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巴利律比丘戒研究 (第四章 巴利律簡介)

2023/02/14 08:44:43 網誌分類: 出家戒律
14 Feb

第四章 巴利律簡介
巴利律藏主要有三個部分:「犍度」(khandhaka)、「經分別」(suttavibhaGga)﹑和「附隨」(parivAra)。
第一節 犍度(khandhaka)
分為《大品》(MahAvagga)和《小品》(Cullavagga)兩部分,大品共有十個犍度(khandha):
(1)MahAkhandhaka(大犍度)
(2)Uposathakkhandhaka(誦戒犍度)
(3)VassupanAyikakkhandhaka(雨安居犍度)
(4)PavAraNakkhandhaka(自恣犍度)
(5)Cammakkhandhaka(皮革犍度)
(6)Bhesajjakkhandhaka(藥犍度)
(7)KaThinakkhandhaka(功德衣犍度)
(8)CIvarakkhandhaka(衣犍度)
(9)Campeyyakkhandhaka(瞻波犍度)
(10)Kosambakkhandhaka(喬賞彌犍度)
分述如下:
(1)MahAkhandhaka(大犍度)
本章所佔篇幅極大。一至四誦敘述佛陀成道、教化的過程;自佛在菩提樹下成道開始,歷述梵天勸請,鹿野苑初轉法輪度五比丘,以及耶舍、三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出家的經過。
五至十誦則詳述出家的規定事項,包括侍奉戒師、依止師的方式,授人具足戒的規定儀式、沙彌十戒、出家的資格限制、生活方式,乃至還俗後再請求出家的種種事宜。
(2)Uposathakkhandhaka(誦戒犍度)
第一誦規定比丘在每月八、十四、十五日集會,為居士說法,並在十四或十五日誦戒(uposatha,漢譯布薩),居住在三由旬(四十二公里) 1 內的比丘須在同一處誦戒;此外並說明了誦戒的種類及方式。
第二誦記載誦戒的種種規定事項、誦戒的地點等。
(3)VassupanAyikakkhandhaka(雨安居犍度)
敘述安居的起源,以及安居的時間、地點、安居時的生活規定。
安居共有兩種時間(印度歷):
一、前安居──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五日
二、後安居──五月十五日至八月十五日
每一位比丘都必須參加安居,安居的三個月中不得出外遊行,有事出外時,要在七天內返回(可過六夜)。
(4)PavAraNakkhandhaka(自恣犍度)
自恣的時間 2 、舉行方式、人數,以及遇到環境、人事等障礙時的權宜辦法。
本章中規定,安居後(十四、十五日)必須舉行自恣的儀式,由長老比丘開始,輪流向一起雨安居的比丘詢問建議,以改正安居期間所犯的錯誤。
(5)Cammakkhandhaka(皮革犍度)
雖然名為「皮革犍度」,但內容大多是規定比丘的鞋子問題。
全部只有一誦,規定鞋子只能有一層底,但如果是撿拾被丟棄的鞋底時,則可以製為多層底的鞋。此外,使用於大小便、灑水等三種情形的鞋應另設,不可與平日穿著的鞋子混用。還規定了鞋子的材質、樣式;告誡比丘不得殺生取用獸皮。
第十三小節記載迦旃延派遣侍者首樓那,代表住在南部阿盤提的比丘向世尊請示五項戒律的問題,世尊應允如下:
一、集合五位比丘便可授人具足戒 3
二、穿著多層底的鞋 4
三、時常沐浴 5
四、使用皮革製的墊子 6
五、如果有人送衣服(或布)給比丘時,儲存的時間應從接受時開始算起 7 。
(6)Bhesajjakkhandhaka(藥犍度)
本犍度「藥」的定義不僅指療病的藥物,也包括療飢餓的食物,因此所佔篇幅較大。
共有四誦。第一誦記載允許使用的八類藥,以及一些與藥相關的器具。最後提到了僧團「淨人」(即為僧團作雜役的人)的由來。
第二誦有烹調藥的方法、治病的方式。此外也規定了飲食:在肉類方面,不能吃人肉、象肉、馬肉、狗肉、蛇肉、獅子肉、豹肉、虎肉。准許吃稀飯、蜜球;病人可以吃砂糖,沒有病的人只准喝糖水。之後記載世尊受居士供養時,講解在家五戒;並受摩竭陀大臣、妓女供養。
第三誦中,由於私呵將軍供養僧團的因緣,規定不能吃專為比丘所殺的肉,應吃「三淨肉」:不見、不聞、不疑為己所殺的肉。此外也指示了四種可以儲存、烹調食物的淨地(kappiya-bhUmi)。
