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因地制宜拓新質生產力 | CEO有料到

2024/05/13 02:13:29 網誌分類: 生活
13 May
        

  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近期焦點,不僅是國家《政府工作報告》的重點領域,也是特區政府的新任務。如何配合國策,「因地制宜」,發揮本身優勢,更好助力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港府未來的重大課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提出。中聯辦主任鄭雁雄說「新質生產力」是對中國經濟提質升級的把脈定向,也切中了香港的逼切需要,建議香港要着重質量發展,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日前再進一步闡述,「新質生產力」與「科技第一生產力」某種意義上是一脈相承,基本內涵就是以科技創新作為生產力提升的最重要途徑。

  簡而言之,就是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高質發展。但正如習主席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因地制宜,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促進產業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

  對香港而言,因地制宜就是要發揮香港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優勢。香港既是國際金融中心,又是國際貿易中心,除了現代服務業等傳統優勢行業,不少新興產業正在蓬勃發展,以生物健康科技為例,本港的臨床研究數據受世界認可;人工智能方面,香港學術論文數量及被引用次數在全球前三名,同時培養出不少獨角獸企業如商湯、思謀科技等。

  香港也正加速創新科技發展,致力布局南金融北創科的發展格局。其中,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規劃就明確提出了以創新科技驅動。另外政府銳意加速綠色發展,促進先進科技落地應用,幫助傳統產業升級轉型。正在積極建設的超算中心,也為科技創新提供強大的算力支持。

  金融更是香港最大優勢,「新質生產力」涉及龐大的資金需求,香港可以信貸融資支持科技創新,釋放銀行體系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

  教育方面,香港擁有5間全球百強大學,也有頂級專家、醫學院、研發中心和實驗室,科研實力雄厚。據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2020年研究評審工作」顯示,八間資助大學逾7成研究項目達到「國際卓越」或以上水準,2成半項目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充分展示香港擁有良好基礎研究實力。

  可是,要發展新質生產力,香港仍要在多個方面追落後。譬如在科研成果轉化上,目前未算突出。故政府推出「產學研1+計劃」,為大學團隊提供最多1億元資助上限,配對大學或業界資金,推動科研轉化成產品。

  此外,在「創新」人才上,也存在缺口。去年《香港創科人才指數2023》報告推斷,從事創科業的人士到2032年估計達到6.5萬人,與《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預期2032年達到10萬人,存在很大差距,政府和業界須思考,如何完善人才政策,吸才搶才育才多管齊下,為香港儲備創新型的優秀人才。

  要發展創新優質產業,必須建立產業環境,但這方面也是香港一大弱項,因此要擇優而為。去年《施政報告》提到投入百億設立「新型工業加速計劃」,以支持推進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發展。但這些產業是否具備發展「戰略性產業」的條件,配套政策是否有足夠支援,如何能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仍有待釐清。

  特區政府應及早制訂戰略性發展藍圖,研判香港的科研人才和各項成果上的優勢,從而選定有機會突圍而出、能持續開拓優勢領域的產業。同時透過頂層政策設計、法規指引、基礎建設提供支援,例如撥地發展相關專業的產業園區等,鼓勵企業在港投資設廠、發展重點產業。

  基於香港市場規模較小,發展創新產業,須尋求大灣區的支援。特區政府當前重點是與內地合作補足短板,推動政策溝通、灣區深度融合,讓香港的基礎研究優勢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優勢更好互補,進一步推動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並為內地城市拓展國際化發展途徑,發揮聯通世界的作用。

  配合全國發展的大格局,特區政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定要有所取捨,現階段應檢視自身所長,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瞄準目標發力,將本港的基礎研究優勢與大灣區城市的產業優勢進行互補,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加快取得成就。

蔡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