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無濟於事:如何調整與挽救婚姻 (1)

2019/08/12 10:16:48 網誌分類: 前世今生談愛情
12 Aug

自序:我的婚姻是如何挽救成功的
 
在結婚的頭三年,我和太太經常意見不一致。我們爭論,試著去改變對方,又試著妥協。那時候我們訂下不少廊議,並且進行過充分的交流,但是一點用也沒有,似乎我們越“努力”,距離對方就越遠。
  
我們終於灰心失望,便去找心理專家和朋友談,卻發現他們也在為同樣的問題所困擾。
  
但我們非常幸運,遇到了一位使我們能夠正確面對婚姻問題的人,這個人就是希德•班克斯。我們第一次見到希德的時候,他正在一間大型的會議室裡演講,在聽眾裡面,至少有十對幸福的夫妻,而我們這一生中所遇到過的幸福夫婦全部加起來也不到十對。
演講結束以後,我們和一些夫婦交談,他們看起來都非常親密,而且態度輕鬆自在。很明顯,這些人喜歡自己,也喜歡伴侶的陪伴。他們說,所有在場的夫妻的婚姻以前都出過問題,但是聽了希德的演講後,婚姻關係得到了改善。
  
我們參加了下一場的演講,而且這—次,我們聽得很用心。希德認為成功的婚姻有兩樣東西最關鍵——肯定對方和了解對方。他說當人處於快樂狀態時,關系中所謂的“問題”就會自行解決。

不過在那時,我深信,如果希德了解我們夫婦的關系的話,他會覺得我們兩個是個特例。但我看得出來,他的信念對大家的確有幫助,也許他的理論也真的能夠幫助我們。

結果證明確實如此,我們不再那麼急切地試著左改變對方,相反開始喜歡和欣賞對方。慢慢地,欣賞對方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爭執的習慣逐漸消失,彼此的關係從不論我們有多努力卻變得越來越糟,到不用努力卻持續地改善。如果這種轉變能夠發生在我們身上,那麼它也能岀現在任何人身上,只要你有一顆諒解的心。

當夫婦們前來諮詢的時候,並不是來學習怎樣和對方相處,他們想要的是輕鬆和令人滿意的關係。適應、掙扎和妥協,只有在關係不和睦的世界裡才會出現,不幸的是,我們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婚姻關係中互相『解的程度是如此之低,掙扎、適應和離婚都變成了常態。目前有關婚姻關係的觀念都充滿了困惑,很容易將人們的婚姻誤導到不和諧的狀態中。

本書討論13個最流行、卻最易誤導人的有關婚姻關係的謬說。針對每一個謬說,本書都提供了一個最具建設性的觀點,供讀者參考。

書中的報告都是根據真實的臨床報告改寫而成的,所有案例中的夫婦的反應都是真實的。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拓展讀者的視野,看看人類可以改變得多快,多麼富有戲劇性。 

書中的案例並不是逐字逐句記錄下來的,不過,的確是真實案例的精華,因此,書中的任何一節都可以說是多次臨床經驗的總結。

如果大家用開闊的心胸來閱讀這本書的話,可能會看得出,確實有能使夫妻易於相處的方法。也許有一天,孩子會問;“為什麼在90年代前,有那麼多不快樂的婚姻? ”他的父母也許會冋答:“我不太清楚,也許在那時候,人們不太懂得夫妻間的關係吧!很高興我們現在懂得了許多。 ”

這本書是改變內心世界的催化劑,如果能夠改變心境,婚姻就有了新的基礎"這種改變具有魔力,可以清除掉彼此間的苦惱,使你擁有全新的開始°

如果身體內有個部位功能不良,例如腎臟不好,腿斷了,或是有胃潰瘍,這些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康复。但是夫妻關係不好,即衝突、厭煩或怨恨,不需要恢復的時間,隨時可以言好如初。改變內心可以在瞬間完成。

我知道改變內心可以恢復和諧關係,本書告訴大家改變內心是什麼,以及改變內心是多麼的自然。如果大家了解這種改變內心的力量,離婚就會成為稀奇的事,婚姻諮詢醫生會變成專門改變他人內心的人。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兩性關係的書籍,而且還有很多婚姻輔導醫生努力地幫助夫婦相處,那麼為什麼離婚率還會這麼高,幸福的婚姻又為什麼這麼罕見呢?

在每個領域裡都會有那麼一段時間,人們覺察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後用新的牛活方式取而代之。小時候,我父母堅持要我吃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蛋、瘦肉和奶製品之類的東西,現在大家都知道這些食物對健康會造成威脅。在認識到細菌的危害之前,人們喝污染的水,傳染性疾病西處傳播,到了今天,正確的衛生習慣阻止了傳染病的擴散。


至少從60年代開始,關於婚姻關係方面的研究,一直搞不清楚是什麼力量使關係惡化,也不知道怎樣才能改善已惡化的關係。因此,大眾和心理醫生一樣,本來想要滅火,卻一起無知地在婚姻的不和諧中火上加油。

本書所展現的觀念,就是能夠熄滅火焰並且使之永不復燃的“水”。我知道這些觀念有效,因為在這麼多年臨床治療中,我看到無數的婚姻關係言好如初。

這些觀念其實並不是什麼新的理論,而是常識,但它在心理學家無知地散播一些錯誤的觀念時消失無踪。
 
本書是現今婚姻關係理論180度的轉變,同時也代表給人以希望的一種新哲學。

許多婚姻諮詢專家說,過去所有未被表達岀來的情緒、慣性和不良的溝通,導致關係緊張。但這裡所說的幾種因素實際上是婚姻關係緊張的症狀,而非起因。


真正的原因,其實是沒有安全感。痛苦的回憶、負面的情緒、慣性和不良的溝通,都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

如果想要了解人會做某件事的原因,以及人為什麼有某種感受,只要了解“沒有安全感”在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就夠了。“沒我安全感”是苫惱和所有適得其反行為的起源,不安全的想法會定期岀現在腦海裡,如果我們能夠將這些想法置之不理,就可以保有安全感和最理想的自我——容易相處、喜悅、有同情心,而且有智慧。如果一直停留在沒有安全感的狀態,最後就會變得十分苦惱。
 
沒有安全感是人類最普遍的心理疾病,要治好這種疾病,只有靠了解想法、感覺栢心態是如何運作的那種心靈力量。本書對這些力量是如何在生命和婚姻關係中產生喜悅和滿足感的過程,提供了最佳的詮釋。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