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7)華嚴宗

2021/10/01 09:50:40 網誌分類: 論佛教的真面目
01 Oct

《華嚴經》是龍樹所造,龍樹自稱入龍宮讀《華嚴經》,遂傳於世,大竺僧人造謠說謊的膽量極大,龍樹就是這種人的代表。東晉時譯出六十卷,南北朝時很多人講華嚴,傳說北魏人劉謙之作《華嚴論》六百卷,此外作疏的人還不少。武則天時,又譯梵本得八十卷。唐德宗時又譯梵本得四十卷。可見華嚴一向是被人重視的經典。與智?同時的終南山僧杜順,開創華嚴宗,著《華嚴法界觀門》,是為華嚴宗的觀法。弟子智儼,著《搜玄記》五卷,闡明本宗觀法。智儼弟子法藏著書多種,儼然被認為華嚴宗大師,武則天命法藏開講《華嚴經》,很得則天寵信。法藏參與政治活動,因而得到三品官的獎賞,死後贈鴻臚卿。他為唐中宗唐睿宗兩個昏君授菩薩戒,得皇帝門師的地位,王公貴族都對他恭順,聲勢極盛。唐中宗給他造五所大華嚴寺,華嚴宗與天台宗一樣,依靠政治勢力的資助才發達起來。他的三傳弟子澄觀,為唐德宗門師,被尊為教授和尚,詔授鎮國大師稱號,任天下大僧錄,唐憲宗給他金印,賜僧統清涼國師之號,主持全國佛教。唐穆宗唐敬宗相繼封澄觀為大照國師。唐文宗加封為大統國師。華嚴宗有這樣一個闊和尚,宗派自然發達,到了最高峰。澄觀活了一百多歲,臨死召集大弟子們傳授秘訣說,你們“……勿迷陷邪心,勿固牢鬥爭(無爭)……對鏡(見物)無心,逢緣不動,你們就對得起我了。”意思是要弟子們勿固執一邊,與人鬥爭,把事物看作虛幻不真,是非無動於心。 《華嚴經》是一部大經,他講得純熟,著作豐富,又與人無爭,不牽涉人間是非,得到帝王公卿的尊崇,秘訣就是如此。澄現有門徒一千,弟子宗密獨得其秘傳,宗密本是禪宗南宗僧人惟忠的學生,投拜澄觀門下,被認為唯一的高徒。這時候皇帝已是唐武宗。唐武宗滅佛,華嚴宗一豚不振,不再有大規模的傳授,足見它的發達,主要是靠政治上活動。

華嚴宗是依《華嚴經》談法界緣起、事事無礙,以此為宗旨的宗派。杜順提出三種觀法,一是真空觀,二為理事無礙觀,三為周偏含容觀,總意是在調和各宗派,企圖貫通佛經諸矛盾,標榜事事無礙,以圓教自居,它和天台宗都看出天竺佛教思想的極端偏僻性,所以判各宗派為偏教。但佛教自釋跡舉四諦創教,怖生樂死,思想十分反常,偏僻已成定型,無可補救,大乘教主張一切皆空,萬法唯心,否認客觀事物的實有,這又是何等偏僻荒謬的思想。龍樹提倡非空非有的中道,非空非有即非這非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實際還是一個空。所謂中道,仍是偏道。天台、華嚴兩宗都想立圓教來救偏教,天台宗定慧雙修(坐禪與讀書求知識並重),圓融三諦(即空即假即中),只能救偏中之偏,無救於根本之偏。華嚴宗講理事無礙和事事無礙。所謂理事無礙,理即真如(真理),事即萬事萬物。事物生滅變化,都不離真如,故真如即萬法(事物),萬法即真如,真如與萬法,無礙融通。譬如水與波互相融通,無礙一體,是名理事無礙法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同是人,但有利於剝削階級的理恰恰有害於被剝削階級,怎能以水波一體為喻互相融通?自然界事物各有它們的特殊規律,怎能互相融通?所謂事事無礙,以為萬法中之一一事事物物即真如,即事事物物皆真如法性,雖一微塵,亦悉具足真如之理性,故事事互不相礙,一即多,多即一,舉一則一切隨之,主伴具足,重重無盡,恰如波波,互相融即,一體一性,無障無礙。是名事事無礙法界。這裡把事物和真如(理性)都看作完全抽象的東西,可是事物都各有自己具體的特殊的規律,不能無條件地相即相融。華嚴宗有以為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熔融,法法皆彼此互相,相即相入,無礙熔融。儘管它有這一套講法,但不能與其他宗派無礙融通,甚至對自稱圓教的天台宗,華嚴宗也並不和它熔融無礙。佛教不論是偏是圓,總無非是腦裡空想,口上空談,毫無實際意義,根本是為統治階級忠實服務的一套騙人把戲。

這裡摘引《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中一小段作例,說明它講的道理是十足的詭辯和遁辭:問真如是有耶?答不也,隨緣故。問真如是無那?答不也,不變故。問亦有亦無那?答不也,無二性故。問非有非無那?答不也,具德故。又問有耶?答不也,不變故。問無耶?答不也,隨緣故。又問有那?答不也,離所謂故,又問有耶?答不也,空真如故。問無那?答不也,不空真如故。問亦有亦無那?答不也,離相違故。問非有非無耶?答不也,離戲論故。又問有耶?答不也,離妄念故。問無耶?答不也,聖智行處故。這真是可憎的詭辯,問答了一大堆,真如的有無始終不明,這一堆問答全是廢料,全是空頭把戲。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