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腫的中醫診治

2024/06/15 12:29:11 網誌分類: 中醫薬學
15 Jun

水腫的中醫診治 李玉萍醫師 長青醫訊 一般人發現腳水腫,第一個念頭就會想到:「我是不是腎臟壞掉了?」直接跑去向腎臟科醫師求救。事實上,引起水腫的原因很多,可能只是短期且局部性問題,也可能是心臟、肝臟、腎臟等器官生病造成,必須由專業來判斷,找出並處理引起水腫的原因。 何謂水腫?指的是人體皮下與血管外的間隙中,有異常的組織間液堆積,進而引起腫脹。典型的症狀是,以手指按壓腫脹部位時,皮膚會出現凹陷,過一段時間才恢復。水腫可能影響全身的任何部位,但是以手掌、手臂、腿部、腳踝、腳掌較為常見。 很多疾病都會造成水腫,但大多數人是屬於「生理性水腫」,與個人的體質有關,只要遇到需要長時間站著或坐著不動、搭乘飛機、或者吃了太多重口味的食物,很容易就會腳踝腫脹,嚴重時,連小腿也會跟著腫大。 發現水腫時,可以先掛家醫科或一般中、西醫內科,醫師會經由患者的病史與生活作息,判斷可能引起水腫的原因。 西醫觀點 1.心臟的疾病 心臟出了問題,血液不易由下肢回流到心臟,便會淤積在下肢。通常在走 路、爬樓梯或平躺久後,會有喘息或呼吸困難出現。 2.肝臟的疾病 國人常見的水腫原因之一。通常出現在嚴重急性肝炎、肝硬化或肝癌腫瘤侵 入下腔靜脈或壓迫下腔靜脈的患者。 3.腎臟的問題 當腎臟功能衰退,使得水分與鹽分的排泄出現問題,是因腎臟病而引起水腫 的常見原因。腎臟病的水腫常常是全身性的,與肝臟多見於下肢水腫不大相同。 4.長期營養不良 無論何種原因導致長期持續性進食不足,營養不夠,也可能引起水腫。 5.特發性(體質性)水腫 下肢水腫早上不明顯,下午或晚上嚴重。上下午體重可相差一公斤以上。病 人的檢查均正常。限制其鹽份及水份的攝取,穿彈性襪、常運動、抬高下 肢,則可改善水腫情況。 6.藥物 高血壓藥物、類固醇藥物、雌激素、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等等,都可能引發水 腫。在停止給藥後都可見改善。 7.內分泌問題 例如甲狀腺功能異常,婦女經期前後等。 8.姿勢問題 長時間坐或站立。例如坐飛機,血液循環不良,體液較易滯留在下肢,造成水腫。 中醫對於水液調節的認識 《黃帝內經》記載:「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水液的運行是由肺、脾、腎三臟來協同合作通調人體水液的代謝,任何一個臟腑出差錯,都會導致體內水液排出不易而造成水腫。 ( 中醫的治療方法) (外感引起:浮腫)來勢兇猛,以頭面為著,可延及周身。 1.宣肺利水:水病初起或病程中感受外邪,浮腫來勢兇猛,以頭面為著,可延及周身,伴有風寒表證或風熱表證。常用方劑有越婢加术湯,方劑 方名越婢加朮湯 來源傷寒卒病論 【製法用量】 麻黃18克(6兩) 石膏24克(半斤) 白朮12克(4兩) 生薑9克(3) 甘草6克(2) 大棗15枚 上藥六味,以水1.2升(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功效】 解表清熱,消腫除濕。 【主治】 • 裡水者,一身面目腫,其脈沈,小便不利。 • 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方義】 方中麻黃、祛風濕之邪、開肌腠,使水腫自汗解;石膏清內鬱之熱;白朮健脾燥濕,而利肌肉之濕;甘草益氣健脾;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六藥合用,表裡兼治,祛表之風邪,清裡之鬱熱,利肌表濕邪,則病漸解。 【辨證要點】 • 水腫上半身尤甚。 • 下肢關節微腫。 • 尿短。 • 脈沈。 【加減】 • 皮膚發黃:加茵陳、梔子。 • 水腫甚:加防己、豬苓、茯苓。 • 煩熱欲飲:加知母、黃柏。 • 咳而氣逆:加半夏。 • 惡風:加附子。 【現代應用】 風濕熱、急性腎炎、濕疹、水腫、關節炎,角膜炎、黃疸病、腳氣病。 (外感引起:浮腫)來勢兇猛,以頭面為著,可延及周身。 二方麻黃湯。 麻黃去節9克(3兩) 桂枝去皮6克(2兩) 甘草炙3克(1兩) 杏仁去皮尖12克(70個)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功效】 辛溫發汗,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重、發熱輕、頭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苔薄白、脈浮緊。 【方義】 本方為傷寒論中治外感的代表方劑之一,歷代以來應用廣泛。方中麻黃苦辛而溫,發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解肌祛風,助麻黃發汗;杏仁宣降肺氣,增強麻黃平喘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藥,且防大汗傷津。諸藥合用,發汗解表,祛風散寒,使毛竅腠理開通,肺氣宣暢,邪得汗出而解。 【辨證要點】 • 發熱惡寒。 • 頭痛身疼。 • 無汗而喘。 • 脈浮緊。 【加減】 • 夾濕:加白朮,以散寒祛濕。 • 兼裡熱:加石膏,以清裡熱。 • 咳嗽:加桑白皮、紫蘇葉、陳皮、茯苓,以祛痰止咳。 【注意禁忌】 若外邪入裡化熱或麻疹已透,瘡瘍已潰,虛性水腫、吐瀉失水等證,不宜使用。 【現代應用】 本方發汗,退熱,止咳平喘,增強肺的換氣功能,緩解氣管(支氣管)平滑肌痙攣。用於感冒、流感、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神經痛、關節炎。 (全身水腫) 2、健脾利水:全身水腫,按之沒指,小便短少,伴濕困脾土之症,身體睏倦,腹脹納呆。治療以健脾利水,方用五皮飲。 五加皮9克、地骨皮8克、茯苓皮24克、大腹皮9克、生薑皮 6克。 【功效】 行氣化濕,利水消腫。 【主治】 • 全身水腫,胸腹脹悶,小便短少,以及妊娠水腫。 • 夏天濕盛,其人足跗浮腫。 【方義】 方中茯苓皮健脾滲濕;陳皮理氣醒脾化濕,濕去則不致聚而成水;桑白皮瀉肺行水;大腹皮行水寬脹;生薑皮宣胃陽以散水,水去則不致溢而為腫,五皮合用,具有輸脾利水之功。 【辨證要點】 • 全身性水腫(脾虛冒濕,氣滯水停)。 • 腳氣。 • 妊娠水腫。 【加減】 • 腰以上較腫甚者:加紫蘇、荊芥、防風、秦艽。 • 腰以下較腫甚者:加赤小豆、茯苓、澤瀉、防己、車前子。 • 便秘:加大黃、枳實。 • 腹中脹滿:加厚朴、青皮、萊菔子。 • 體虛者:加黨參、白朮、黃耆。 • 陰性水腫:加附子、乾薑、肉桂。 • 陽性水腫:加黃柏、車前子、澤瀉。 • 水腫甚者:可合五苓散。 【現代應用】 水腫、氣喘、腎炎、心臟性水腫、妊娠水腫、肝硬化腹水、腳氣。 (全身水腫) 方二:加味胃苓湯。 來源朱丹溪心法 【製法用量】 陳皮、茯苓、白芍、香附各一錢,藿香、人蔘、厚樸、山楂、澤瀉、半夏各五分,甘草、豬苓各三分。 份量 胃苓湯加減,處方:藿香、茵陳、佩蘭各10g,六一散、厚樸、陳皮、蒼術各15g,甘草6g,茯苓、澤瀉、豬苓、白術、萊菔子各12g,生薑3片,紅棗5枚。 用法用量 加薑三片,燈心二十根,水二鐘,煎八分,食前服。 【功效】 燥濕健脾、化氣利水、理氣導滯。 【主治】 中暑傷濕、停飲挾食、腹痛泄瀉、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而厚、脈浮滑或濡緩。 【方義】 本方係平胃散與五苓散之合方故名。方中平胃散,燥濕健脾,消食導滯;五苓散利水祛濕止瀉。二方相合,適用更廣,脾胃調和,飲食不積,則諸病悉癒。 【辨證要點】 • 腹痛泄瀉(水瀉)。 • 尿少。 • 苔白膩厚。 • 脈浮滑或濡緩。 【加減】 • 暑濕泄瀉:加藿香、佩蘭、木瓜。 • 濕濁挾熱:加黃連、滑石、香薷。 • 寒濕內盛肢冷:加附子、乾薑。 • 內有積滯:合調胃承氣湯。 • 外感風寒:加芍藥、柴胡。 • 泄瀉腹痛:加香附、砂仁。 【現代應用】 急性腸胃炎、腹瀉、病毒性腸炎、霍亂、痢疾、腎炎、卵巢囊腫、幽門梗阻、肝硬化腹水、中暑、不服水土、中濕、腹中冷痛。 (面目浮腫,腰以下為甚,)腰部冷痛痠重, 3.溫腎利水:面目浮腫,腰以下為甚,腰部冷痛痠重,伴腎陽不足之症,四肢厥冷,畏寒神疲。方劑有濟生腎氣湯等。 常用方劑 方名濟生腎氣丸 別名加味腎氣丸 來源濟生方 類別補陽 份量:熟地黃8克、山茱萸4克、山藥4克、茯苓6克、牡丹皮3克、澤瀉3克、炮附子1克、肉桂1克、牛膝2克、車前子2克。 日1~2服,臨床上可改為湯劑,水煎服,每日兩次 (一日飲片量34公克)。傳統製劑加蜂蜜適量。 【製法用量】 熟地黃15克 山藥30克 山茱萸30克 澤瀉30克 茯苓30克 牡丹皮30克 肉桂15克 附子12克 牛膝15克 車前子30克 【功效】 補腎助陽,利水消腫。 【主治】 腎陽不足、腰膝痠重、肚腹脹大、四肢浮腫、小便不利、大便溏黃、慢性腎炎、前列腺炎、慢性尿道炎、水腫、糖尿病、神經衰弱、尿滯留、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低血壓、腳氣、健忘症、坐骨神經痛。 腎陽不足引起之水腫,腰重腳腫,小便不利,畏寒肢冷,腰膝痠軟,舌淡苔白,脈沉。亦治消渴(糖尿病),飲一溲一。 【方義】 本方適用於腎陽虛弱、氣化失常、無力通調水道之證。本方是由桂附地黃丸加入牛膝、車前子而成的。桂附地黃丸又名金匱腎氣丸,主治腎陽虛所致之腰膝痠軟、遺精、陽痿、夜尿頻數等,具溫補腎陽之功效,而本方加入車前子利水通淋使水邪從小便出;牛膝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諸藥相伍,既可補腎助陽,使氣化機能復常,並能利水通淋,使水濕從小便去,則諸症自癒。 【辨證要點】 • 腎陽不足引起之水腫。 • 腰腳腫重無力。 • 小便不利。 • 舌淡苔白。 • 脈沉。 【加減】 • 水腫較甚:加豬苓、澤瀉。 • 小便淋漓:加木通、萹蓄。 • 腰痛甚:加杜仲。 • 氣虛體倦:加人參、黃耆。 【注意禁忌】 陰虛火旺、實熱傷津者慎用。 【現代應用】 本方增強內分泌功能,提高免疫力,促進水液代謝,調整水液代謝。用於慢性腎炎,前列腺炎、慢性尿道炎,水腫、糖尿病、神經衰弱、尿瀦留、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低血壓、腳氣、健忘症、坐骨神經痛。 【其它相關項目】 醫方集解 - 加味腎氣丸 常用方劑 - 腎氣丸 常用方劑 - 十補丸 4.行氣利水:周身浮腫,水腫較劇,小便短少。常用方有大橘皮湯,導水茯苓湯,雞鳴散等。 5.活血利水:周身或局部水腫,伴舌脈瘀血。常用方劑如當歸芍藥散等。 6.滋陰利水:水腫,兼見肺腎陰虛症見,口乾咽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腰膝痠軟常用方劑如豬苓湯,知柏地黃湯如牛膝、車前子,或六味地黃加滲利劑等。 (周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 7.分利濕熱:周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伴濕熱瀰漫三焦之症,頭身困重,胸脘痞悶,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乾結。常用方劑三仁湯, 方名三仁湯 來源溫病條辨 類別清熱祛濕 禁忌: 熱重濕輕者不宜用 【製法用量】 杏仁15克(5錢) 飛滑石18克(6錢) 白通草6克(2錢) 白蔻仁6克(2錢) 竹葉6克(2錢) 厚朴6克(2錢) 生薏仁12克(6錢) 半夏15克(5錢) 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溫病條辨》:「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效】 清熱利濕,宣暢濕濁。 