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ter曾
master曾
master曾

30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2019/06/08 13:10:08 網誌分類: 教育
08 Jun

300頭條日報網站【普通話與廣東話口語對譯】

我們的目標:

1引導香港人用規範化的語法講「地道」的普通話。

2恊助新移民學習講「地道」的廣東話。

https://www.facebook.com/tsangmaster9449/mastertsang

http://mastertsang1.com/中國語文知識歡迎下載五星級官方網站

https://mastertsang.blogspot.hk/2013/08/2  更多中國語文知識谷歌

https://blog.stheadline.com/頭條日報頭條網master

 master曾

(4871)普通話說:項莊舞劍(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

解說: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是指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趷起條尾

(意思是意有所圖)

例子:你唔使趷起條尾我都知你想做乜laa3。

 

(4872)普通話說:不靠譜(bú kào pǔ)

解說:

不靠譜原意是指演奏樂器者,不依靠樂譜,即興創作發揮而演奏樂曲,後引申為技藝高超。

現比喻不切實際的言論、意見、方案、計劃、措施等,極易造成不良後果。

現指遠離公認的準則,規範。其含義也有以下四種說法:愛賣關子的人;愛吹牛的人;愛要面子的人;愛扯淡的人。

如果說某人辦事情「不太靠譜兒」意思是說他辦事不可靠,不讓人放心,靠不住的意思。

如果是說事情「不太靠譜兒」意思就是說這件事辦起來有難度,可行性不高。

靠譜是什麼意思?

靠譜是北方方言,後現代流行詞彙。靠譜是從「離譜」衍生出的反義詞,表示可靠,值得相信和託付的意思。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點死罷就

 

(4873)普通話說:殫財竭力(dān cái jié lì)

解說:

殫財竭力是成語,形容用盡所有的財力和人力。

殫、竭:盡。

出處唐·李邕《海州大雲寺禪院碑》:「粵若殫財竭力,刻桷雕題,積四三年,模造化意。」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頂櫳

「頂櫳」,是「最盡」或「極其量」的意思,究竟什麼是真正的「頂櫳」呢?

「頂櫳」一詞,來自廣東戲行術語,最原先的「頂櫳」,是戲院滿座的意思。

戲院滿座,不是叫「爆棚」嗎?

戲班落鄉演出,多在平地搭建臨時竹製的戲棚,客滿時,便是「爆棚」;

而「頂櫳」則在固定建築的戲院劇場內建成的。

早期南方的戲院,依照中國古老大屋的規格建成,只有地下一層堂座,並無二樓;

堂座最前臺上是銀幕(可以捲起,改做大戲的),台下便是兩排座位,中間有行人道,最後面便是入口,而入口處,有兩邊木堂櫳,即用圓木條做成的橫柵,好比現今我們新房子的鐵閘,晚間作防盜之用的。

以前的戲院,除座位票之外,也有企位票(即可站著看戲),當人多入場,站到緊貼入口的木櫳處時,這便是「頂櫳」了!

常用語是:「我頂櫳只可惜兩千元給你!」即我最多只能借二千元給你!  

 

(4874)普通話說:隨機應變(suí jī yìng biàn)

解說:

隨機應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機:時機,形勢。隨著情況的變化靈活機動地應付。

出處1《舊唐書·郭孝恪傳》:「世充日踧月迫,力盡計窮,懸首面縛,翹足可待。建德遠來助虐,糧運阻絕,此是天喪之時。請固武牢,屯軍氾水,隨機應變,則易為克殄。」

出處2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五回:「總而言之,我們做官,總要隨機應變,能屈能伸,才不會吃虧。」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執生

何謂「執生」呢?

