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天地
張天地
張天地

「能力分班」比「常態分班」更適合教育學生嗎?

2023/02/18 09:24:32 網誌分類: 佛教亂象
18 Feb


    教育部負責國家各階層人才培育的重責大任,因此負責擬訂教育政策、劃分教育學程、嚴審教材內容、培育優良師資、建構優良教育環境,期使全國各階層與各行業的國民都能獲得適當的教育,以提昇國家整體的競爭力,因此只要是有利於未來教育成果發展的議題莫不是經過許多教育界的專家、學者做充分討論之後再依他們綜合的結論來擬訂未來的教育政策,並交辦給各級教育主管單位與學校來執行,而其中有一個討論議題就是「學生上課到底應該採取能力分班或是常態分班最適合學校教學之需要?」,贊成能力分班的人大部份都是教師或是智商高與成績好的學生及其家長,因為教師們認為能力分班便於他們對學生的教學,而智商高與成績好的學生及其家長們則認為在「資優班」、「升學班」就讀是一種光榮的事情,但是對智商較低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及其家長們,則希望學校能夠採取常態分班的教學編組方式捱教學,一方面他們希望能藉由成績好、智商高的同學來提升他們班上的讀書的風氣並指導那些智商較低與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們課業,另一方面他們也不願意被編入「啟智班」、「放牛班」等不名譽的班隊去,以免畢業之後去當一個社會的邊緣人。

    其實「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的編班方式都是「個人私心」在作祟,也都是一種錯誤的教學編組觀念,因為這兩種編班方式都犯了戰略性的錯誤,能力分班造成了許多「自大」與「自卑」的學生,更是中輟生產生的源頭,常態分班則造成教學授課困難,教育程度難以提升,教育成果難以顯現,雖然能力分班的結果可以培養許多資優生或碩、博士,但學歷高、智商高並見得是一個「人才」,也不見得「有益」於國家、社會,如果錯誤的教育制度或教學編組方式培養了一大堆的貪官污吏、見錢眼開、心術不正、唯利是圖、學歷高智慧低的高級知識份子或是因不會讀書而淪入黑社會、打家劫舍、作奸犯科、偷雞摸狗的社會邊緣人,那麼什麼分班方式其實都是沒有任何意義的,但很不幸的是在教育界中這種現象卻普遍的存在,這也是我們目前教育制度所造成的嚴重後遺症的現況。


    社會是由各行各業的人所組合而成的,如果缺了哪一種角色的人,則社會結構就會顯得不是很健全,因此只要人人心術端正、各盡本份、各安其位,則這個社會必然是一個祥和的社會,如果讓每一個學生都去升學讀碩、博士而不能安於較基層或較辛苦工作的話,那麼這個社會必然是一個競爭激烈、衝突不斷的不健全社會,因此在潛移默化之中就會培養出一些爾虞我詐、心術不正、好逸惡勞、貪圖奢華、崇拜時尚的高學歷但卻低智慧的人,資質好的人在社會上處處逢源,因此就很容易得到高職缺、高薪資,而資質差的人,在社會上就處處受排擠淪為「失意人」、「社會邊緣人」,這就是國家實施錯誤的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必然惡果,如果不從教育目的源頭去思考,重新扭轉民眾的觀念,則未來國際衝突、國家動盪、社會混亂與家庭不安的現象便會成為大家務必要去承受的果報,這也是教育政策主管者所做錯誤的決策所造出來的「業障」。

    要扭轉這種錯誤的「編班」觀念,首先要從什麼是「人才」談起,很多的人都誤以為貴重的樹木才能歸類為「木材」,具有某一方面精湛技藝與優秀才能的人才能稱為「人才」,其實這都是錯誤的觀念,詩人李白在『將進酒』的詩詞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天生我才必有用」,所有的人安置在適當的地方並能徹底發揮他應有的潛力,那麼他就是一個「人才」,如果安置他的地方錯誤,就算他是一個碩、博士的高學歷其實也是一個「廢才」,就如同任何一種的石頭或木頭,將它們用在適當的地方,使它們能徹底的發揮最大的功能,它們便成為「石材」或「木材」,如果放錯了地方就連翡翠、和闐玉或是檜木其實都是「廢材」,世界上沒有一種物質不是「材」,也沒有一種人不是「人才」,只要他(它)能安置在適當的地方並能徹底發揮其潛力或效用,則哪一種物質或人不是「材」呢?就如同一個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的死刑犯,看起來好像是對國家、社會、家庭毫無用處的「廢才」,其實若用於教化世人方面,則它一生所作所為的過程就可以作為警惕世人最好的教材,那麼他在警惕世人這方面,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人才」。

