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
馬識途
馬識途

馬不停蹄|馬場史記 - 馬識途

2022/03/02 04:12:53 網誌分類: 生活
02 Mar
        翻閱《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發現它是一本非常有意思、有趣味的編年史。當中不單記載香港歷年大事,還讓我發現了一些香港賽馬發展史。

驀然回首,香港賽馬有超過170年歷史,當年黃泥涌的一片沼澤地,在1845年變為跑馬地馬場,並於翌年舉辦首場賽事。1884年,34名外籍商人及議員在大會堂舉行會議,聯名發起成立香港賽馬會,作為舉辦賽馬活動的恒常組織。此舉有助香港賽馬活動進一步發展,也讓馬會在31年後、即1915年首度利用舉辦賽馬帶來的收入,捐助有需要的人。

書內還有一些香港老照片,包括一幅百多年前香港馬迷在大石鼓上一起觀看賽事。今天,若身在跑馬地馬場,只要細心看,仍可見到那塊大石,不過因為大石四周種滿了花草樹木,不是太顯眼,更未必會想到在百多年前的香港馬迷站在那裡觀看賽駒跑過。而在大石鼓外不遠處的黃泥涌道上,還有維多利亞城界石,是1903年政府把香港島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區,把港島分成四環、七約而設。

《香港志》內亦提到香港賽馬史上一件最不幸的意外,亦是香港大事之一,就是1918年的「馬場大火」。

今日馬場內的看台及設施都可說既穩固又舒適,且服務一流,雖說大家明白意外很難完全避免,但馬會一直以安全為重,務使馬迷放心在馬場內享受賽事。

然而,百多年前香港賽馬賽事不多,馬場設備相對簡單,最初觀眾席有些是臨時搭建,馬季結束後便會拆卸。後來因應入場觀眾人數上升,馬場內設有馬棚,以木條和竹枝為骨架,再以草蓆蓋頂,一般分上下兩層,上層有井口位與下層打通,方便吊下籃子傳送投注彩票。話說,1918年2月26日,正值一年一度的打吡大賽。這天入場人士眾多,其中一座馬棚不勝負荷,倒塌下來。由於當時在馬棚下有不少小販熟食檔,竹棚壓着爐火,釀成火災,導致570人死亡、135人失踪。慘劇發生後,馬會即時腰斬賽事。

事後,一直為基層大眾提供施棺贈殮服務的東華醫院,在掃桿埔、今日大球場後面一塊名為咖啡園的山坡設置陵園,並在陵內建立「馬棚先難友紀念碑」(見圖),悼念死者。馬會及東華多年來先後為此修葺保養,並每年派代表前往拜祭,不忘死難者。2015年,紀念碑獲正式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今天,未必有很多人知道在港島銅鑼灣鬧市的山坡,有這一個古蹟存在。這距今日剛好一百零四年了,那年代還有許多大事,有些影響深遠。若不看《香港志》,也真不知詳細。
馬識途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