簡單而言,就是「隨機應變」,「伺機行事」。即在事前沒有準備或臨時有變時,要懂得靈活異變。

「執生」一詞,原是戲行術語。因戲班必是現場演出的,臨場突變之事,無可預知。惟有靠演員臨場應變。

「執」,就是「把持」;「生」,就是「生機」。

「執生」並合起來,就是不可放過一線生機的機會,復引伸為機智的表現,這也是香港人引以為榮的強項。     

 

(4875)普通話說:一蟹不如一蟹(yī xiè bù rú yī xiè)

解說:

一蟹不如一蟹是成語,比喻一個不如一個,越來越差。

傳說古代艾子到海邊見到一隻圓而扁且多腿的動物,就問附近的居民是什麼東西,人家告訴他是螃蟹。過了一會,他又看見另一品種不同顏色的類似動物問旁邊人,人家回答說是另一種螃蟹,艾子仔細比較,感慨地說:“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出處1宋·蘇軾《艾子雜說》:「艾子行於海上,初見蝤蛑,繼見螃蟹及彭越,形皆相似而體愈小,因歎曰:何一蟹不如一蟹也?」

出處2清·翟灝《通俗編·禽魚》引《聖宋掇遺》:「以其嗜蟹,自蝤蛑至蟛蚏,凡羅列十餘種。谷笑曰:“真所謂一蟹不如一蟹也。”」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海軍對水兵水鬥水

「海軍鬥水兵」大多數香港人都懂其偈後語是「水(兵)鬥水(兵)」,

廣東話把海軍叫做「水兵」而「水」就係「水皮」意思是低水準,所以「海軍鬥水兵」意思就係「水(兵)鬥水(兵)」,

但是又有幾多人知道此俗語來源呢﹖

據老香港講,話說五、六十年代香港最普遍運動係足球,當年香港的足球聯賽單單甲組已經有十多二十隊參加,

另外還有預備組、乙組、丙組和丁組,

其中駐港三軍也有組「軍聯」隊參賽,但實力很差,屬「魚腩部隊」、「三零部隊」。

灣仔修頓球場因為鄰近添馬艦海軍基地及駐港三軍總部,而且訪港艦隊一定在灣仔上岸,那些軍人喜歡到修頓球場打波,那時候香港又經常有各國海軍訪港,所以停泊時上岸與駐港海軍打友誼波,任人參觀,但水準就真係「水鬥水」,所以便有「海軍鬥水兵」一詞產生。

 

(4876)普通話說:辭職不幹(cí zhí bú gàn)

解說:

辭職不幹意思是辭去所擔任的職務。

出處1《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荊公從夫人之言,一連十來道表章,告病辭職不幹。」

出處2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真不巧得很,前兩天他們夫婦才辭職另有高就。」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劈炮

現今,凡是下屬不滿上司而辭職的,廣東俗語,皆稱之為「劈炮」。

「劈炮」,本是員警術語。「炮」喻指警槍。

「劈」是個借音字,是「拋掉」的意思。

「劈炮」原是員警擲下佩槍,辭職不幹也。

在香港,做公務員的,除非犯了嚴重錯失,否則,很少遭政府解偏的。

警員是公務員,幾乎是吃鐵飯碗的人,故此,若一個警員要辭職的話,多是工作上不愉快,遂要怒擲「炮仔」(槍也),以渲洩不滿,這激烈動作,就叫「劈炮」。

當然,敢「劈炮」者,就等如不想幹下去的了!

逐漸「劈炮」一詞,流入坊間,成為所有打工仔自己辭職的代名詞。  

 

(4877)普通話說:捲鋪蓋(juǎn pū gài)

解說:  

捲鋪蓋意思是收拾行李離去,比喻被解僱或辭去職務,離開原來工作地點。

出處1曹禺《北京人》第一幕:「你們收拾不收拾?不收拾我就捲鋪蓋滾蛋。」“”

出處2錢鍾書《圍城》一:「阿劉啞聲告訴,姓孫的那幾個人打牌,聲音太鬧,給法國管事查到了,大吵其架,自己的飯碗也砸破了,等會就得捲鋪蓋下船。」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炒魷魚

正解:魷魚下鍋炒了以後會捲起來,好像捲的舖蓋一樣,被革職就得捲舖蓋走路啦

「炒魷魚」是「被解僱」的意思。

以前,到廣東或香港做工的外地人,僱主多以包食宿。

這些離鄉別井的打工仔,身上回能帶著輕便的包袱,頂多多帶一張綿被或竹蓆。

那時候的店鋪,多是前鋪後居,即屋前端是營業的鋪面,店主與夥記同住在店後的房間或閣樓。

當員工被老闆開除時,他便需收拾細軟離開,這動作便叫做「執包袱」或「炒魷魚」。

「執包袱」,看字面也明白個中含意,「炒魷魚」便要靠想像力了!