【主治】 《溫病條辨‧上焦篇‧濕溫、寒濕》:「(1)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汗之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下之則洞泄。潤之則病深不解。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 【方義】 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氣,使氣化有助于濕化;白蔻仁開發中焦濕滯,化濁宣中;苡仁益脾滲濕,使濕熱從下而去;三藥為主,故名「三仁」。輔以半夏、厚朴除濕消痞,行氣散滿;通草、滑石、竹葉清利濕熱。諸藥合用,共成宣上、暢中、滲下之劑,而有清熱利濕,宣暢濕濁之功。 【現代應用】 本方調整胃腸道運動及分泌功能,抗菌,抗炎,解熱,利尿,鎮痛。主要用於:腸傷寒(初期)、急性胃腸炎、急慢性腎盂腎炎、波狀熱,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小便短少,舌苔白而薄膩,脈濡者。 【其它相關項目】 常用方劑 - 藿朴夏苓湯 常用方劑 - 黃芩滑石湯 (周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 屙白尿適用 方二:程氏萆解分清飲。 方名萆薢分清飲 來源丹溪心法 類別溫化水濕 【製法用量】 益智仁5克 萆薢5克 石菖蒲5克 烏藥5克(等分) 甘草梢2.5克(減半) 【功效】 溫腎利濕,分清化濁。 【主治】 濕濁下注所致之膏淋、白濁。小便頻數,濕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 【方義】 本方適用於小便白濁如米泔,係腎陽不足,濕濁下注所致。方中萆薢利濕化濁,為治白濁之要藥;益智仁溫腎陽,縮小便;茯苓健脾化濕;烏藥溫腎化氣;石菖蒲化濕通竅、分利小便;甘草用梢清熱解毒,通淋止痛,並能協和諸藥。諸藥合用,能溫腎陽,利濕熱,諸症自癒。 【辨證要點】 • 小便白濁如米泔。 • 帶下色白稠粘或如水注。 【加減】 • 兼中氣不足:加黨參、白朮、黃耆。 • 寒濕帶下:加蒼朮、附子、肉桂。 • 帶下如水注:合茵陳五苓散甚效。 【現代應用】 本方利尿,抗菌,消炎。用於慢性前列腺炎、泌尿系感染、陽萎、慢性陰道炎、盆腔炎、帶下等屬腎虛寒濕者,及小便白濁寒濕在氣分者。 【其它相關項目】 醫方集解 - 萆薢分清飲 常用方劑 - 萆薢分清飲 (腫勢較甚,可見胸腹水) 8.攻逐瀉水:腫勢較甚,可見胸腹水,病程較短,正氣尚旺。此為病情較急時所使用的治法,不適宜長期應用,否則損傷正氣,水腫更難消退。常用方劑疏鑿飲子, 利濕之劑 » 疏鑿飲子 【內容】 陽水 【主治】 治遍身水腫,喘呼口渴,大小便秘(1)。 • 上證為濕熱甚而氣尚實也。此為陽水,陽水見陽證,脈必沉數,陰水見陰證,脈必沉遲。 【製法用量】 澤瀉12克 赤小豆炒15克 商陸6克 羌活去蘆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去蘆9克 檳榔9克 茯苓皮30克 等分,加薑皮煎。 【方義】 此足太陽手足太陰藥也。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是上下表裏俱病也。羌活秦艽解表疏風,使溼以風勝,邪由汗出,而升之於上,腹皮、苓皮、薑皮、辛散淡滲,所以行水於皮膚(1),商陸、檳榔、椒目、赤豆、去脹攻堅,所以行水於腹裏,木通瀉心肺之水,達於小腸,澤瀉瀉脾腎之水,通於膀胱(2),上下內外分消其勢,亦猶神禹疏江鑿河之意也。 • 以皮行皮 • 二物瀉水,實瀉火也。 【方論】 • 經曰:腎何以主水,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腎何以聚水而生病,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水聚而從其類也。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肺為逆不得臥,前陰利水,後陰利穀,故曰胃之關。 • 喻嘉言曰: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原,脾不能散胃之水精於肺,而病於中,肺不能通胃之水道於膀胱,而病於上,腎不能司胃之關,時其輸泄,而病於下,以致積水浸淫,無所底止。 • 王好古曰:水者脾肺腎三經所主,有五臟六腑十二經之部,分上頭面中四肢,下腰腳,外皮膚,中肌肉,內筋骨,脈有尺寸之殊,浮沉之別,不可輕瀉,當知病在何經何臟,方可用之,按水腫有痰阻食積,血瘀,致清不升,濁不降而成者,有濕熱相生,隧道阻塞而成者,有燥熱衝激,秘結不通而成者,證屬有餘,有服寒涼,傷飲食,中氣虛衰而成者,有大病後正氣衰憊而成者,有小便不利,水液妄行,脾莫能制而成者,證屬不足,宜分別治之,然其源多因中氣不足而起。 • 醫貫曰:治腫滿先以脾土為主,宜補中益氣湯,六君子湯,或疑水脹喘滿而用純補之劑,不益脹滿乎?曰:肺氣既虛,不可復行其氣,腎水既衰,不可復利其水,純補之劑,初畏不決,過時藥力得行,漸有條理矣。 • (腫勢較甚,可見胸腹水) 方二 十棗湯等。 方名十棗湯 來源傷寒卒病論 類別強猛逐水方劑虚人慎用 【製法用量】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棗10枚 上藥等分,各別搗為散。用水300毫升,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160毫升,去滓,納藥末,強人每服1克,羸人0.5克,溫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功效】 攻逐水飲。 【主治】 • 懸飲或支飲,停于胸脅,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鞕,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 • 水腫,一身悉腫,尤以身半以下為重,腹脹,喘滿,二便不利,屬實證者。 【方義】 本方證因水飲壅盛于裡,停于胸脅,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水停胸脅,氣機阻滯,故胸脅作痛;水飲上迫于肺,肺氣不利,故咳唾引胸脅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飲為陰邪,隨氣流動,停留心下,氣結于中,故心下痞硬脹滿、乾嘔短氣;飲邪上擾清陽,故頭痛目眩;飲邪結聚,胸脅疼痛,故脈沉弦。水飲泛溢肢體,內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腫、腹脹喘滿、二便不利。本方證為水飲壅盛之實證,治宜攻逐水飲,使水邪速下。方中甘遂善行經隧水濕,是為君藥。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均為臣藥。三藥峻烈,各有專攻,合而用之,則經隧臟腑胸脅積水皆能攻逐,且逐水之力愈著。然三藥峻猛有毒,易傷正氣,故以大棗十枚為佐,煎湯送服,寓意有三:緩和諸藥毒性;益氣護胃,減少藥後反應;培土制水,邪正兼顧。 【辨證要點】 以咳唾胸脅引痛,或水腫腹脹,二便不利,脈沉弦為辨證要點。 【文獻別錄】 • 《本草綱目》卷17:「十棗湯驅逐裡邪,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乃《內經》所謂『潔淨府,去菀陳莝』法也。