的行業工會大力反對輸入醫生,造成公家醫療體系人手極度緊絀的問題。細心一想,其實頗為諷刺。而且公家醫療的服務質素不斷下降,對基層也極不公平。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