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離政治直觀流浪地球

2019/03/13 15:50:50 網誌分類: 影視
13 Mar

近十年,電影已很少成為香港人的熱門話題,然而春節期間國內初一公映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卻引發起香港人的持續爭論,非常熱鬧,爭論之火熱程度比周星馳新片《新喜劇之王》和同期荷里活大片《Marvel隊長》有過之而無不及。

話說,《流浪地球》由初一公映至今,在國內票達到46億元人民幣,但自2月28日來到香港上映之後,首日票房僅錄得30萬港元,甚至有港媒以「票房仆直」來形容這個成績。同時,雖然《流浪地球》香港票房不高,但港方媒體的《流浪地球》影評卻絡繹不絕。

其實,《流浪地球》引起熱議,相信原因不在電影的藝術維度,而是出於評論者各自的身份認同。在這裏,容許我提出以「厭中」一詞代替「港獨」、「反中」、「黃絲」這些較為極化的標簽。「厭中」不是一種極端立場,只是一個偏向。對於看慣了荷里活大片、缺乏中國生活經驗的觀眾,一下子把含有高濃度中國元素、幾乎沒有個人主義色彩的內容推給他們,難免水土不服。比如在《流浪地球》中出現的蚯蚓乾,千萬別把它真的做成禮包送給港人,會被問候娘親,但內地人大都能夠由衷地接受蚯蚓乾的情節。內地人素有食用昆蟲和軟體動物的文化,例如厦門土產土笋凍,據聞配方來自明末名將鄭成功,其實就是用星蟲炮製的小食。坦白說,夏仁諺吃過北京炸蠍子,但至今還未能鼓起勇氣食用這道美食。這種感情反應,是長期飲食文化差異所造成,很難改變。當許多的水土不服感情疊加起來,就有「厭」的反應。

其實,港人對《流浪地球》水土不服,是可以預期的。《流浪地球》導演郭帆曾經坦言:「我管他們(外國觀眾)能不能接受呢?我先服務中國觀眾。我這部影片沒有考慮任何國際市場,或者國際觀眾。我是覺得我們還沒有到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能力去做一個全球視角的電影。」香港觀眾素來看慣荷里活大片,審美趣味接近國際觀眾,《流浪地球》自然不是香港觀的那杯茶。相對地,對於中國觀眾來說,這是第一次有人專誠為他們度身訂造攝製的科幻電影,他們踴躍捧場,合情合理。

《流浪地球》片中所用的審美符號,幾乎全部都出於中國觀眾的生活,例如被冰封的上海、蘭州拉麵店、北京交通委的提示語等等。這些符號,在中國觀眾看來,非常親切,但對部分香港人來說,卻是屬於比太陽系還要遙遠的陌生宇宙。再者,讓香港觀眾感到陌生的,何止是片中的景象符號,就連電影橋段套路,都是香港觀眾所不習慣的。例如,片中韓子昂(吳孟達飾)提到,多年前他擔任救援隊時,海中遇難群眾的無數手臂把一名女嬰傳到他的手中,使女嬰獲救。他形容,海中的群眾都是女嬰的父母。這種情景,對於香港觀眾來說是不可思議的,不能相信的,因為香港不存在這種群眾。但是,夏仁諺曾在內地擠滿人的公車上,見過群眾以人傳人的方法,幫車尾乘客把公交卡連同鑰匙傳到車頭刷車費,然後又傳回到車尾那位乘客手上。所以,韓子昂的一番話,夏仁諺一聽就能理解。

那麼,《流浪地球》是否一定不適合香港觀眾欣賞呢?不盡然。畢竟,《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電影,雖然中國元素很多,片中也不乏一些普世元素,例如木星、地球、太空站、日本救援隊、講法語的聯合政府等,這些都是全世界多數觀眾都容易接受的內容,只要香港觀眾暫時把個別的「厭」反應,以哲學家胡塞爾所講的直觀,暫時懸置在思想的「括號」內,就有可能擺脫偏見,好好欣賞《流浪地球》的普世元素。

接下來,夏仁諺嘗試簡單分享自己「直觀」《流浪地球》的經驗(含劇透)——。

3月3日,兩公婆購得早場門票,興奮入場。前半段,中國元素排山倒海傾注而來,片中避難地下城的生活,跟我們平日逛深圳商場的情境十分相似。出於科學幻想,中國小食禮盒變成蚯蚓乾,考慮到蚯蚓的營養成份和中國人的飲食文化,這很合理,也很中國。不過,在前半段,人物描述略嫌單簿,嫌女主角韓朵朵妹妹戲份過少,又嫌男主角劉啟反叛形象欠缺變奏。

沒多久,劇情轉入救援任務,救援隊指揮官徵用了主角的運輸車。由這刻起,故事一直緊湊推進,只要觀眾能擺脫較早前的水土不服,應該不會再有餘暇埋怨,因為影片將要送來接二連三對於救援、回家、生存、任務成敗的意義的質問。太太把我捉得很緊,大半小時沒有鬆開,片中有好幾幕場面幾乎把我眼淚擠出。不過,邀出眼淚的人物不是主角,而是一名又一名突然亂入出場的小角色。原來,地球的命運,非由主角英雄決定,而是出於小角色們的決定,我深深感受到何謂人類的集體命運。原來,真正的主角,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由每個人聯合起來形成的人類。

在影片前半段,我還在抱怨韓朵朵戲份太少,此時才明白,前半段她沒有戲份才是合理,因為那時候她還未成長起來,只能用自己雙眼見證他人的努力、堅持和失敗,除此之外就甚麼都做不到。她象徵了人類的希望、延續、未來,因此她的戲份不在過去,而是在未來。她的生命是死去的群眾所賦與的,她將代替舊人生存下去,實現人類的薪火相傳。她毋須一開始就像個主角,因為在未來她必然獨當一面,實實在在地成為主角。

擁有大氣層的木星和地球,是太陽系其中兩個最美的行星。結末,影片再次送上流浪地球和木星的特寫鏡頭。為了流浪,地球停了自轉、背面插滿推進器,想要逃離木星引力,仿似老鼠逃避貓一樣的狀況,畫面十分有趣,讓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完場後,回顧整個故事,發現比起宣揚勝利,原作者更加擅長宣揚失敗。故事內的宏大計劃任務,全部失敗告終,聯合政府、指揮官宣佈任務失敗的場面,接二連三而來,使全人類能夠充分地、安心地等死、享受自己末日。最後人類死不了,不是出於任何權威者的功勞,而是出於僥幸、堅持、奇想、犧牲和一個科學原理的疊加效應。那個科學原理,簡單得連中學生都懂——木星的氫加地球的氧,點燃,能引起爆炸,產生動力。

離開電影院後,兩公婆享受了一頓不住討論劇情的午餐。

2019-03-13彭彭以夏仁諺筆名刊於思考香港 http://www.thinkhk.com/article/2019-03/13/33499.html。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最新回應

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

現時香港情況,正是全面學習中國文革時期的惡行,口口聲聲要民主,其實係自我民主,不需守法,大話連篇,候德健說得不錯:我們是否需要用謊言去打擊說謊嘅敵人,難道事實是不足夠?

泛民也不是好東西,它是常用謊言手段的傢伙!

萬大有商量
萬大有商量 2019/06/20

年青真是好 充滿活力

彭彭
彭彭 2019/06/19
@我係你舊生...

感謝同學... 等候下一個風和日麗的自由寫作時代來臨吧(完全不知何時)... 現在是寸步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