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訴失戀 每個反射弧長的人,都是 52 赫茲鯨魚

2019/12/20 00:34:40 網誌分類: 閱讀
20 Dec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都來向我傾訴失戀的問題。一個朋友在分手當晚打越洋電話給我哭訴到了凌晨;一個朋友失戀後一直走不出來,隔三差五約我喝酒消愁。

還有一個朋友的體驗比較特別,她在分手的當天告訴了我這件事,我緊張地立刻撥了電話過去——她很喜歡對方,他們也在一起很長時間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她語氣格外平靜地告訴我:「別擔心,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我真的沒什麼感覺。」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又接到了她的電話。她告訴我,她這麼久一直很淡定,直到她剛剛過馬路時,突然收到一條北海道旅遊的廣告短信,想起他們本來約好了這個冬天要一起去那兒看雪。於是她盯著那條短信,在馬路上痛哭起來。她在電話那頭抽泣著問我:「為什麼我的反射弧這麼長?」

大家生活中或許都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用「反射弧太長」來形容自己,重大事件發生的當下,他們表現出一種近乎「默然」的狀態,並總要過上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這些事情可能小到受了欺負或驚嚇,大到生離死別,有時候是快樂,有時候是悲傷。

他們在當時似乎感受不到這些「應當在那裡」的情緒,而會在已經過後的某一個、甚至是顯得很隨機的時刻裡,感受到雪崩一般的、關於那件事的情緒。

為什麼有的人會「慢半拍」,甚至慢 n 拍?為什麼他們無法及時地感受到情緒?反射弧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反射弧長,有兩種常見的實質

人們在說一個人「反射弧很長」時,提到的「反射弧」和生理上的神經結構並無關係,它只是被用來類比一種情緒反應滯後的現象。當我們在心理學的語境中討論這種現象時,它的背後有兩種常見的實質:
1. 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情感隔離(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防禦機制,它指的是個體將自己與某種不愉快或不舒服的情境隔離開來,不去面對可能由此觸發的傷害或痛苦,德國黑螞蟻生精片副作用在情緒進入意識之前將它隔離起來。

情感隔離與單純的壓抑或否認之間的不同在於,壓抑和否認是連理智上都意識不到「需要有情緒」的,而情感隔離則是,你理智上知道「此處應該有情緒」,但你實際上卻無法意識到它。

比如,你理智上很清楚「我的親人離開了」,或者「我們已經分手了」,以及你應當悲傷的事實,但由於你將與之對應的情緒隔離在了意識之外,所以你在情感上顯得毫無波瀾。人們平時說的「沒有實感」就與這種防禦機制有關。

但,情感隔離被認為是一種緩衝,而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我們很難做到將其永久的隔離,情緒終究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衝破束縛住它的牢籠,亦或是徐徐地、緩緩地從那個困住它的盒子中洩漏出來。

因此,慢半拍的人們,也有可能是在事情已經徹底過去,我們感到「安全」之後,一點一點地開始反芻。

2. 一種創傷的結果

在關於創傷的研究領域中,提出了一個叫做滯後壓力反應綜合徵(Delayed Stress Response Syndrome)的名詞(Horowitz & Solomon, 1975)。它指的是那些在創傷事件發生的當下表現得沒有大礙,卻在創傷事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後,才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創傷後反應的現象,比如噩夢,記憶的閃回,情緒崩潰等等(Brende & Benedict, 1980)。

這種延遲的情緒反應,可能是神經系統在遭遇壓力時的一種「凍結(freeze)」一炮到天亮狀態(Cori & Scaer, 2008)。有學者認為,在早前就經歷過未處理的重大創傷的人,更容易在遭遇創傷事件時進入這種凍結的狀態。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女生開始進入一段戀愛關係,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她都感受不到自己對這個男生的感情,只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樣的原因,覺得他們應該在一起。後來的案例分析讓我們了解到,顯然,這種「不知道 液態威是什麼」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吸引力。只是因為女生過去有過重大的童年創傷,導致她處於凍結狀態裡,她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感情。

同時,早期的未處理創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正常情緒能力的發育 ——包括感知情緒的能力,辨別情緒的能力(aka.情緒粒度),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不夠完善的情緒能力使得人們習慣性地和自己的情緒處於脫離的關係,且更喜歡用頭腦和邏輯解決問題,他們的情緒往往顯得滯後於思考能力。

要注意,反射弧長≠沒有感覺

「慢半拍」們並不是真的沒有感覺,他們只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主動或被動地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們和之前我們寫過的述情障礙(點此查看)不同,述情障礙者既無法感知情緒,也不能理解和表達它們,這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而不是一種策略或應對機制。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