…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蓋善變通者也。」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紛紛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鞕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注意禁忌】 本方作用峻猛,只可暫用,不宜久服。若精神胃納俱好,而水飲未盡去者,可再投本方;若瀉後精神疲乏,食慾減退,則宜暫停攻逐;若患者體虛邪實,又非攻不可者,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或先攻後補,或先補後攻。使用本方應注意四點:一是三藥為散,大棗煎湯送服;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從小量開始,以免量大下多傷正,若服後下少,次日加量;三是服藥得快利後,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四是年老體弱者慎用,孕婦忌服。 【現代應用】 增強對胸膜炎症的修復、對滲出液的重吸收。主要用於滲出性胸膜炎(胸腔積液)、肝硬化合併腹水。 【其它相關項目】 醫方集解 - 十棗湯 常用方劑 - 控涎丹 智橐‧醫砭‧沈藥 結論 該如何降低或延緩水腫發生?需要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的上班族,可以考慮穿彈性襪來預防水腫、飲食上應該限制鹽分的攝取、適度的運動、避免久坐久站等等,對於水腫的改善都有幫助 大多人的水腫症狀是屬於體質性的,腫脹程度也較輕微,不需任何治療。若水腫情況持續且異常的出現,需就醫以釐清病因。 想消除水腫,不妨多吃有利排水的食物。如西瓜、冬瓜,或煮綠豆、紅豆、薏仁、茯苓、四神湯來喝,怕胖的人不要加糖,並只喝熬煮出來的湯汁,減少澱粉的攝取。也可以多吃香蕉、蔬菜等含鉀高的食物,因為鉀離子具有排水功能。這些排水效果的食物,通常屬涼性,體質較寒的人,盡量加熱飲用,也可以嘗試煮冬瓜薑片湯或者黑糖生薑湯來喝。 此外也可嘗試穴道按摩的方式,按壓人中、三陰交、支溝、合谷、關元、水分等穴位,也有助於排除身體淤積的水分。 臨床醫案 一名71歲男性病患來中醫就醫時左右下肢水腫已超過半年,且按壓局部皮膚時,皮膚陷下的情形需一段時間才會恢復,水腫的情形一整天都一樣;平時容易疲累,體力及精神差。此患者同時有因高血壓、攝護腺等疾病長期服用西藥。患者的脈象沉滑,舌淡紅,舌苔薄黃白。方用濟生腎氣丸加減治之,同時配合針灸治療,經過數月多次複診治療,水腫已改善許多,按壓局部皮膚時,皮膚陷下的程度減輕、且馬上恢復。 腎虛︰常見原因、症狀、補腎預防、中醫治療 首頁 » 腎虛︰常見原因、症狀、補腎預防、中醫治療 腎虛一詞,大家應該不會陌生。然而談起腎虛,也許會令不少男士緊張。其實並非只有男士才會遇到這問題,不論男人女人老幼,腎臟都是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和我們的健康要重大關係。到底何謂腎虛? 有什麼原因導致腎虛呢?日常生活如何補腎? 中醫會把腎虛分成不同類型,共通症狀:尿頻、腰膝酸軟、耳嗚、性欲淡漠、水腫等。常見的腎虛原因有︰工作過勞、性生活過度、精神壓力過大等。中醫治療方法有︰針灸/穴位按摩、艾灸療法、耳穴療法等。而很多食物都能起補腎的作用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紫米、牛骨髓、羊肉、栗子等。 我們的腎臟 雖然腎臟是客觀存在的器官,中醫和西醫都各有詳述,但一般以言,腎虛是中醫理論的一個概念,和西醫的觀念有所不同,所談及的範圍亦不只限於腎臟那麼簡單。 