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巴士的點評

理性的局限

2019/01/31 04:12:49 網誌分類: 生活
31 Jan
          政府在老人綜援問題上接連跌跤,先在提高長者申領綜援年齡至六十五歲上栽一個大筋斗,要用補助金填數。其後即使要求六十歲至六十四歲拿補助金的長者參與搵工計劃,否則每月扣兩百元這個細枝末節上,亦遭到立法會跨黨派議員反對。最後由特首林鄭月娥拍板,拒絕了勞福局局長羅致光這項建議,再次讓步收場,取消了這二百元的扣款。

          羅致光來自民主黨,曾是大學教授,據說IQ有一百六十,過去號稱「民主黨大腦」,以思維慎密見稱,入政府前已是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主席,有一定公職經驗,為甚麼做了局長之後,就接連「蝦碌」,一錯再錯呢?

          這令我想一個故事,某年春節過後,在禮賓府的新春酒會上,我遇到當時的特首曾蔭權。當時政府正在草擬幾個行業的最低工資政策,當中有一個政策細節,勞工界反對,政府不肯讓步。「煲呔曾」向我詳細解說該政策細節背後的決策理性,我聽後也覺得政府理據充足。他追問我會否支持這項政策,我反問他,「你叫我支持這政策,會不會在三日之後,勞福局局長張建宗說被人逼得頂唔順,就馬上讓步呢?」「煲呔曾」當時露出猶豫之色,我們的對話亦不了了之。結果我不幸言中,不出三日,在政黨的反對下,「煲呔曾」決定向政黨讓步。對支持此政策的人來說,這是一個越位陷阱。

          就此事件,我得到一個決策學的結論,政府提出政策時應該自我審視,若自己堅持不到三日的政策,就沒有必要提出,即使提出,也很難找到人支持。

          政府決策很多時候不單純講政策是否理性,而是講政治。我讀大學時唸過決策科目,話決定本來應以理性主義(Rationalism)為根據。以六十歲至六十四歲拿補助金的長者參與搵工計劃,本來只是舉手之勞,理論上這些長者如完全不願搵工,稍稍扣他們二百元,略增他們搵工的積極性,原本十分理性。

          但理性主義有很多局限,主要是我們掌握不到所有的訊息,去作出全面的理性決策。另外影響決策的政治考量,往往蓋過決策理性,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以上述二百元扣除額為例,由於長者本來可以不參加搵工計劃拿到長者綜援,如今變得要參加計劃搵工,長者嫌麻煩。長者又是主要的選民群體,今年十一月區議會將會選舉,議員完全不想得罪長者,更加覺得政府為二百元搞出這麼多事,「攞嚟衰」。

          更有甚者,是政府本身也不是貫徹始終,由頭到尾都講理性決策。本屆政府想以反對派為盟友,特別是民主黨和教協,特首林鄭在競選時候已經大力宣傳她會多撥五十億經常開支去支援教育。結果她上任一年多,累計給教育界的經常開支超過八十億元,教育開支多得不得了,已去到不知道為甚麼要花這麼多錢的地步,例如大幅增加小學校長的工資;過去,中學校長和小學校長的頂薪點相差十個薪級點,在公眾不知不覺下,大加小學校長人工,兩者如今頂薪只差兩個薪級點。又例如去年《施政報告》提出九億元的「多元全方位學習津貼」,中學按學生人頭計,每年可獲撥款超過一百萬元,很多校長私底下笑稱,現時還未想到方法如何去花掉這筆錢。

          政府自己的重大決策非常政治性,又突然在老人綜援問題講求理性,政黨哪會接受? 難道你的選民是人,我的選民就不是人?

          IQ一百六十的羅局長,在理性遊戲方面是贏家,讀書聰明,事業有成。但在政治遊戲中,理性的局限很大,很多政客只是叫人運用理性,自己卻是利益至上。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www.bastillepost.com

        wh.lo@bastillepost.com

        盧永雄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