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視野 -- 淺談股息

2008/07/13 11:20:06 網誌分類: 經濟
13 Jul
安本國際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股息政策是一家公司與股東之間的聯繫。企業藉此向股權持有人發出清晰信息,反映公司管理層對股東重視程度、對未來計畫,以及對業務的信心程度。然而,股息的其他重要意義在於有助計算相關股票回報率。與債券一樣,股票優劣應以其回報率衡量。

企業可採以下四種方法之一(或混合不同方法)處理經營業務所產生的現金:保留(減少負債率)、支出(用於固定資產)、回饋股東(透過股息)或減少資本(透過回購股分)。雖然把股息用作營運資金是第五種方法,但甚少出於自願,亦會引起市場關注。資本管理是指企業如何透過上述四種方法處理股息,若能善加運用,將發揮巨大作用。

企業應派發多少股息?投資大師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認為「投資者應要求管理層派發正常水平的盈利─常規為三分二,或明確顯示再投資的利潤能締造令人滿意的每股盈利增長。」1格雷厄姆指出,投資者高估企業從現有資產締造額外回報能力,更遑論新增資產。不少實證研究顯示假以時日,「價值」的表現遠超「增長」,為他的論點提供支持。

我的個人觀點非常簡單,企業應首選能為股東帶來更大回報方法,若決定不發股息,管理層則必須清楚說明箇中理據。如需保留盈利作資本投資,在派息後再收回確是無聊之舉,美國企業過往曾在派發現金股息的同時供股。此舉深得美國財政部的歡心,因為當局可就現金股息徵取額外稅收。

諷刺的是當格雷厄姆在70年代初期撰寫最後版本的《聰明的投資者》時,美國的派息比率正開始下跌,其時約60%企業派發股息,但到1999年,該比率降至20%。企業對股東抱持「老爹無所不知」態度。直至石油大亨皮肯斯(T. Boone Pickens)敵意收購Gulf Oil後,情況才於1984年出現改善。

我們難以簡單解釋為何股東願意接受派息比率持續下跌,或因當時正值高增長及低通脹時期,股東較易接納把盈利再投資;受惠低息環境,投資者並非以回報率衡量股票質素。然而,在科網時期,情緒高亢的股東無意讓企業把利潤投資於更複雜的科技,該次熱潮結局如何已不用多說。

即使投資者傾向任由自己被企業管理層操控,支持提升派息比率的證據卻不容忽視。由阿諾特(Robert Arnott)及阿斯尼斯(Cliff Asness)進行名為「意想不到高股息=高盈利增長」(Surprise!Higher Dividends = Higher Earnings Growth)2的研究,分析過往130年的資料,發現派息比率增加,隨後十年的企業盈利增長亦會上升。

根據研究報告的分析,高派息比率一方面反映企業對未來盈利擁有相當的信心,同時亦避免企業高層人員因為現金過多而「建立王國」,把資金用於無利可圖的併購交易。

上述情形令我聯想到亞洲。過往,亞洲企業高層人員慣於分散投資於對盈利並無裨益的資產──房地產及高球場等,妄顧他們對有關投資並無經驗的事實。這是企業管理層自視過高,以及股東制衡能力疲弱所致。然而,在金融危機之後,企業的管治質素有所改善。亞洲區的派息比率升至約40%,儘管以格雷厄姆的標準而言仍屬偏低。

以台積電(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為例,該公司在90年代不派股息,把所有盈利投放於固定資產,總額由1993年的100億新台幣增至二千年的2,000億新台幣。其後,該公司認為增長規模已足,隨後五年把派息比率由0%增至70%。公司股價因而出現顯著轉變:二千年後波幅調整後回報高於90年代三倍。

展望未來,與企業管理層的態度轉變比較,高通脹環境將令派息情況經歷更大的變化。在過去20年的低通脹環境下,股息率是考慮企業增長時的次要因素,與債券對比,股息率甚少用於計算股票估值。若確實步入高通脹年代,投資者將不得不聚焦於回報率。能夠把大部分盈利回饋股東,而股息增長能至少與通脹看齊的企業,將備受投資者歡迎。屆時,定價能力將成為珍貴的企業特質,能夠轉嫁上升成本的公司將在通脹環境下造好。

對亞洲投資者來說,追上通脹並不容易。市場並無買賣通脹掛鈎債券,投資商品被視為是對沖通脹唯一方法,但這種投資波幅頗大,令人神經緊張之餘,亦可能帶來虧損;現在或許是股票大放異彩的時候。

1 格雷厄姆《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1973年

2 Arnott and Asness,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