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chann222
peterchann222
peterchann222

讓小學生學不好英語的“七宗罪”,影響孩子打牢英語基礎

2020/03/12 00:50:25 網誌分類: 生活
12 Mar

絕大多數人接觸英語是在小學的時候,一直到大學畢業,但是很多人學了十多年英語,卻有時候連一句完整的語句都說不出來,更別產生興趣。為什麼我們能够學好其他科目也能應用好其他科目,偏偏英語就不行。

其實我們一開始接觸英語,就已經犯了很大的錯誤。中國英語啟蒙教育的“七宗罪”,讓普遍的孩子一開始就抗拒學習英語或者“被迫”學不好英語。

“第一宗罪”英語教材嚴肅古板的風格讓孩子根本提不起學習的興趣。我們小學時見到的教材很多時候畫風根本不是小學生喜歡的畫風,簡略粗糙的人物,孩子見到一次之後就不想見到第二次,學習英語的興趣就不大,如果英語教材中的人物性格飽滿,像微漫畫的形式呈現,有這有趣的故事情節,大多數孩子會有足够的興趣上下一堂英語課,為了理解情節也會學習單詞。

“第二宗罪”“第三宗罪”英語單詞難背+語法講解過時。每一句英語都是由數個單詞,按照名為“語法”的規則構建出來的。語法和單詞就是英語體系的基石。面對如此重要的一環,守舊的英語課本依然一板一眼,按照單詞一個個講解它的詞性,再講解語法規則,最後填充,把生機勃勃的生活英語强行扭成了死板的理科公式。不同詞性的詞死記硬背本來就困難,你不能要求前一秒還在背名詞wall的孩子,下一秒就能理解一個動詞climb。

“第四宗罪”書面化英語、公式化對話橫行。我們一再強調英語要融入生活,並不僅僅是內容應該展示生活,而是更寬泛的交流、思維、邏輯應該讓我們有代入感。就如我們在課本中常見朋友間的“How are you?I'm fine.”這樣的對話實際上在英美國家只存在於兩個朋友久久不見的問候,你能想像自己昨天下午放學剛和朋友,今天早晨上課見面就問“嗨,你過得好嗎?”他回答“噢,我很好,謝謝你。”

當然不可能,但它卻出現了在了我們的課本中。恰恰是這種公式化、書面化的對話和情景,讓我們始終覺得英語遙不可及。我們是如何學習漢語的,真的有系統學習過如何說話、交流嗎?沒有,因為漢語就在我們的生活中,我們早已潜移默化,所以就像“天才”一樣,面對世界上最難的語言卻無師自通。

而現在的英文教材卻在不斷把英語從生活中剝離,讓它看起來和真實生活格格不入,沒有代入感的對話,空洞的人物形象,讓它從教材變成笑料,最終只能成為我們青春情懷中的邊角記憶。

“第五宗罪”內容太多,書本太厚,讓人望而生畏。在我們工作之後,會發現為自己的任務設定節點,有助於工作。為什麼?因為不僅能讓我們明確自己在某個時間段的任務,也利於我們對任務細節的研究和把控,並且在每一段任務結束時,也會得到小小的成就感作為激勵。

這同樣適用於孩子,尤其是他們正處於需要肯定和讚揚的年紀。英文課本集中了整整一學期知識,即使分章分節也無法讓孩子們擺脫“這本書,我得學半年,而且像它這麼厲害的,還有語文、數學……”這樣的想法。

“第六宗罪”填鴨式教學,缺乏思辨性和探索性。作為一名成年人,你能從上面這段對話中收穫什麼?作為孩子,又能問出什麼樣的問題呢?我想,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吧。

課本的直截了當和它古板的畫風一樣,讓人沒有任何疑問可提,每一張圖片都是嚴絲合縫,就像你在圖片中找不出一隻特殊的芒果,或是一隻與眾不同的鴨梨,他們都“老老實實”地在圖片中、課程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

“這是一隻香蕉嗎?”“是的,它是。”這樣的對話,我們只用知道banana是香蕉的意思,其他我們就不用再追究了。如果一定要給填鴨式教育找一個標準定義,那就是我們的英語教材了。

“第七宗罪”缺乏書面英語之外的鍛煉。英語是一門學科,但更多的是一門語言,我們上學之前從來沒有上過“中文課”,但是我們的表達能力可以應對絕大多數生活場景,而捫心自問,本科畢業甚至是研究生畢業的人,可以肯定自己的英語能够應對絕大多數生活場景嗎?所以,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去學習,把聽和說抓起來,英語自然就變得更簡單。

解决英語啟蒙教育的這“七宗罪”不是一朝一夕的,這些英語教學的痛點也不僅僅體現在小學英語教育上,也貫穿於一個學生整個英語教育過程中,但是起决定性因素的還是努力學好英語的心和行動力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