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真的「慈悲為懷」嗎﹖

2019/12/18 21:29:26 網誌分類: 真假修行
18 Dec

佛祖真的「慈悲為懷」嗎﹖

「出家人慈悲為懷」這句話經常聽到,但因每個人所接觸之出家眾因緣不同,所以對這一句話認同的程度也不同,也許這一句話是在勉勵出家眾要他們不要事事與人計較,應將予人快樂或拔人之苦的「慈悲胸懷」牢記在心,也可能是在告訴其他的民眾說出家人都具有慈悲心,因此不會做一些不慈悲的行為出來,雖然修佛的信眾們都很認同這一句話,但對佛教因緣不深或是與出家眾經常相處而受他們氣的一般民眾,則一定無法同意這樣的說法,那麼什麼是「慈悲」呢﹖依據達彌儒道的說法「慈」者是指給予他人快樂,而「悲」者是指拔除他人之痛苦,而慈悲依佛教的說法亦區分為眾生緣慈悲、法緣慈悲與無緣慈悲三種,那麼何謂「眾生緣慈悲」﹖所謂眾生緣慈悲就是指對一切眾生都視同父母、兄弟姐妹或眷屬,常起予樂拔苦之心,這是凡夫未斷煩惱有學之人所起的慈悲心,那麼何謂「法緣慈悲」呢﹖所謂的「法緣慈悲」就是指破除我相,對所有眾生隨力隨意予樂拔苦,這是指斷煩惱達於法空之三聖人所起的慈悲心,那麼何謂「無緣慈悲」呢﹖所謂的「無緣慈悲」則是指心無分別心普救一切,不斷對一切人類拔苦予樂,更對一切有情動物都起愛護憐憫之心,這是諸佛所獨有的慈悲心,看到網路有關佛學問答中對慈悲之解釋與分類,顯然他們不認識真正的「佛」是什麼,因為佛根本是沒有「慈悲心」的,有「慈悲心」是人的觀念,絕對不是「佛」的觀念,因此一般佛教徒口中稱唸的「我佛慈悲」應該是誤解而非真實現象。

「佛」只有「佛性」根本沒有「人性」,如果說佛還存有人性,那一定是指「活佛」、「假佛」或是「菩薩」,為什麼呢?因為只要是稍有人性的人不管他是哪一種慈悲心,都是無法成「佛」的,何謂「佛性」﹖只要是某一個靈體祂已經袪除了對宇宙間萬靈、萬象、萬事或萬物的分別心、比較心、執著心與貪嗔癡心之覺者才能算是佛,而「眾生緣慈悲」的觀念就是將眾生當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眷屬,這些都是標準的「人性」,因此有「眾生緣慈悲」的觀念的人還是凡人不可能是「佛」,因為如果不將眾生當成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或眷屬難道就不需要對牠們慈悲嗎﹖其次談到「法緣慈悲」,雖然已經破除我相,對所有眾生隨力隨意予樂拔苦,仍然有「眾生相」當然也是凡人,第三談到「無緣慈悲」,心無分別普救一切,不斷對一切人類拔苦予樂,更對一切有情動物都起愛護憐憫之心,這仍然是有「眾生相」的觀念,一個四相未除,仍具有善惡心、愛恨心、分別心的靈體都還只是普通凡人的靈體而已,絕對不是「佛」,佛教許多的修行人嚴重的誤解「佛」,佛是無善無惡、無愛無恨、無人無動物、無有情眾生或無情眾生之觀念,有了拔眾生苦的觀念就是還有「善」的觀念,有給予眾生樂的觀念,就是還有「愛」的觀念,那不是分別心是什麼﹖執意要給予萬靈蒼生予樂拔苦,這不是「執著心」又是什麼﹖為什麼佛教徒們所供奉的觀世音菩薩之聖號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而不是「慈悲觀世音菩薩」,因為「慈悲」是凡夫俗子的觀念,而沒有「慈悲」或是「不慈悲」的罣礙心與分別心之「大慈大悲心」才是真正仙佛的觀念,「慈悲心」是有對象的私心,「大慈大悲心」則是隨因緣果報,不針對任何對象,一切順其自然的公心,自然才是「道」,同情、關懷、慈悲或是放生等觀念都是「善的觀念」而不是「道的觀念」也不是「佛的觀念」,雖然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一種自然法則,但善惡之報都還需要在來世輪迴時才能討報,既然來世還要輪迴凡塵去享受福報,那麼他們生前所得的是「福德」而不是「功德」,如此又如何使我們自己的靈體超脫呢﹖修行的最終目的是「靈體解脫」而不是在來世「獲得善報」,因此具有「善的觀念」所做的行為稱為「善行」,所做的事稱為「善事」而不能稱為「真修行」,因為善惡的分別皆是「人的觀念」,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不管起的心是「善念」或「惡念」都是起心動念,因此皆是遠離了本性,不是嗎﹖初生之嬰兒有「赤子之心」那顆心即是「本心」,亦稱為「佛性」,所以佛教界才有「人人原本都是佛」之說就是這個道理,滿月前的嬰兒他們有善念、惡念或慈悲心嗎?還不是長大之後因為六塵污染了六根之關係才漸漸的產生了善念、惡念或慈悲心等「凡心」,因此眾生一有凡心俗念即是落入後天為凡人,我等修行人豈能誤認佛是慈悲為懷的呢?如果是的話那佛跟凡人又有何不同?豈夠資格當「佛」,不是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