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的污名化

2019/06/20 04:12:44 網誌分類: 生活
20 Jun
          倫敦最近一周內,接連發生五宗嚴重傷人案,受害人多達十一人,其中四人不幸遇難。從今年年初至今,謀殺案累積超過六十宗,更加坐實「罪案之都」之名,甚至美國總統特朗普在接受英女皇邀請到訪期間,也趁機發難,怒斥倫敦市長簡世德管治倫敦是場災難,其人堪稱國恥。

          倫敦治安惡化,因為簡世德主政期間,「多元化」政策愈趨深入,加上全球化經濟主導,倫敦本地人大量向外遷徙,定居郊外,只視倫敦為打工的地方;上有國際大財團進駐,都是全球化的國際精英,拿著其他國家的護照,整天飛來飛去,日夜顛倒,堪稱無根遊民;下則東歐、非洲、亞洲各國移民,都各自圍爐取暖,自成一國,放眼望去,倫敦各移民聚居區恍如小型租界,雖然種族多元,但是彼此不必文化交流。

          這上下兩端不斷壓擠,加上倫敦本地人的遷出,一個城市的認同感、凝聚力,到今天這個地步,幾乎分崩離析,形成主流文化的真空,此即全球化浪潮的結果,今日倫敦則「有版你睇」。

          倫敦過去是大英帝國的首都,才有名言「一個人如果厭倦了倫敦,也就厭倦了生活」之說,問題是,今日倫敦的身份認同感是甚麼?遊客到倫敦,是慕名於大笨鐘、大英博物館、福爾摩斯、小熊柏靈頓等英國傳統文化,還是更有興趣不同移民帶來的多元風俗?這個問題,值得文化學者深入研究。

          但是在政治上,今日的倫敦已經給民主傳統敲響警鐘,民主和本土利益互為表裏,如果台上的政客,家住鄉郊大宅,又在甚麼蔚藍海岸擁有別墅,家人都持外國護照,丈夫在瑞士銀行工作,女兒在美國大學讀書,卸任之後便去加勒比海享清福,這樣的政客,又怎麼可能在乎接下來這個地方是禍是福?

          觀乎香港人六月兩次大遊行,在國際上贏得廣泛支持及喝采,鼓舞人心,並非偶然,因為對比今日倫敦之亂象,倫敦人卻沒有走上街頭,要求政府盡力保障治安,表達民意對生活文明的追求,頗令人遺憾。

        陶傑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