原來,廣東菜有一名為「炒魷魚」,即炒魷魚片,當魷魚片熟透時,便會自動捲成一圈的,正好像被開除的員工,在將自己的被鋪(席或綿被)卷起一束時的摸樣,故此,除「執包袱」之外,被解僱又可叫做「炒魷魚」。  

 

(4878)普通話說:豬頭三牲(zhū tóu sān shēng)

解說:

豬頭三牲是方言意思是指沒頭腦的人,或指做了不靈光事體的人。

詞性為貶義,通常用於調侃。

【豬頭三牲】來源:

“豬頭三”來源於古時吳越祭祀。祭品必備的三件物:豬頭一隻,雞一羽,魚一尾,合稱“三牲”。以豬頭為首,所以又稱“豬頭三牲”。

在吳語中“牲”與“生”同音,讀為sāng「豬頭三」,實際上是「豬頭三牲」 的藏尾語,“牲”即是“生”。開始就是指那些剛來城市生活,因為陌生而顯得笨頭笨腦的外來人。後來豬頭三的意思廣泛了,泛指那些處事愚蠢、不靈光、有點憨頭憨腦的人。

出處1郭沫若《反正前後》第一篇八:「別的學校、別的班次是怎樣我不十分知道,至少在我們丙班,他們之所以舉我為代表的心事,我是十分明白的。就是說:讓你這豬頭三去為我們撐門面,你沒有時間溫課,也好讓我們來高列。」

出處2《解放日報》1983.4.5:「黑五龍罵道:豬頭三,誰問你那些王八蛋爺叔,我是問你有沒投拜過咱碼頭上的爺叔。」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豬頭丙

廣東人罵別人呆笨時,會稱人家做「豬頭丙」!

哪為何會是豬頭「丙」,而不是豬頭「甲」或「乙」?

原來,這「豬頭丙」一詞,是改自上海俗語「豬頭三」的,那麼,為何又叫豬頭「三」,而不是豬頭「二」或「四」呢?

中文難學之處,就是多文字遊戲,

除了正統的呤詩作句外,還有猜燈謎、歇後語、及一種叫做「縮腳韻」的猜字戲玩,即是說話只講上半截,而聽者會明白(或猜到)下一截沒有講出來的意思,

例如廣東有一種著名飲料、茅根竹蔗水。而廣東人又俗稱「錢」為「水」,於是,當有人說「茅根竹」時,大家便意會這是「藉水」(借錢也,因「蔗」與「借」同音)。

話說回來,上海俗語那「豬頭三」,也是一句縮腳語,全句是「豬頭三牲」;

「豬頭三」者,即指被罵的人,是「牲」也。

「牲」,是「畜生」之意。

俗語經過時間和地區的隔閡,會有新變化和新解釋,所以,上海的「豬頭三」,由罵人是「畜牲」,到香港後,變為蠢鈍的人。  

 

(4879)普通話說:戳脊樑骨(chuō jí liáng gǔ)

解說:

戳脊樑骨是成語意思是在背後指責議論。

出處1劉心武《鐘鼓樓》第二章:「被人們當面無數次地訓斥批判,也被人們背後無數次地戳脊樑骨。」

出處2陳忠實《白鹿原》第20章:「你生氣你怕人戳脊樑骨嗎?」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督背脊

 ( 白話指背後說人壞話。)

 

(4880)普通話說:胡說八道(hú shuō bā dào)

解說:

胡說八道是成語,意思是沒有根據或沒有道理地瞎說。「胡說八道」的由來:當今辭典對「胡說」二字的解釋是「瞎說」、「沒有根據的或沒有道理的話」。其實原意並非如此。兩晉時期,人們稱我國北方和西方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為「胡人」。由於西晉王朝腐敗,導致胡人進攻中原,推翻了西晉的統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權。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八回:「你那曾見《素問》、《難經》、《本草》、《脈訣》,是甚般章句,怎生註解,就這等胡說亂道,會甚麼懸絲診脈!為了造語驚人,對仗工穩起見,有些文豪們簡直不恤胡說八道的。

胡說八道「胡說八道」的意思就是「胡人講八道」,那麼這裡胡人所說的「八道」應該是什麼呢?

因為「胡說」一詞,我們基本可以把時間胡說八道的產生時間確定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們知道佛教是東漢時期傳人我國的,而魏晉時期是中國道教非常興盛的時候。從當時的社會情況來看,這裡的八道講得應該是道教的八道。

附上道教「八道」:

一為入道,進入道門;

二為學道,學習修道的理論和方法;

三為訪道,請高人指點研修, 四為修道,修行;

五為得道,通過修行、參悟,道行日深;

六為傳道,普渡眾生進行傳道;

七為了道,脫胎換骨完成修道過程,

八為成道,飛天成仙。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發噏風

 ( 白話噏[粵語]nged1胡說,噏風:無根據、無蹤影。

指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毫無根據地亂傳播。)

 

(4881)普通話說:東張西望(dōng zhāng xī wàng)

解說:

東張西望是成語,形容這裡那裡地到處看。

張:看。

出處1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見範進抱著雞,手裡插個草標,一步一踱的,東張西望,在那裡尋人買。」

出處2明·馮夢龍《古今小說》卷一:「三巧兒只為信了賣卦先生之語,一心只想丈夫回來,從此時常走向前樓,在簾內東張西望。」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眈天望地

 

(4882)普通話說:自作自受(zì zuò zì shòu)

解說:

自作自受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自己做了蠢事或壞事後帶來的不良後果,自己承擔。

出處1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這個不妨。若是打折了手腳,也是他自作自受。」

出處2明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十八:「你自作自受,你幹壞了事,走失了丹,是應得的。」

出處3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一回:「他這會子不說保養著些,還要捉弄人;明兒病了,叫他自作自受。」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食得鹹魚抵得渴

(意思是有些事情既然選擇了去做或答應了,就要敢於承擔後果)

 

(4883)普通話說:勾心鬥角(gōu xīn dòu jiǎo])

解說: 勾心鬥角

勾心鬥角是漢語成語,原指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

後比喻用盡心機,明爭暗鬥。

出處唐· 杜牧《阿房宮賦》:「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典故解釋】:

原形容宮室建築結構的交錯和精巧,杜牧那首著名的《阿房宮賦》,裡面有一句描寫阿房宮的句子:

「各抱地勢,鉤心鬥角」。

意思是(阿房宮的)房屋依勢而建,屋內建築向房心聚集,房屋邊角對峙而立,大氣壯觀。

後來,人們根據自己理解,借用其中的「心」和「角」,用以形容不良用心和口角之爭,

成語的範圍和內容完全發生了改變。

當形容幾個人不和睦,喜歡給對方「下絆子」、「穿小鞋」時,我們常會用到勾心鬥角這一個成語。但「勾心鬥角」產生之初,無論其範圍還是內容,和人際關係這個領域是沒有關係的。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狗咬狗骨

(意思是窩裡鬥)

 

(4884)普通話說:裝腔作勢(zhuāng qiāng zuò shì)

解說:

裝腔作勢是一個漢語成語,意思是故意裝出一種腔調,做出一種姿勢,用來比喻故意做作。

出處1《西湖佳話·西泠韻跡》:「娘娘不消著急,他這兩三日請我不去,故這等裝腔作勢。」

出處2羅廣斌楊益言《紅岩》第十三章「餘新江望著眼前這個橫蠻無理,慣於裝腔作勢的敵人,氣憤地握緊了拳頭。」

出處3老舍《開學的日子》:「他沒有遲到早退的,裝腔作勢的惡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係威係勢