腎虛並非「腎臟虛弱」的單一概念,中醫的「腎」是一整套系統的表現和功能的集結,所以想要了解「腎虛」,我們先簡單了解腎的功能。 人有兩個腎臟,左右各一,位於腰的脊柱兩側。那麼腎有哪些主要功能和特點呢?腎是先天之本,主理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功能,亦可調節體內水液代謝及內分泌,維持人體內的動態平衡,而腎氣充足則活力充沛、秀髮烏黑,筋骨強健。 腎藏精 這裡的「精」是指精氣,是構成人體的維持人體生長發育、生殖和臟腑功能活動的有形的精微物質的統稱,亦指從父母稟承而來,貯藏於腎,促進生殖繁衍的精微物質。精又分先天之精和後天之精。先天之精是出生時父母所傳承的,有點像種子發芽時必須的能量;後天之精就像植物長大後,靠葉子和根部獲取外來的養份。 腎主水液 這裡指的水液,是體內正常液體的總稱。腎臟透過其氣化作用,主持和調節人體內的水液代謝功能。人體內和水液代謝相關的臟腑不止腎臟一個,肺、脾胃、大小腸、膀胱和三焦都和水液代謝有關,而腎臟則起着主導的作用。 腎主一身之陰陽 這是指腎具有主宰和調節全身陰陽,維持人體內的動態平衡,驅動體內機能活動時,又保証不會消耗太過。 以上當然並非所有腎臟的特性,但我們也能看出腎臟在人體中的重要性。 腎虛原因? 疾病不論大小輕重都有成因,腎虛當然並不例外。有哪些原因會導致腎虛? • 工作過勞 • 性生活過度 • 精神壓力過大,或長期神經緊張 • 濕熱外邪侵擾,妨礙經絡氣機 • 飲食不當,後天之本受損引致先天之本受影響 • 年老體虛的自然消耗 腎虛症狀 了解了腎臟的功能,那麼就不難明白腎虛的症狀如何。 中醫會把腎虛分成不同的類型︰腎陽虛、腎陰虛、腎精不足、腎氣不固和腎不納氣。每種類型都有各自獨特的表現,但所有腎虛的証型都有一些共通症狀: • 腰膝酸軟 • 耳嗚耳聾 • 頭髮變白、脫落 • 牙齒鬆動 • 性欲淡漠 • 水腫 • 尿頻 • 皮膚病痕癢 如果已有以上的症狀,那很可能是腎臟出現病變的提示,我們必須多加注意。根據其他症狀,我們還可以作進一步的分析: • 腎陽虛:腰膝酸軟而痛,畏寒肢冷,尤以下肢為甚,精神萎靡,面色㿠白或黧黑,舌淡胖苔白,脈沉弱。或男子陽萎,女子宮寒難有小朋友;或大便久泄不止,完谷不化,五更泄瀉;或浮腫,腰以下為甚,按之沒指,甚則腹部脹滿,全身腫脹,心悸咳喘 •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男子遺精早泄,女子經少經閉,或見崩漏,形體消瘦,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干顴紅,溲黃便干,舌紅少津,脈細數 • 腎精不足:男子精少,女子經閉,性機能減退。小兒發育遲緩,身材矮小,智力和動作遲鈍,鹵門遲閉,骨骼痿軟。成人早衰,發脫齒搖,耳鳴耳聾,健忘恍惚,動作遲緩,足痿無力,精神呆鈍 • 腎氣不固:神疲耳鳴,腰膝酸款,小便頻數而清,或尿後餘瀝不盡,或遺尿失禁,或夜尿頻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帶清稀,胎動易滑,舌淡苔白,脈沉弱 腎虛中醫治療及預防 以上可見,雖然腎虛表面上差不多,但實際症型不同,改善腎虛應採取的中醫治療方法也不一樣。 1) 針灸/穴位按摩 • 腎俞穴 • 位置:腰背部,第二腰椎下旁開1.5寸(和前面的肚臍眼平齊正好是第二腰椎)。 • 功效:補益腎氣,通利腰脊,並改善頭髮早白脫髮、眼睛乾澀、耳鳴問題。 • 關元穴 • 位置:在肚臍直下3寸處。 • 功效:關元穴是收斂、閉藏元神之處,可使腎氣充足,消除疲倦,補腰強腎,孕前調理。 • 太溪穴 • 位置:足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 • 功效:可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有效治療腰痛、下肢活動不利和生殖系統的疾病。 • 湧泉穴 • 位置:腳底中線前三分之一交點處(當腳屈趾時,腳底前凹陷處)。 • 功效:使人腎精充足、精神充沛、增強性功能、強壯腰膝、行走有力。 2) 艾灸療法 腎陽不足是腎虛的其中一型,艾灸治療是一種以艾熱刺激體表透達經絡,循環全身,達至溫經散寒,調和氣血,溫補腎陽之效。 方法:將艾條點燃,對準穴位(關元,腎俞),距離皮膚 2至3 cm 左右,或插在艾灸盒上施灸,每次10至20分鐘,以皮膚出現輕微紅暈為宜。 3) 耳穴療法 所謂:「有諸內,必形於外。」中醫理論中認為,經絡與耳廓有緊密聯繫,當臟腑有病時,會反映在耳廓上。腎虛者,通過刺激耳部穴位,可疏通經絡,推動氣血,改善臟腑功能。 取穴:腎、精宮、內外生殖器、睾丸、內分泌。 方法:取2至4個穴,用王不留行子耳穴貼壓,每天按壓3次,每次約3分鐘。 4) 睡前熱水泡足,按摩足心 腳底藏著與全身器官相關的穴位,其中「湧泉穴」 ,是腎經的重要穴位,按摩它除了能消除疲倦,改善肌肉酸痛外,還可強腎補腎,通暢腎經,改善五臟六腑對因腎虛虧所造成的腰酸腿軟、下肢浮腫、眩暈耳鳴、失眠多夢等症狀。 方法:熱水泡足後,擦乾雙足,雙手合掌搓熱,以右手握住右足背,左手掌擦熱右足心;同樣用右掌擦熱左足心。 腎虛食療 除了看病吃藥以外,我們可以用甚麼方法保養我們的腎臟呢?民以食為天,很多食物都能起補腎的作用,下面列舉一些食療食材以供參考。 補腎食物 根據中醫五色理論對應五臟,黑色主腎,想要補腎可以多進食黑色食材,例如:黑豆、黑芝麻、黑棗、黑木耳、紫米等,及粟米、豇豆、牛骨髓、牛肉、羊骨、羊肉、干貝、鱸魚、桑椹子、茨實、栗子、山藥、枸杞、黑米、韭菜、核桃等。 補腎的中藥材 • 山藥:可健脾益肺、強精固腎。有效防治陽萎、早洩、遺精、腿軟 • 蓮子:可補脾澀腸、養精固腎。婦女改善泄瀉,夢遺滑精、尿頻、婦女帶下病 • 杜仲:可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可改善腰膝酸軟無力,排尿不清,胎動不安 • 何首烏:可補肝腎、益精血。對於腎虛白髮脫髮問題,或筋骨酸痛,遺精,婦女帶下者有療效 • 肉蓯蓉:可補腎壯陽、養血潤燥、養顏延年,可抵抗疲勞,並增強生育能力 • 菟絲子:可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可用於腎虛腰痛,陽萎遺精,尿頻,視力減退症 • 鹿茸:可補腎陽,益精血,強筋骨。用於陽痿早洩,宮寒難有小朋友,尿頻,筋骨無力等症 • 冬蟲夏草:有補腎和補肺的作用,可用蟲草配合豬瘦肉、雞肉或鴨肉成為補腎佳餚,是一種平補陰陽的名貴藥材 食療以外,我們也應從日常生活的大小細節着手,好好保養我們的腎臟: • 生冷及苦寒的食物如苦瓜、酒精、冰品等不能吃太多 • 辛辣、濃味、過鹹的東西少吃,避免腎臟超出負荷 • 每天做適量運動,促進血氣循環 • 每天要飲用足夠的水,同時避免「忍尿」 • 每天三餐定時定量 • 睡眠時間必須充足,保養腎精 • 工作和性生活要有節制,不能過於勞累 • 不論中藥西藥,不能大量長期服用,應多向醫生尋求意見,切勿濫用 上述手法因應患者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建議先咨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回應 (0)
我要發表
user

網誌分類

已關注

最新回應

幪面馬仔
幪面馬仔 2024/02/11

老師

{#iconb_210}

祝您

身體健康

k98m
k98m 2023/12/16

立法局議員任務是為人民服務,而他們不以人民福祉為目的,他們議員目的是金錢,無心為人民,這些議員,下次選舉,人民就是不會選他們,選了他們等於放只老鼠入米缸。

易明
易明 2023/12/15

厚顏無耻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