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其實並沒有被十字架釘死,而是喝下了一種藥,最終前往了印度

2019/06/01 21:03:37 網誌分類: 耶穌印度修行
01 Jun

許多傳說人物的原型都曾存在於歷史上,史學家們致力於發掘這些人物,為我們還原一個真實的歷史。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歷史上真的有耶穌這個人嗎?

對於這件事人們爭辯了兩千多年,到現在都沒有結果。

我們先拋開正統的宗教觀點不談(也就是耶穌即為真神的說法),近年來對耶穌是否存在的爭論逐漸衍生了“神話派”和“歷史派”:

“神話派”覺得耶穌僅出現於神話中,耶穌並沒有出現在歷史中,耶穌的形象就是基督徒為了傳誦宗教信仰而創造出來的。

“歷史派”則結合史籍和文化傳說,將這些材料修訂梳理,認為,雖然關於耶穌生平傳記等資料甚少,而福音書中的記載又太過含糊不清,疏漏的地方較多,但是,耶穌還是一個真實存在於世界上的人。

“歷史派”的說法有理有據,也是現今以來最容易被人接受的說法。這裡,我們來看看“歷史派”梳理出來的耶穌傳記,大體描繪了這個傳奇人物的生平:

他們認為,這位被現在數以億計的基督教徒信奉的“救世主”耶穌是一個凡人。他是一位生長在巴勒斯坦的拿撒勒族人,由於他創立了基督教,所以,被後來的基督徒崇奉為“上帝”。

耶穌的父親名叫約瑟,是一個木匠,他的母親名叫瑪麗婭,耶穌還有3個弟妹。但是,耶穌從小沒有受過傳統的正規教育,由於,他的父母是虔誠的教徒,每年都要去宗教聖地耶路撒冷誦經朝拜,每次都會帶上長子耶穌同行。耶穌從那裡了解了巴勒斯坦和外部世界的情況,獲得了豐富的知識涵養。

耶穌大約在公元六年前出生,活了三十六歲,在他三十歲的時候前往猶太地區傳送教義。後來,耶穌帶領他的12個門徒,雲遊四方,到巴勒斯坦各地宣傳他創立的基督教。

耶穌聲稱:天堂即將到來,人們應該悔改生前的罪孽,信奉自己必將得到救贖,不信自己則會被定罪。他的思想在下層民眾中深受歡迎,他宣揚“天道”,號召民眾要把巴勒斯坦從羅馬帝國的統治下解放出來,重建繁榮昌盛的希伯來大衛王國。

“叫有權柄的失位,讓卑賤的高升;叫飢餓的飽食,讓富足的空手;凡自高的必降為卑,凡自卑的必升高。”在猶太人民的心目中,耶穌既是先知先覺的聖人,又是大衛王國的皇位繼承人。但是,耶穌抨擊了當地的統治者,對猶太地區的政策大加批判,所以,此舉也導致猶太貴族階級十分惱火。

後來,在猶太“逾越節”前夕,耶穌被教眾出賣,猶太大祭司拘捕了耶穌,以謀反之罪將耶穌扭送至羅馬駐猶太的總督府,最終,耶穌被長釘釘在十字架上身亡。

倘若,耶穌其人真的存在過,那麼,他的死亡也頗受爭議。

在福音書中,耶穌慘死後的第三日,以復生的姿態出現在門徒們面前,這群本來作鳥獸散的門徒們重獲勇氣,再度聚集在一起,繼續開展基督教的事業。

這種說法一直受到大眾的質疑,十九世紀就有個德國青年學者提出:耶穌死亡是否屬實,不能從他受釘刑這點得到驗證,只能從耶穌缺乏復活證明來查驗此事真偽。也許,倘若還繼續活著,後來,並沒有流傳下他復生的資料。若耶穌死亡,那就只能把他被釘在十字架上作為他真正的死因了。

除此之外,多方學者曾前往都靈大教堂檢測一塊相傳曾包裹耶穌遺體的墳布,但卻並未檢驗出個結果,這也使得大家對耶穌之死眾說紛紜。

二十世紀有兩本史學作品開闢的關於耶穌身世的新領域,他們獨特的觀點非常吸引讀者的眼球。英國作品《聖族與聖杯》是由三個作者編撰的,這三位學者耗費了多年時間翻閱了大量典籍和實地考察,最終,得出一個截然不同的結論:

耶穌並非是一個為了拯救世界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救世主,他是一個覬覦以色列王權的貴族,還娶了一個名叫瑪麗的女人,甚至,他有許多兒女。在密謀政變失敗後,耶穌逃亡到古法國地區,為了保護妻兒免受謀害把他們都留在了當地,捏造出自己被判釘刑的流言,隻身潛回祖國繼續自己的事業。

並且,耶穌的後人始終在當地繁衍生息,在五世紀的時候還成為了墨洛溫王權的統治者。十一世紀的時候,這群耶穌後人加入了東征的十字軍,耶穌的血統被稱為聖杯血統,這個秘密也始終被隱修會嚴加把守。

之後,這本書的作者還說:在教堂中被眾人膜拜的聖母像,並非耶穌母親的造像,而是他妻子瑪麗的造像。

這本書引起的爭議想必各位猜都能猜到,巨大的轟動使得這本書風靡歐美,甚至,還被西方人稱作“二十世紀最具爭議之作”。

《耶穌在印度》這部作品不同於前部書不著邊際的言論,而是提出一種具有歷史價值的說法。作者遊歷各地,無數次研究考量,最終提出一種說法:

耶穌年幼的時候為了逃避羅馬貴族的謀害,一路逃亡至亞歷山大城,在當地研習佛法,後來,又前往印度繼續修佛,在他二十二歲的時候才回到故鄉。此時的耶穌創建了基督教,開展了大量宗教活動,讓羅馬貴族階層為之忌憚,迅速逮捕耶穌並處以釘刑。

此時,為了營救耶穌,有人暗地裡餵他喝下了麻藥,使耶穌假死,然後,用重金打點關節,將耶穌的“屍體”取走,用解毒藥緩解了藥性使之“復活”。並且,耶穌痊癒後,在教徒中出現過很多次,後來又到其他地區傳教,將信仰播散到各地。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