(意思是好像煞有介事的樣子。)

 

(4885)普通話說:不近人情(bù jìn rén qíng)

解說:

不近人情是成語,意思是不合乎人的常情。

也指性情言行怪僻

出處1《莊子· 逍遙遊》:「大有徑庭,不近人情焉。」

出處2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置之千萬人之中,其聰俊靈秀之氣,則在千萬人之上;其乖僻邪謬不近人情之態,又在千萬人之下。」

出處3《老殘遊記》第十一回:「今者,不管天理,不畏國法,不近人情,放肆做去,這種痛快,不有人災,必有鬼禍。」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唔臭米氣

(意思是幼稚、無知)

 

(4886)普通話說:四清六活(sì qīng liù huó)

解說:

四清六活 是成語,形容機靈幹練。形容動作或思維機敏,變化極多。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九回:「何濤道:這幾個都是久慣做公的,四清六活的人,卻怎地也不曉事,如何不著一隻船轉來回報?不想這些帶來的官兵,人人亦不知顛倒」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眉精眼企

 

(4887)普通話說: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rèn píng fēng làng qǐ,wěn zuò diào yú tái)

解說: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是成語,比喻隨便遇到什麼險惡的情況,都信心十足,毫不動搖。

同“ 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

出處《人民文學》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台 ,單等撒網下鉤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神仙過鐵橋─包穩陣

 

(4888)普通話說:驟風急雨(zhòu fēng jí yǔ)

解說:

驟風急雨是成語,意思是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同“驟雨狂風”。

出處1宋·郭熙淳《林泉高致·畫訣》:「夏山雨過,濃雲欲雨,驟風急雨,又曰飄風急雨。」

出處2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三:章「我看,虜騎行軍甚疾,常如驟風急雨,恐怕你們想助我一臂之力已經來不及了。」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掘尾龍拜山─攪風攪雨

表面意思是指掘尾龍拜山的時候會行雲布雨,暗指是非之人搬弄是非、造謠生事。

另一種是指時間緊迫,來回怱怱,可說是掘尾龍拜山,雲來霧去,雷鳴電閃,風暴雨狂。

粵語“掘尾龍”,指斷了尾巴的龍。

在珠三角地區,「掘尾龍拜山」可看作是每年三四月間一種天氣現象的別稱:

明明是麗日藍天,但轉瞬之間天色會黑如墨汁,繼而風動雷鳴、滂沱大雨傾盆而下。

因為時值清明,所以老人家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聯想到是掘尾龍拜山所致。

【歷史典故】

掘,粵語中有禿、斷之意,常見有掘頭路(死胡同)、掘頭掃把(禿頭掃帚)等用法。

掘尾龍,所指的就是一條斷了尾巴的龍。

掘尾龍原是一條大蛇,被逢簡(今順德杏壇鎮北端)一學生哥收救,兩人成為好朋友。

後來,大蛇因為驚嚇了學生哥的母親而被其將尾巴弄斷。

學生哥因病死去之後,大蛇前往拜祭之時化身為巨龍。之後每年的清明,掘尾龍都會前往拜祭學生哥,而此時必然會烏天暗地、密雲蓋頂、狂風驟雨。

這個故事的神話意味十足,而「報恩」的主旨卻是十分明顯。

 

(4890)普通話說:聽天由命(tīng tiān yóu mìng)

解說:

聽天由命是成語,意思是聽任事態自然發展變化,不做主觀努力。

也比喻碰機會,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由:聽從,隨順。

出處清·劉鶚《老殘遊記續集》第二回:「死活存亡,聽天由命去罷。」

廣東話應該這樣說:跑馬射蚊鬚      

(廣州俗語)形容事情全無把握,好難搞得掂。

五星級語文工作室官方網站

http://mastertsang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