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癆:高傳染性的「催命使者」

2019/12/02 04:13:54 網誌分類: 經濟
02 Dec
          結核病俗稱肺癆,曾經困擾了香港社會超過一百年。香港最早的官方記錄是在一八四九年的癆病(Phthisis)和淋巴結核(Scrofula)病例。

          肺癆是經由空氣傳播,患者咳嗽或打噴嚏就會將帶有病菌的飛沫在空氣中擴散,其他人吸入飛沫就有機會受感染,傳染性甚高。據政府統計檔案顯示,一九○○年有八百四十五人死於肺癆,即每十萬人就有二百人因此喪命。換到現今七百五十萬人的香港計算,一年內就有一萬五 千人死於此病,非常可怕。

          戰前的香港是繁忙轉口港,南來北往的商業活動為香港和珠三角地區居民提供大量勞動工作的機會。大量旅港工人聚居在碼頭附近,人口壓力帶來了公共衛生問題。例如工人居住在稠密而空氣侷促的地方,殖民地政府亦未有注意到問題的嚴重性,使他們的生活環境成為了傳染病滋生和擴散的溫牀。

          西醫李樹芬痛惜肺癆困擾華人最甚,於是在一九一六年編《肺癆防治大要》小冊子作為普及醫學知識的方法。書中記述肺癆的病因、傳播方式、病徵、驗診、療法等,更有與中醫知識相對參照,載有中醫雅稱肺癆為「催命使者」。冊子向華人推廣公共衛生觀念,以預防作為對抗病魔的第一道防線。

          為了保障病人不會延誤診症時機,冊子針對當時坊間流行的偏方和謠言作出反擊。時人相信偏方,認為飲用墨汁和兒童的排洩物可以治療吐血,當發現偏方無效時病情已變得嚴重,難以根治。至一九五二年,政府才開始為學童接種卡介苗(BCG)防癆。到了一九七○年,肺癆在香港才漸受控制。

        知臨集團創辦人及行政總裁

        禤駿遠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