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右的怒火

2019/04/25 04:12:53 網誌分類: 生活
25 Apr
          斯里蘭卡復活節慘案,教堂裏的基督徒遇襲,但是美國《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稱事件煽點了西方極右的怒火。

          這種文章,宗旨是轉移視線,將焦點從發起襲擊的兇徒身上移開,轉移到廣泛的人群身上,但凡有所悲傷或者憤怒,甚至恐懼,都不可以,都等於極右或者納粹。

          《華盛頓郵報》之流,即美國總統特朗普口中「假新聞」的典型,在於有太多這類故意混淆視聽的言論。不久前紐西蘭發生暴力襲擊,一個當地白人兇手殺害穆斯林信徒,結果掀起西方媒體的集體炮轟,都一口咬定是宗教仇恨,是伊斯蘭教徒慘遭逼害。

          按照同樣的邏輯,斯里蘭卡教堂裏的信徒遇襲,還有宗教極端恐怖份子餘孽搶着自首,但是西方的主流媒體,為甚麼沒有同樣向兇手和暴徒(即使身份尚未可知或存疑)發出同樣的怒吼,為甚麼這宗恐怖襲擊就不算宗教仇恨,而受逼害的是基督教徒呢?

          如果西方主流媒體對於斯里蘭卡慘案的最大憂慮,在於事件激起西方極右的怒火;為甚麼紐西蘭慘案發生的時候,《華盛頓郵報》之類的記者和評論員,完全缺乏同樣的警惕,並沒有反過來批判極端伊斯蘭教份子呢?

          左派主流媒體的雙重標準,簡直暴露無遺。

          如果他們的邏輯講得通,是不是等於勸喻暴力慘案的受害者,從此最好保持沉默,也不要試圖討回公道,僅遵從法國德國瑞典等歐洲各地,在恐怖襲擊發聲之後,獻花掬淚點蠟燭,在社交網絡上轉發照片的傳統,絕對不可以憤而反抗,否則就是極右。

          果然如此的話,則荷里活動作片《救參96小時》,講一位父親單槍匹馬營救被擄走的女兒,為甚麼大賣,還連拍四集?按照《華盛頓郵報》等「專業記者」的價值觀,這位父親應該留在家裏,用燭光守護他的女兒,斷不可主動反抗。但是電影卻表現這位父親在救女過程中,一路遇佛殺佛,對罪犯毫不留情,怒火沖天,像不像極端份子?為甚麼他的「極端行為」卻受到普遍觀眾的認同,都稱大快人心?

          證明當今西方的主流媒體鼓吹的價值觀,不但和普通常識脫節,甚至和自然的情感疏遠。幸而這篇文章遭到英語網民一面倒的反擊,看來言論自由還沒有完蛋。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