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切爾諾貝爾》要問為甚麼

2019/06/13 04:12:51 網誌分類: 生活
13 Jun
           英美合拍電視劇《切爾諾貝爾》,無意間在香港中產觀眾和年輕人當中引發共鳴,比起前幾年熱捧的《紙牌屋》,這個選擇雖有點意外,但從側面證明觀眾口味有所成熟。

          《切爾諾貝爾》的劇情並不複雜,災難爆發,如何救災,如何善後,以及最關鍵的,尋找災難起因。有朋友稱不忍觀看其中殘酷情節,但各種悽慘過程,比不上最後大結局的真相剖白。

          大結局幾乎全是文戲,可以當英文示範教材,庭上指證環節和倒敍畫面,向觀眾展示何謂「黨文化」。西方觀眾不了解蘇聯這種特殊制度,譬如甚麼叫黨性,為甚麼有黨性無人性?劇中審訊室盤問一幕,表現手法簡單直接,戲劇效果極為震撼,僅這一幕,也值得奧斯卡獎。

          切爾諾貝爾核電站的爆炸,是一場人禍的完美風暴,其中只要有一兩個環節不出錯,就不會釀成最終的滅頂之災。即使全部環節出錯,只要最後一關守住,也可以有驚無險,不至於闖出大禍。但是現實很殘酷,沒有一個環節不出錯,冥冥中好像有主宰。

          為甚麼會在夜間換班,為甚麼調用新人初哥,為甚麼黨官不聽人勸,為甚麼下屬無反抗意志,為甚麼接連撒謊,一個謊言蓋另一個,為甚麼為甚麼,沒完沒了,答案呼之欲出,人人心知肚明,就只有一個原因。

          這齣神劇金句連篇,即使演員的表現十分克制,也聽得出字字帶血,譬如「每一個謊言都是對真相的一筆欠債,終歸是要還的。」「我曾經害怕真相的代價,現在我只問,謊言的代價是甚麼?」「礦工在黑暗中工作,但他們心如明鏡。」等等不能勝數。

          即使發生在萬里之遙,三十多年前,切爾諾貝爾爆炸是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核電站災難,屬前所未有,不要說當時窮困的蘇聯手足無措,世上任何國家任何人都沒有相關經驗。但是最終,還是數以萬計的普通人付出生命代價,拼死救災,才能償還一小撮黨官的失誤。

          一小撮人的錯誤,闖出了彌天大禍,但是埋單的卻不是罪魁禍首,而是大多數無辜的人。「神劇」之稱並非過譽,也無誇張,就在當下這個時刻,香港人突然看明白了。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