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6月26日

2009/07/06 19:53:32 網誌分類: 經濟
06 Jul

除了銀行股之外,我也很喜歡地產股。地產是懶人的投資之選,因為即使你甚麼也不做,物業的價值還是會上升的。擁有物業是香港人的致富方程式,有樓者皆百萬富翁也(用港元計算)。即使你只能支付三成首期買樓,也有機會成為富翁,因為樓價是會自動上升的。

但如果你太貪心就麻煩了。每隔十年左右,人們發現了這條方程式,然後買入自己不能負擔的物業,就是災難的開端。樓價不會以直線上升,升得快時也跌得急,與「音樂椅」遊戲如出一轍。

買樓的風險只有一個,就是貪心。正如今天的美國一樣,人們在1997年瘋狂炒樓,結果大部份人都變成了負資產。藥方只有一個:時間和耐性,投資者唯有等候樓價回升,而大貪者則只有破產一途;另外,當人們爭相投資地產時也可能會導致類似情況。中國人口龐大,樓市正處於嬰兒期,人們都有極大的期望,尤其是在中國取得資金實在是太容易了。

物業是致富的踏腳石。我的太爺Ernest Measor(他的女兒嫁給了我的祖父)正是因為在香港有樓而發達;但他有六個兒女,經過三代人、兩次世界大戰之後,甚麼也沒有留給我了。他的公司在1950年代被香港置地收購了--這是香江有史以來第一次拍賣,而Humphries Lands和其附屬公司也在1980年代賣給了Alan Bond。當時最令人矚目的是Sir Paul Chater,他也是主要靠物業發達的。

你看看1960年代之後的華資地產商,他們也是靠物業發跡的:當時新鴻基的合顆人,包括馮景禧、郭得勝、李嘉誠、李兆基和胡忠(胡應湘之父)。搭上這條船的人,都有極佳的回報--實在沒有理由相信他們的公司不會有好表現。

怡和的掌上明珠置地的地產業務,也做得比航運和貿易更出色;而雖然太古地產的腳步較慢,但也迅速超越集團旗下的其他業務。會德豐(20)作為碩果僅存的洋行(當時叫做Weelock Marden),也被九倉(4)收購成為其地產的旗艦。

買入本港的地產股時,我會看其資產淨值,尤其是公司手頭上的物業。這正是我買入香港上海大酒店(45)的原因:其股價只及資產淨值的三份之一,即使是現在仍然有一半折讓。我認為資產是長線的,如果你想賺快錢,又或者需要套現,那麼用資產淨值作為投資準則會叫你失望。我也很喜歡恆基地產(12),因為股價也比資產淨值有折讓。

除了通脹和人民幣升值之外,我看好中國樓市的原因,是大量人口從郊區移居至工業區和市區,這會令樓價上升。而且中國人口上升再加上中國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與日俱增,上海等大城市的樓價很大機會上升。

難怪幾個主要港資發展商(如郭氏和陳氏家族)也不斷在中國補充彈藥--不知為何他們沒有趁早入市?如果你想得到肯定的回報,就要買入國內中央地段的物業。我相信瑞房(272)是理想之選,但其他公司也許表現更佳。這間公司我觀察了很多年,我信任它的管理層