第四誦提到可以接受供養的食物,如五種乳製品,以及米、豆等糧食、八種非時漿(中午過後仍可飲用的果汁)。最後並說明了時藥(yAvakAlika)、非時藥(yAmakAlika)、七日藥(sattAhakAlika)、 盡形壽藥(yAvajIvika)等四種藥使用的規則。
(7)KaThinakkhandhaka(功德衣犍度)
規定夏安居後有一段「功德衣期間」,在這段期間內,比丘可以免持五條戒,並接受居士供養,但是不可以離開安居範圍。
五項免持的戒是:
一、懺悔三十二「結眾受供養」
二、懺悔四十六「接受供養前後拜訪其它居士」
三、舍懺一「存放多餘布」
四、舍懺二「沒有帶足三件衣服過夜」
五、舍懺三「存放布匹」
但是這一犍度卻未曾提到穿功德衣的時間 8 ,只列出在哪些情形下可作功德衣和不可作功德衣。值得一提的是,本犍度大篇幅解說各種喪失穿功德衣資格的狀況,歸結這些狀況,大部分是因為離開安居範圍(即三由旬 9 )的關係。如果按照佐藤密雄 10 的算法,前安居自四月十五日至七月十四日,十四、十五日舉行自恣的檢討儀式,之後的四個月期間如果接受功德衣的話,又不能出安居範圍,那麼廣義的安居長達七個月:「前安居」自四月十五日至功德衣結束的十一月十五日,「後安居」自五月十五日至十二月十五日。
(8)CIvarakkhandhaka(衣犍度)
說明比丘的三衣、雨衣、坐墊等,其質料、樣式,以及如何分配、穿著的問題。
第一誦幾乎完全記載耆婆出家前的行醫經過。最後因為他的關係,世尊准許比丘穿著和居士相同的衣服。
第二誦規定衣服的質料;宣布比丘仍可穿著糞掃衣;處理進入墳墓取死者衣服的比丘和沒有進入的比丘間,分配衣服的問題。此外,由於供養衣服給僧團的居士日益增多,所以規定選出相關的執事:接受衣服者、管理衣服者、看守衣服者、分配衣服者。並指示了染衣服的染料、方法、工具;用碎布作衣服的方法;世尊制定比丘只能有三件衣服的因緣;制定雨衣的由來。
第三誦介紹墊布(nisIdana)、覆瘡布、毛巾、日常用巾的製定及讓與的問題;入村落穿衣服的規定;四位以下的比丘接受居士供養的衣服後,如何與僧團分配。最後則說明了比丘去世、還俗、離開僧團時,衣服的處理方式。
(9)Campeyyakkhandhaka(瞻波犍度)
在這犍度中,世尊居住在瞻波,所以名為「瞻波犍度」,實際內容則是以「羯磨」(僧伽會議)為主。其中列出六種開會的情形:
一、和合
二、別眾
三、如法和合
四、如法別眾
五、似法和合
六、似法別眾
在這六種開會的情形中,只有第三項「如法和合」才是正確的開會狀況。
此外,與會的比丘人數也很重要:
一、四位比丘:不能授戒、自恣、出罪
二、五位比丘:不能在非偏遠地區授戒、出罪
三、十位比丘:不能為比丘出罪
四、二十位比丘:可以開一切的僧伽會議
此外還規定了呵責與會比丘的資格,並詳細判斷、說明各種僧伽會議的方式。
(10)Kosambakkhandhaka(憍賞彌犍度)
這一犍度記載住在憍賞彌的比丘,其僧團由分裂至和合的經過。
僧團分裂的原因是因為舉罪者、犯罪者的意見不合,導致僧團分為兩派,一派認為某比丘無罪,另一派認為某比丘有罪。世尊前往調停後,兩派比丘便各自開會,但是之後情況又惡化,雙方不斷地爭吵,甚至打架。世尊再次前往調停,並說了「長壽王」的故事,但是比丘們毫不聽勸,世尊於是離開憍賞彌。
憍賞彌當地的居士知道這件事後,便用「不供養、不尊敬」的方式來抵制,比丘見狀,收拾衣缽到舍衛城拜見世尊,被舉罪的比丘自認有錯,自此才又恢復和合的僧團。
以上是《大品》的簡介。至於《小品》則有十二個犍度,根據學者們的看法 11 ,第十 一、十二犍度是後來才附加上去的,《小品》實際上只有十犍度:
(1)Kammakkhandhaka(僧伽會議犍度)
(2)PArivAsikakkhandhaka(別住犍度)
(3)Samuccayakkhandhaka(集眾犍度)
(4)Samathakkhandhaka(滅諍犍度)
(5)Khuddakavatthukkhandhaka(雜項犍度)
(6)SenAsanakkhandhaka(住所犍度)
(7)SaGghabhedakakkhandhaka(破僧犍度)
(8)Vattakkhandhaka(儀法犍度)
(9)PAtimokkhaThapanakkhandhaka(中止戒犍度)
(10)BhikkhunIkkhandhaka(比丘尼犍度)
(11)PaJcasatikakkhandhaka(五百人犍度)
15 第一部分:導論
(12)Suttasatikakkhandhaka(七百人犍度)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