    我們很多的家長逼對醫學毫無興趣的子女去讀醫學院,也斥責具有音樂天份的子女說:「光彈琴、唱歌就能過日子嗎?」,這都是將人才變成廢才的血淚教訓,我們每一個人都適合升學或就業嗎?而「能力分班」或「常態分班」的編班方式不都是為了這兩種原因編出來的嗎?將智商低的人逼到學校去讀書,然後教不好再罵他們笨,將智障、聽障、視障的人也逼到學校去讀書,讓他們不能在其他方面發揮其潛能,使他們成為一個對國家或社會毫無用處的人,錯誤的教育政策與教學編組方式,也造成了許多高學歷的人在危害國家或社會,難道他們讀書考第一名有真正達到教育政策的預期效果嗎?

    我們的教育制度將國家的「人才」變成了「廢才」,要學生「能力分班」或是「常態分班」之前有分析過每一個學生們本身是什麼「材質」嗎?學生的個性有「柔」也有「剛」,學生的興趣有「動」也有「靜」,學生的出路有「文」也有「武」,學生未來的就業地點有「內」也有「外」,有的人個性好動適合當公關或外務員,有的人個性較靜適合繪畫或寫作,這是宇宙陰陽的自然定律,如果美國球星麥克喬登的父母,逼他去從事刺繡或撈魚的工作,美國還會孕育出麥克喬登這個傑出的籃球名星出來嗎?我們國家的教育部、各種層級的教育主管、教授、老師們在教育學生之前有沒有先分析他們的本質到底是一塊什麼「料」,最適合培養成為什麼樣的「人材」來貢獻國家、社會,目前的教育制度使老師們各教各的專業課程,學生一律循著「升學」與「就業」兩種管道一層一層的往上爬,結果學生也不知道自己是什麼「材質」,教育機構也未實施性向分析並依分析結果來培育「人才」,結果一大堆的碩、博士畢業後都在找「工作」,有的學生國中畢業去讀高職,然後再插班大學讀物理,研究所時改讀化學,畢業後則去拉保險、賣汽車、做直銷或做房地產仲介,一個好好的「人才」經過那麼多年的教育結果變成了「廢才」,不但沒有發揮應有的潛力,更浪費了教育的資源,殊屬可惜。

    社會上各行各業都要有人做,每一種事業都有專攻,因此隔行如隔山,一個教太空科學的博士,去養魚種菜或當廚師仍然是外行,因此教育主管機構的重要任務就是讓全國的國民依其性向、能力到他最適當的位置,讓他們充分發揮其最大的潛能,如果有做不習慣、壓力大、很無聊、很輕鬆、外行指導內行、沒興趣…等等的情形,那就表示是人才放錯了地方,因此該讀書的人去讀書,不該讀書的人則不要去讀書,任何人都很自然的發揮其正面功能,如此不論讀書求學或就業進如職場才能有益於國家社會,也才符合「道」,不是大家拼命升學讀書拿高學歷,畢業後卻成為貪官污吏或以所學的知識來危害國家社會,如此結果則讀那些書又有什麼任何意義呢?因此現行教育制度以「名校」、「學歷」、「賺錢」、「當官」為追求導向的「升學主義」,不但會讓國家更不安定,也會讓社會秩序與家庭倫理更混亂,學校目前所採取的「能力分班」與「常態分班」之教學分班編組方式,基本上都是以老師的「教學方便」為出發點,根本上並非為了讓所有學生都能發揮他們最大的潛能,因此此種分班方式已經讓學生產生了「分別心」與「比較心」,這是違反大道的,行行可以出狀元,學歷或智商低的學生如果發展方向正確,其實未來對國家與社會的貢獻並不亞於其他高學歷或高智商的學生,同樣的道理,有些高學歷或高智商的醫生、政客、教授、法官、律師甚至於總統或政府中的高級文官與武將,他們對國家或社會所作所為有時候不是「貢獻」而是「禍害」,不是嗎?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已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